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

痙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風寒也。太陽之脈,自頭下項,行身之背。發汗太多,傷其津血,筋脈失滋,復感風寒,筋脈攣縮,故頸項強急,頭搖口噤,脊背反折也。《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即痙病之謂。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緊急故也。

太陽以寒水主令,而實化於丙火。蓋陰陽之理,彼此互根,清陽左鏇,則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濁陰右轉,則丙火下降而化寒水。汗亡津血,陰虛燥動,則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熱,是以身首發熱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絕其上源,故小便不利。背者,胸之府,肺位於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氣清降,氤氳和洽,蒸為雨露,自太陽之經注於膀胱,則胸膈清空而不滯。太陽不降,肺氣壅郁,故濁氣上沖於胸膈也。太陽之經,兼統營衛,風寒傷人,營衛攸分。其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風傷衛也。其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寒傷營也。

病得於亡汗失血之後,固屬風燥,而汗血外亡,溫氣脫泄,實是陽虛,滋潤清涼之藥,未可肆用也。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四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治風傷衛氣,發熱汗出者。

葛根湯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先煎,去沫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傷營血,發熱無汗者。

痙病是太陽證,亦有在陽明經者。若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齒齘者,胃土燥熱,筋脈枯焦之故。宜重用清涼滋潤之味,不可拘太陽經法。甚者,宜大承氣湯,瀉其胃熱乃愈。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