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秋官司寇·銜枚氏/司儀

銜枚氏掌司囂。國之大祭祀,令禁無囂。軍旅、田役,令銜枚、禁囂呼嘆嗚於國中者,行歌哭於國中之道者。

伊耆氏掌國之大祭祀,共其杖鹹。軍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齒杖。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國之慝,閒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交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禬以補諸侯之災。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上公之禮,執恆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立當車軹,擯者五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再祼而酢。饗禮九獻,食禮九舉,出入五積,三問三勞。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立當前疾,擯者四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壹祼而酢,饗禮七獻,食禮七舉,出入四積,再問,再勞。諸伯執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諸子執谷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立當車衡,擯者三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壹祼不酢,饗禮五獻,食禮五舉,出入三積,壹問、壹勞。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出入三積,不問、壹勞,朝位當車前,不交擯,廟中無相,以酒禮之,其他皆眡小國之君。凡諸侯之卿,其禮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壹見,其貢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壹見,其貢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壹見,其貢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衛服,五歲壹見,其貢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壹見,各以其所貴寶為摯。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遍存,三歲遍覜,五歲遍省,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修法則;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凡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協其禮,賓而見之。若有大喪,則詔相諸侯之禮。若有四方之大事,則受其幣,聽其辭。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諸侯春人貢,秋獻功,王親受之,各以其國之籍禮之。凡諸侯入王,則逆勞於畿,及郊勞、眡館、將幣,為承而擯。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使適四方,協九儀賓客之禮:朝、覲、宗、遇、會、同,君之禮也;存、覜、省、聘、問,臣之禮也。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成六瑞:王用瑱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谷璧,男用蒲璧。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若國札喪,則令賻補之。若國凶荒,則令賙委之。若國師役,則令槁禬之。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若國有禍災,則令哀弔之。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乃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於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及其擯之,各以其禮:公於上等,侯伯於中等,子男於下等。其將幣,亦如之。其禮,亦如之。王燕,則諸侯毛。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三辭拜受,皆旅擯,再勞,三辭,三揖,登,拜受,拜送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三揖,三辭,拜受,車送,三還,再拜。致館亦如之。致飧如致積之禮,及將幣,交擯三辭,車逆拜辱,賓車進,答拜,三揖,三讓,每門止一相。及廟,唯上相入,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幣,賓拜送幣,每事如初。賓亦如之,及出,車送,三請,三進,再拜,賓三還三辭,告辟。致饔餼,還圭。饗食,致贈。郊送,皆如將幣之儀。賓之拜禮,拜饔餼,拜饗食,賓繼主君,皆如主國之禮。諸侯、諸伯、諸子、諸男之相為賓也,各以其禮相待也,如諸公之儀。諸公之臣相為國客,則三積,皆三辭拜受。及大夫郊勞,旅擯三辭,拜辱,三讓,登聽命,下拜,登受,賓使者,如初之儀。及退,拜送,致館,如初之儀。及將幣,旅擯三辭,拜逆,客辟,三揖,每門止一相。及廟,唯君相入,三讓,客登,拜,客三辟授幣,下出,每事如初之儀。及禮,私面,私獻,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門之外,問君,客再拜對,君拜,客辟而對。君問大夫,客對,君勞客,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趨辟。致饔餼,如勞之禮。饗食,還圭,如將幣之儀。君館客,客辟,介受命,遂送,客従,拜辱於朝。明日,客拜禮賜,遂行,如入之積。凡侯、伯、子、男之臣,以其國之爵相為客而相禮,其儀亦如之。凡四方之賓客,禮儀、辭命、餼牢、賜獻以二等,従其爵而上下之。凡賓客,送逆同禮。凡諸侯之交,各稱其邦而為之幣,以其幣為之禮。凡行人之儀,不朝不夕,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

譯文

銜枚氏負責禁止[在朝廷]喧譁吵鬧。王國舉行大祭祀,下令禁止喧譁。出征、田獵,命令軍士銜枚。禁止在都城中呼叫、嘆息、呻吟,禁止在都城中的道路上邊走邊唱或邊走邊哭的人。

伊耆氏負責在王國有大祭祀時供給[收藏老臣們]的杖所用的函。軍隊出征,授給有爵位者杖。供給王賜予老人所需的杖。

大行人掌管有關大賓、大客的禮儀,用以與諸侯相親睦。春季諸侯朝見王而共同謀劃[一年的]天下大事,秋季諸侯覲見王而排列各國功績的高下,夏季諸侯宗見王而陳述各自的謀議,冬季諸侯遇見王而協調相互的謀慮,通過時會[征伐不順服的諸侯]而向四方發布禁令,通過殷同而施行治理天下的政法。時聘的時候[對來聘的卿以禮相待]以結好諸侯,殷規的時候[通過命以政事和下達禁令]以除去諸侯國的惡行。隔一年[派使者]慰問一次諸侯並把[王的]心志告訴諸侯,贈送祭肉給諸侯以向諸侯致福,[諸侯有喜慶的事]向他們表示慶賀以增添他們的喜悅,行禬禮[贈送財物]以彌補諸侯國受災的損失。用九種禮儀區別諸侯、諸臣的爵命等級,以統一各諸侯國的禮儀,而用以接待諸侯國的賓客。上公的禮儀:手執九寸長的桓圭,配有彩繪的九寸長的圭墊,冕服上繪刺九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九存,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扇]繞飾九匝,副車有九乘,設九名介,款待公的大禮用九牢,公的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九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的右軸端旁,[王迎接公]設五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桓圭授給王,並三次進獻方物;王向公行裸禮,兩次向公進獻郁鬯而後公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饗禮款待公並向公行九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公並向公行九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五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公行三次問禮、三次勞禮。諸侯的禮儀:手執七寸長的信圭,配有彩繪的七寸長的圭墊,冕服上繪刺七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七脖,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廚]繞飾七匝,副車有七乘,設七名介,款待諸侯的大禮用七牢,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七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前侯處的右邊,[王迎接諸侯]設四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信圭授給王,並三次進獻方物;王向諸侯行裸禮,向諸侯進獻一次郁鬯而後諸侯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饗禮款待諸侯並向諸侯行七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諸侯並向諸侯行七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四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諸侯行兩次問禮,兩次勞禮。諸伯手執躬圭,其他禮儀都同諸侯一樣。諸子手執直徑五寸的谷璧,配有彩繪的直徑五寸的璧墊,冕服上繪刺五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五脖,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扁]繞飾五匝,副車有五乘,設五名介,款待諸子的大禮用五牢,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五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衡處的右邊,[王迎接諸子]設三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谷璧授給王,並三次進獻方物;王向諸子行裸禮,向諸子進獻一次郁鬯而諸子不回敬王,王用饗禮款待諸子並向諸子行五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諸子並向諸子行五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三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諸子行一次問禮,一次勞禮。諸男手執蒲璧,其他禮儀都同諸子之禮一樣。 

凡大國的孤拿豹皮裹飾的束帛做見面禮,跟在小國之君的後面[朝見王],從來直到返國要三次供給糧草牲牢,[王對於孤]不行問禮,行一次勞禮,朝位在[大門外]所乘車的前面,不行交擯傳辭之禮,在廟中行授玉禮時不設相禮者,用醴禮敬孤,其他禮儀都比照小國之君。凡諸侯的卿(受君命來向王行聘禮],禮數各比他們的君降低二等,卿以下的大夫、士又相應降低二等。王國的畿疆地方千里。王畿之外方五百里叫做侯服,一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祭祀用物。侯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甸服,二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接待賓客用物。甸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男服,三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宗廟器物。男服之外方五百里是采服,四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縫製祭服的材料。采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衛服,五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竹、木材。衛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要服,六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珠玉龜貝等自然之物。九州之外叫蕃國,一代新君即位來朝王一次,各用他們寶貴的物品作見面禮。王用以安撫各國諸侯的辦法:一年[派使者]普遍慰問一次;三年[派使者]普遍看望一次;五年[派使者]普遍探視一次;七年聚集[諸侯國的]譯官,告訴他們語言,協調他們的辭令;九年聚集[諸侯國的]樂師和史官,告訴他們文字,讓他們聽習聲音;十一年頒發瑞節[的樣式],同一度量單位,平抑牢禮的僭越,統一度量單位,修治法則;十二年王巡守天下,或在附近的諸侯國接見眾來朝的諸侯。凡諸侯因王事而來朝,辨別他們的朝位,規正他們的尊卑等級,協調他們的禮儀,由擯者相禮而朝見王。如果有大喪,就告教並協助諸侯行喪禮。如果有四方的(諸侯國因遭兵寇而]前來告急的事,就接受他們的見面禮,聽他們敘述情況(而向王報告]。凡諸侯國之間的交往,每年(使大夫]相問一次,若干年[使卿]相聘一次,新君即位就相朝。

小行人掌管有關接待諸侯國賓客的禮籍,以接待四方的使者。命令諸侯國春季進貢,秋季呈報政績,王親自接受,各依照有關該國的禮籍接待他們。凡諸侯來朝見王,就前往畿疆迎接並行勞禮。到行郊勞禮、為賓客安排館舍以及(諸侯在廟中向王]授玉的時候,都擔任承擯。凡四方諸侯國的使者來朝,是大客就擔任擯者[引導他們見王],是小客就接受他們的見面禮,並聽取他們言辭[而轉告王]。奉使前往四方諸侯國,(幫助他們]演習並記錄下九等禮儀[中所當實行的禮儀]。做賓客的禮包括:[春季]朝見王、[秋季]覲見王、(夏季]宗見王、[冬季]遇見王,以及參加王的會同,這是諸侯國君所行的禮;存問、看望、探視、大聘、小聘,這是王或諸侯派出的]使臣所行的禮。 出使天下各國以頒給六種瑞節的樣式:山區之國用虎節,平地之國用人節,澤地之國用龍節,都用銅鑄造;通行道路用旌節,出入城門和關卡用符節,經過采邑用管節,都是用竹製造的。統一六種瑞玉的樣式:王用的鎮圭,公用的桓圭,侯用的信圭,伯用的躬圭,子用的谷璧,男用的蒲璧。六幣的配合法:[夏殷二王的後代進獻給王的]圭配以馬,[進獻給王后的]璋配以虎豹皮;[五等諸侯進獻給王的]璧配以帛,[進獻給王后的]琮配以錦;(子男二等諸侯相互行聘禮進獻給對方國君用]琥配以繡,(進獻給國君夫人用]璜配以黼。這六種.幣,用以和好諸侯。如果某國因瘟疫而造成國人喪亡,就命令[其他國家]補助他們財物;如果某國遭受大饑荒,就命令[其他國家]救濟他們糧食;如果某國遭受兵寇之災[而致使國窮民貧],就命令[其他國家]救助他們資財;如果某國有福慶的事,就命令[其他國家]為他們慶賀;如果某國遭受災禍,就命令[其他國家]對他們哀悼慰問。凡屬以上五方面的事,[依照有關法令]力口以治理。將天下各國[的自然形勢]對於民眾有利和不利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各國的禮俗、政事、教化治理和刑法禁令能否遵守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將天下各國的反叛、暴亂、作惡和圖謀違反禁令者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將天下各國的瘟疫喪亡、遭受大饑荒和民眾困厄貧窮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將天下各國民眾康樂、和睦相親、安寧太平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凡此五方面情況,每國按條目分別記載,以向王報告,以[使王]遍知天下的事。

司儀掌管迎接九等賓客的擯相之禮,以告王應有的儀容、辭令和揖讓的節度。王將與諸侯會同,就命令築壇高三層,[壇周圍築矮牆以象宮],宮[的四邊]每邊開一門。告訴王會同的禮儀。[王]面朝南接見諸侯,向庶姓諸侯行土揖禮,向[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時揖禮,向同姓諸侯行天揖禮。到設擯者召諸侯見王時,各依所應行的禮:擯上公時站在[壇的]上層,擯侯伯時站在[壇的]中層,擯子男時站在[壇的]下層。諸侯向王授玉和進獻禮物時也這樣。王向諸侯行裸禮[進獻郁鬯]時也這樣。王舉行燕禮時,諸侯就依照年齡大小序尊卑排列座次。凡諸公相互為賓[而行朝禮],[賓從來直到返國]主國要五次供給糧草牲牢,[要對賓]行三次問禮,[賓對於主國所致的禮]每次都要推辭三次而後行拜受禮[接受],每次都要陳列介迎接[前來行禮的]使者;主國對賓行前兩次勞禮時,每次賓都要推辭三次,[然後賓與前來行勞禮的使者進入館舍],[行進中]互行三次揖禮,登階升堂,賓行拜受禮[接受勞禮],使者行拜送禮。[第三次]主君親行郊勞禮,賓主交擯傳辭,(賓對主君親行勞禮]三次表達推辭之意,然後乘車[出館舍大門]迎接主君,拜謝主君屈駕親臨,[然後賓與主君進入館舍],[行進中賓主]互行三次揖禮,[來到堂階前,賓要三次讓由主君先升階],[主君]推辭三次,[然後登階升堂],賓行拜受禮[接受主君的勞禮]。賓乘車送主君,主君三次轉身推辭,賓於是行再拜禮以示相送。[賓進入國都後]為賓安排館舍也如同郊勞一樣[由主君親自進行]。為賓設便宴的禮儀也如同向賓贈送糧草牲牢之禮一樣,[由主國的大夫前往進行]。到[第二天將正式行朝禮]向主君授玉時,[在大門前]通過交擯傳辭,[主君]三次表示推辭之意,然後乘車[出大門]迎接賓,[下車]拜謝賓屈駕親臨。賓乘車進前[而後下車]答拜。[接著賓主進入大門,每進一門]主君都三次揖請賓先入而賓三次推讓。每經過一門都只由一名上相相禮,到了太祖廟門前,只有上相進入廟中。[進廟後]賓主行三揖三讓之禮,登階升堂。[主君]行再拜禮然後接受了玉圭。賓授玉後行拜送禮。(向主君進獻禮物,或有國事要同主國交涉],每件事的禮儀都同當初一樣。主君向賓[進獻郁鬯]行裸禮的禮儀也同當初一樣。到賓退出時,主君乘車送賓,三次請賓登車,並三次驅車前進[做出將要遠送賓的姿態],(賓將要登車時]又向賓行再拜禮以相送。賓[對於主君的三請]三次轉身推辭,(對於主君的再拜禮]告以不敢當並做出迴避的樣子,[然後登車而去]。[行過朝禮之後],主國要向賓饋送饔餼,[賓將返國時]主君要把圭璋送還給賓,[賓在主國居留期間]主君要用饗禮、食禮款待賓,[賓返國出了主國都城到達近郊時]主君要贈送財物,併到近郊館舍送行:以上幾件事情的禮儀都同賓前去向主君授玉時的禮儀一樣。賓[返國前]向主君行拜謝禮的[有以下三件事]:拜謝饋送饔餼,拜謝為己設饗禮、食禮。賓用賓禮接待(到館舍]來的主君,禮儀都如同主國接待自己時一樣。

諸侯、諸伯、諸子、諸男相互[朝見而]為賓,各自依照相應等級的禮數,而相互接待的儀節則同諸公相朝一樣。諸公的臣相互作為國客[行聘禮],就三次供給糧草牲牢,客每次都要推辭三次然後行拜禮接受。到主國的大夫前來行郊勞禮時,客陳列介迎接,並要推辭三次,然後拜謝大夫屈尊前來。[客與大夫進入館舍來到堂階前],客要三次讓由大夫先登階上堂,[而大夫三次推辭],[然後客先登而大夫隨之]登階上堂,客聽(大夫代表主君致]郊勞辭,聽畢下堂行拜禮,再上堂接受勞禮。客用賓禮接待使者也如同當初行勞禮的禮儀。到大夫退去時,客行拜禮相送。為客安排館舍的禮儀也如同郊勞一樣。到將(行正聘禮向主國國君]授玉時,主君陳列擯者(迎接客],[對於客來行聘禮]三次表示推辭,然後拜迎客,客迴避君的拜禮,[接著客進入大門,以後每進一門]主君都三次揖請客先入,[而客三次推讓],每經過一門都只由一名上相相禮,到了太祖廟門前,只有主君的相進入廟中。[進廟後主君與客行三揖]三讓之禮,然後客(隨主君]登階上堂。[主君]拜謝客的到來,客三次退避[君的拜禮]。客把玉授給主君,然後下堂,出廟。[向主君進獻禮物,或有國事要同主國交涉],每件事的禮儀都同當初一樣。到主君向客獻醴,客以個人名義拜見主君,以及以個人名義向主君進獻禮物時,都要向主君行再拜稽首禮,君回拜禮。客出廟走到中門外,主君詢問[客的]國君的健康情況,客行再拜禮而後回答。主君回拜禮。客迴避主君的拜禮而後又回答[有關國君的其他方面問題]。主君又問起卿大夫們的健康情況,客回答。主君勞問客(旅途辛苦],客行再拜稽首禮[表示感謝]。主君回拜禮,客快步出大門避開主君的拜禮。(主君派卿去向客]饋送饔餼,如同郊勞時的禮儀。(主君向客]致送饗禮、食禮,以及[客返國前]向客奉還玉圭,都如同客向主君授玉時的禮儀。[客返國前]主君前往客館看望客,客[因不敢當而]迴避,使介聽取主君的辭命。接著[主君行拜禮表示]送客。【主君離去時]客跟從主君,到朝[的大門外]拜謝主君屈尊親來送行。第二天,客到朝[的大門外]拜謝主君禮賜的[乘禽],接著啟程上路。(主國饋送的糧草牲牢]如同客進入主國時所饋送之數。

凡侯、伯、子、男的臣,依照他們在本國的爵位[出聘而]相互為客、相互禮待,其禮儀也同諸公的臣一樣。凡來自四方諸侯國的賓客,接待他們所用的禮儀、辭命、向他們饋送的牲牢數,以及所禮賜和進獻的物品,都依照他們的爵位,爵位上下差一級,就上下相差二等。凡賓客,都同樣要行送迎之禮。凡諸侯國之間的交往,各自依據自己的國家大小來決定進獻禮物的多少,[主國]則依據來賓所進獻禮物的多少來決定還報之禮的厚薄。凡行人(擔任擯相時]的禮儀,不正面向東,不正面向西,不正面對著主人,也不背對著賓客。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