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素問·厥論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起(《甲乙經》作走)於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起於五趾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陰者,宗(《甲乙經》作眾)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勝而陽氣衰。此人者質壯,以秋冬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也。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帝曰:熱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帝曰: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帝曰:善。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

岐伯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䯒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䯒內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䯒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譫言,治主病者。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治主病者。

譯文

黃帝問道:厥證有寒有熱,是怎樣形成的呢?

岐伯答道:陽氣從人體下部開始衰竭就發病為“寒厥”,陰氣從人體下部開始衰竭就發病為“熱厥”。

黃帝問道:熱厥證的發熱,一般從足底開始,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答道:陽經之氣循行於足五趾的外側端,匯集於足底而聚匯到足心,所以若陰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陽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足底發熱。

黃帝問道:寒厥證的感覺寒冷,一般從足五趾漸至膝部,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答道:陰經之氣起於足五趾的內側端,匯集於膝下後,上聚於膝部。所以若陽經之氣衰竭於下而陰經之氣偏勝,就會導致從足五趾至膝部的厥冷,這種厥冷,不是由於外寒的侵入,而是由於體內的陽虛所致。

黃帝問道:寒厥證是損耗了何種精氣而形成的呢?

岐伯說:前陰是許多經脈聚匯之處,也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脈匯合之處。一般來說,人體在春夏季節是陽氣偏多而陰氣偏少,秋冬季節是陰氣偏盛而陽氣偏衰。患有寒厥證的人,是因為自恃體質強壯,在秋冬陽氣偏衰的季節縱慾過度使腎中精氣耗損,導致腎向脾胃爭奪精氣,即使這樣也不能使腎精恢復,腎失於固攝造成精氣向下溢出,陰寒邪氣就從足向上逆行。陰寒之邪氣停聚於中焦,使胃的陽氣虛衰,不能化生水谷營養經絡,以致陽氣日益虧損,陰寒之邪氣獨勝於內,所以手足感覺寒冷。

黃帝問道:熱厥證是怎樣形成的呢?

岐伯答道:酒入於胃(,由於酒性剽悍逕行於皮膚絡脈),所以使絡脈中血液充滿,而體內經脈反而空虛。脾的功能是主管輸送胃中的津液營養,(若飲酒過度,)脾無所輸送則陰津虧虛,陰津虧虛使剽悍的酒熱之氣乘虛入擾於內,則導致胃氣不和,胃氣不和則陰精化生無源而枯竭,陰精枯竭就不能營養四肢。這種人必然是經常酒醉或者飽食太過之後行房縱慾,致使酒食之氣鬱居於脾中不得宣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結醞釀成熱,熱盛於中焦,進而波及周身,因有內熱而小便色赤。酒性是剽悍濃烈的,腎的精氣必受其損傷而日益虛衰,(陰虛則陽勝,)形成陽氣獨盛於內的局面,所以手足發熱。

黃帝問道:厥證有的使人腹部脹滿,有的使人猝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長達一天時間才能甦醒,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答道:陰氣偏盛在上部,就會使陽氣虛衰在下部,陽氣下虛則使水谷不化而引起腹部脹滿;陽氣偏盛在上部,就會使下部的陰氣向上逆行,邪氣上逆造成陽氣紊亂,導致突然不省人事。

黃帝道:對!希望聽聽六經厥證的病態表現。

岐伯說:足太陽膀胱經發生厥證,上為頭部腫脹沉重,下為兩足不能行走,發作時眩暈昏撲。足陽明胃經發生厥證,可出現癲疾,奔跑呼叫,腹部脹滿不得安臥,面部赤熱,神志模糊,出現幻覺,胡言亂語。足少陽膽經發生厥證,可見到突然性耳聾,面頰腫而發熱,兩脅疼痛,小腿不能運動。足太陰脾經發生厥證,可見到腹部脹滿,大便不爽,不思飲食,食則嘔吐,不能安臥。足少陰腎經發生厥證,可出現口乾,小便色赤,腹脹滿,心痛。足厥陰肝經發生厥證,可見到小腹腫痛,腹脹滿,大小便不利,喜歡採取屈膝的體位睡臥,陰囊萎縮而腫,小腿內側發熱。厥證的治則是:實證用瀉法,虛症用補法,不實不虛的,取發病經脈的穴位。

足太陰脾經發生厥逆,則小腿拘攣,心痛連及腹部,當取發病的本經腧穴治療。足少陰腎經發生厥逆,則腹部虛滿、嘔逆、下泄清水,當取發病的本經腧穴治療。足厥陰肝經發生厥逆,則筋攣、腰痛,小便不通,胡言亂語,要治它主病之經。如太陰、少陰、厥陰同時厥逆,人會大小便不通,且手足逆冷,上至肘膝,三天后人就會死亡。

足太陽膀胱經發生厥逆,身體僵直跌倒,嘔血,容易鼻出血,當取發病的本經腧穴治療。足少陽膽經發生厥逆,關節活動不靈,關節不利,腰部不能活動,頸項不能回顧,如果伴發腸癰者為不可治的危證,如若再發驚厥就會死亡。足陽明胃經發生厥逆,喘促咳嗽,身發熱,容易驚駭,鼻出血,嘔血。

手太陰肺經發生厥逆,胸中虛滿而咳嗽,常常嘔吐涎沫,當取發病的本經腧穴治療。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發生厥逆,心痛連及咽喉,如果出現身體發熱者死,不可治。手太陽小腸經發生厥逆,耳聾,流淚,頸項不能回顧,腰不能前後俯仰,當取發病的本經腧穴治療。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發生厥逆,發為喉部痹塞,咽部腫痛,頸項強直,當取發病的本經腧穴治療。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