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部·卷六
屍解
《西城王真人傳》曰:解化之道,屍不不能俱神化者也。
《寶劍上經》曰:屍解之法,有死而便生者,有頭斷從一旁生者,有形存而無骨者。
又曰:夫屍解者,本真之練蛻也,五屬之隱適也。雖仙品之下弟,其稟授亦不輕也。所謂隱回三光,白日陸沉者也。夫修下屍解者,皆不得返望故鄉,此謂下解之道也。名配紫簡,三官不得復窺其間隙,雖獲隱遁,世志未厭,又不得返歸,故游棲不定也。
又曰:以丸藥和水而飲之,又並抱草而臥,則傷死於空室中,謂之兵解。
又曰:上品惟八素列紀,授而不行,餘皆白日屍解,得為飛仙。
《登真隱訣》曰:屍解者,當死之時,或刀兵水火,痛楚之初,不異世人也。既死之後,其神方得遷逝,形不能去爾。
又曰:董仲居,淮南人也。少時服氣鍊形,年百餘歲不老。常見誣系獄,屍解仙去。
又曰:清平吉,沛人也,漢高祖時卒也。至光武時故不老,後屍解去。
《真誥》曰:顧歡字玄平,吳郡人。齊永平中,卒於剡山,葬鹽官樂附里。木連理生墓,縣令江山圖表狀,歡屍解而去。
又曰:辛玄子之延期,隴西定穀人。好道,行渡秦川長梁津,致溺水,解而去之。
又曰:張祖常者,彭城人,吳時北來,行入方山洞室中,托形墮車,隱化幽館而修守一之業。
又曰:劉平河者,無名字,漢末為九江平河長。行醫術,有功德,救人疾患如己之病。行遇仙人周正時,授以隱存之道。居於方山洞室,常服日月晨氣,顏貌術少。後屍解而去。
又曰:授大戒者死,滅度煉神,上補天宮,謂之屍解。
又曰:人死,必視其形如生人,視足不青,皮不皺,目光不毀者,皆屍解也。白日屍解,自是仙也,非屍解之例,其用藥得屍解,非是。用靈丸之解化者,皆不得返故鄉,三官執之也。白日去謂之上屍解,夜半去謂之下屍解,向晚暮之際去者,謂之地下主者也。
《瓊文四紀篇》曰:得九真中經者,白日屍解。或曰:飛行羽經輕也。
又《六紀篇》曰:靈書紫芝或五老寶經有之者屍解。
《神仙傳》曰:介象字元則,會稽人也。吳先主甚重之,常謂曰:"介君",象速求去,先生不聽。象言病,先主使左右賜美梨一奩。須臾,象死解去。
又曰:紫清上宮九華安祀謂楊君曰:"可尋解劍之道,作吉終之術。"自盡出嘿之,會隱顯之跡。
又曰:葛玄,字孝先,從左慈授《九丹金液經》,常餌木,語弟子張奉曰:"當屍解去,八月十二日時當發。"至期,玄衣冠而臥,無氣而色不變,屍解而去。
又曰:壼公謝元,陽曆人也,費長房師之。及道士李意期將兩弟子去積年,長房及兩弟子皆隱變解化。
又曰:鮑靚字太玄,琅琊人,晉明帝時人。葛洪妻父陰君授其屍解法。一說云:靚,上黨人,漢司隸鮑宣之後,修身養性,年過七十而解去。有徐寧者,師事靚。寧夜聞靚室有琴聲而問焉,答曰:"嵇叔夜昔示跡東市,而實兵解耳。"
《晉中興書》曰:葛洪赴岣嶁令,行至廣州,其刺史鄧岱留,不聽,去。洪乃止羅浮山中,煉丹積年。忽與岱書,當遠行尋藥。岱得書,逕往別,而洪己亡。年八十一,顏色如平生,入棺輕如空衣,屍解而去。
《道學傳》曰:吳猛字雲世,有道術。庾亮聞其神異,厚禮迎之來武昌。尋求歸,辭以算盡,請具棺。庾公閔然,即日發遣。未達家五十里而終,形狀如生。
又曰:若六行未通,宿植市少,則入中品,以為屍解遁變也。降此以下,是正服御。功行淺劣,則入階下階。勝者則滅度更生,更生之後,修道隨功多少,方始得道。
《太上太霄琅書》曰:修學上法,時入山林,服餌靈藥,因緣應過,雖復屍解和光世,禮與世大異者,不棺不槨,拂山平之上,掃深樹之下,單衾覆於地。
《太上太真料》曰:若祠祀先人,應知歸否者。有功德升度得道,子孫仁孝,則化形來游,歆所設也。亦屍解之類。
《金闕聖君傳》曰:靈書紫文者,或曰《五老寶經》有之者屍解,行之者成道。
《東海青童傳》曰:《保洞觀經》曰:雲靈上玄品有之者,白日屍解。
《抱朴子》曰:道林中有五種屍解符,今太玄陰生符及是一病解者。
《列仙傳》曰:寧封,黃帝時為陶正,以火自燒而隨煙上下。《真誥》云:寧生服石腦而火則是作,火解也。
又曰:司馬季主,漢文帝時人,授四靈子都劍解之道。在委羽山大有宮。服明丹之華,抱扶晨之暉,貌如女子,須長三尺。一男名法育,一女名濟華,同得《道真訣》。雲季主服靈散潛升,猶首足異處。此語似作劍兵解法。兵解則不得在太極,而其女尚讀《洞經》,便是別修高法也。
守玄白朮隱居在茅山東,守玄白能隱形,亦教見身。介琰者,牡羊公弟子也。今在建安方山,琰初為孫權所煞,解化而去。
又曰:愕綠華者,女仙也。顏整,晉穆帝昇平三年己未十一月十日,降於羊權家,自雲南山人。權字道學,即晉簡文時黃門待郎羊欣之祖也。權及欣皆潛修道要,耽玄味真。綠華云:凡修道之士,視爵位如過客,視金玉如瓦礫,則得長生。因授權屍解法,亦隱景化去。
又曰:中侯王夫人於兄子晉劉授飛解脫網之道。
又曰:蔡天生,上穀人,少賣香於野外。性仁好道,蓬河伯少女市香天山。
又曰:韓崇字長季,吳郡人也。漢明帝時人,少好道,林屋仙人王瑋玄曾授以流珠丹一法,崇奉而修之,大有驗。後瑋玄授以隱解而去,入大霍山度世為右理中監。
《漢起居注》曰:李少君之將去也,武帝夢共登高山,見使者稱太一之命召請。既覺,語左右曰:"少君將去。"數日,果病死,解去。
《靈寶赤書》曰:《三元王符》與《靈寶五篇真文》同出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宮。此文禳陽九百六劫會之數,度學者之身。玄都有此經,珮之得為聖,上朝太清,功德未滿,即得屍解。
又曰:杜契字廣平,京兆人。建安初,來江東依孫策。後遇介琰先生授之。以稱異人。再拜,奉其香火,少女乃教其朝天帝王皇之法,屍解而去。隱存方台。
《老君傳》:九真五石,並日暫入太陰。權過三官者,始得上解之法。
又曰:紫陽公傳西城劍解之法。修珮神劍七年,朱書符解化去。若以曲晨飛精題之者,立能變遁隱化,太一遣吉光寶衣來迎。
又曰:王遠字方平,見蔡經骨相當屍解,且告以要言。方平冠遠遊冠,朱衣虎頭鞶囊,五色綬,帶劍,黃色少髭,長矩中人也。乘羽車,駕五龍,異色綬帶,前後麾節幡旗,自天而下。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之。召麻姑,姑先報被詔,按行蓬萊,今便往,願還來即去。如此兩時,聞麻姑來,先聞人馬聲,從官當半於遠,姑至,經舉家亦見之。是好年,才加笄,於頂上作髻,餘發散垂至腰。衣有文彩,又非錦繡,衣彩曜日,不可名狀,皆世所尾蘙。入拜遠,遠為之起立,各進行廚脯行,雲是麟脯。遠去經父母怪私問經,經曰:"王君常在崑崙山,往來羅浮等山。山有上宮室,王君出,惟乘一黃麟,十數侍者。每行,山海神皆奉迎拜謁也。"遠有書與陳尉,真書廊落,大而不正。先是,無人知方平名,遠用此知之。陳存錄王君手書於小箱中也,經後屍解而去。
又曰:張微子,漢昭帝時將作木匠張慶女也。微子好道,得屍解。
又曰:蘇子訓者,齊人也,人莫知其有道。在鄉里行信讓,積年,顏色不老,人追隨之不見。所常服餌,好清談,常閒居讀《易》,為文皆有意義。京師貴人聞之,莫不虛心謁見,不可致之。後至適出門,諸貴人冠蓋塞路,諸生具言適去矣,東陌上乘驢者是也。各奔馬逐之,不及。子訓至陳公技涸曰:"吾明日當去,不復還也。"陳公以葛布單衣一送之,至時,子訓死,解化仙去。
又曰:陰長生,新野人也。後漢戚里專務道術,聞馬明生得度世之道,乃造焉。明生旦日夕別與之高談,論語當世之事,治田農之業。如此十餘年,長生不懈。同事明生者十二人皆悉歸,惟長生彌肅。明生曰:"子真得道矣。"乃將入青城山,以《太清神丹經》授之。丹成仙去。著書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但漢興以來四十五人,連余為六矣。三十人屍解,餘並白日仙去。
陰君自序曰:漢延光元年,新野山北之子授仙君神丹要訣,道成去世,付之名山。於是陰君裂黃素,寫丹經一通,函以文石,置嵩高山;一通黃櫨簡漆書之,函以青玉,置太華山;一通黃金之簡刻而書之,函以白銀,著蜀經山;一封縑書合為一篇,付弟子,使世世當有所傳付。又著詩三篇,以示將來也。
又曰:成仙公名武丁,桂陽人也。後漢時為縣小吏,少言大度,博通鞠效,不從師授,有自然之性。時先被使京,還過長沙郡,投郵舍不及,遂宿於野。忽聞樹上人語云:"向長沙市藥。"平旦視之,乃二白鶴。仙公異之,遂往市,見二人張白蓋相從而行,謂仙公曰:"君當得地仙耳。"令還,仙公病卒,屍解。
又曰:龍伯高者,後漢伏波將軍馬援戒其兄子,稱此人之美可法者也。伯高后從仙人刁道林授服胎氣之法,又授服青方。醉亡隱處方台師定錄君。伯高名述,京兆人,漢建武中為仙都長,至零陵太守。馬援戒兄子嚴書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公廉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又曰:漢期門郎程偉妻,得道者也,能通變化。偉逼求術,妻不傳。逼之不己,妻蹶然而死,屍解而去。
《南嶽魏夫人內傳》曰:清虛真人王子登與東華青童君來降,授夫人曰:"隱遷白翳神散一劑。"又與白石精金化形靈丸,授髻服之,稱疾勿行,剋期有定,俱會丹壠之南陽洛山陽洛宮。言畢,二真人去。即服藥,因稱腳疾,閉目寢息,飲而不食。夜半之後,太一玄仙遣飈車來迎,駕氣騁御,逕入帷中。其時弟子侍疾,眾親滿側,莫之覺也。洛陽山,昔夏禹巡諸名山,刻石於此,下有洞台,神仙學者萬餘人。
又曰:王晉賢,晉王夷甫女也,為愍懷太子妃。洛城亂,劉曜略晉賢,欲妻之。晉賢大罵曰:"我皇太子婦,司徒公之女,胡羌小丑,敢欲乾我乎?"言畢投河,其侍婢名六出,投河死。時遇嵩高女真韓西華出遊,遂俱獲內救,外示其死,體實密濟將入嵩高山,今華陽內洞中。六出,年二十餘,體貌修整,有節操。姓田,漁陽人,魏故浚儀令田諷之孫。諷有陰德,以及六出耳。
又曰:董奉字君異。侯官人也。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餘,不知學道。罷官去後五十餘年,復見他職行經侯官,諸故吏人皆往見之,奉顏貌一如往日。奉居山不種田,為人治病亦不取錢。愈者使栽五株杏,數年計十餘萬株,令人將穀一器,自往取杏一器。貨杏得穀,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餘斛,乃屍解去。
斐君曰:屍解之仙,不得御華蓋,乘飛龍,登太極,游九宮也。諸有單用曲晨飛精劍解者,得八素列紀,惟奉寶秘不修行,皆白日屍解。其有作水火病兵及用大刀竹杖解去者,先詣名山,並太清屍解。凡修劍解之道,並紀名紫簡,上隸高仙諸有宿功善業陰德信仙,其神得詣朱火丹陵官,授學仙道,為九宮真人。諸有用太極屍解之道,夜半去者,職為地真。應屍解者,或學功淺深,志尚頹廢;或為祭酒,精勒救治者,並得為三十六洞天。文解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一轉;武解鬼師二百八十年一轉。凡有三等,乃得進補仙職。
《九天生神章經》曰:夫學上道,希慕神仙譏洑屍解者,終歸仙道。神化則同,不相逢雜,俱入道真。
《明真科》曰:生世好道,精功布德,名書上清者,得屍解。下仙遊行五嶽,後生人中,更授經法,為人宗師。
《太微經》曰:諸屍解者,按《四極真科》雲,一百四十年乃得神中真官,於是始得飛華蓋,乘輦龍,登太極,游九宮也。
《雌一五老經》曰:夫仙之去世也,或絕跡藏住而內棲事外,或解劍遺杖,飄然雲霧,延神寄玄,莫知其端緒也。
又曰:若有此《五老經》,雖不齋戒存思,與俗混雜,故不失隱存下神,白日屍解。及命過太陰,地下主者,或遺骨胎變,授化南宮,是必宿有骨緣也。
《上清經》曰:元始天地以上清變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授南極元君。
《太清真人內傳》及《名山記》曰:羅浮山,洞周五百里,在會稽南,行三十里,其山絕高,葛洪解化處。《真誥》謂之增城山。
《集仙錄》曰:張天師道陵隱龍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得黃帝龍虎中丹之術。丹成,服之,能分形散景。天師自鄱陽入嵩高山,得隱書制命之術。
又曰:周爰友者,汝南安城人也,漢河南尹周暢女也。暢平生多陰德,爰友小好道,餌伏苓。四十年後,遇石先生,教其遁化及隱景之道,解形之法。
又曰:唐廬眉娘者,生而眉綠,性機巧。南海太守進至闕,順宗嘆其在宮內,謂之神姑,但食胡麻飯一三合。至元和中,憲宗嘉其聰惠,因賜金鳳環,以束其腕。久之,不願在宮掖,乃度為女道士,放歸南海,賜狐渦遙。數年不食,屍解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