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一百零五

○穆寧 子贊 質 員 賞

崔邠 弟鄯 郾 鄲

竇群 兄常 牟弟庠 鞏

李遜 弟建

薛戎 弟放

穆寧,懷州河內人也。父元休,以文學著。撰《洪範外傳》十篇,開元中獻之。 玄宗賜帛,授偃師縣丞、安陽令。

寧清慎剛正,重交遊,以氣節自任。少以明經調授鹽山尉。是時,安祿山始叛, 偽署劉道玄為景城守,寧唱義起兵,斬道玄首。傳檄郡邑,多有應者。賊將史思明 來寇郡,寧以攝東光令將兵御之。思明遣使說誘,寧立斬之。郡懼賊怨深,後大兵 至,奪寧兵及攝縣。初,寧佐採訪使巡按,常過平原,與太守顏真卿密揣祿山必叛。 至是,真卿亦唱義,舉郡兵以拒祿山。會間使持書遺真卿曰:“夫子為衛君乎?” 更無他詞。真卿得書大喜,因奏署大理評事、河北採訪支使。寧以長子屬母弟曰: “惟爾所適,苟不乏嗣,吾無累矣。”因往平原,謂真卿曰:“先人有嗣矣!古所 謂死有輕於鴻毛者,寧是也。願佐公以定危難。”真卿深然之。其後,寧計或不行, 真卿迫蹙,棄郡,夜渡河而南,見肅宗於鳳翔。帝問拒賊之狀,真卿曰:“臣不用 穆寧之言,功業不成。”帝奇之,發驛召寧,將以右職待之。會真卿以抗直失旨, 事遂止。

上元二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佐鹽鐵轉運使。副元帥李光弼以餉運不繼,或 惡寧者,誣譖於光弼,光弼揚言欲殺寧。寧直抵徐州見光弼,喻以大義,不為撓折。 光弼深重之,寧得行其職。寶應初,轉侍御史,為河南轉運租庸鹽鐵等副使。明年, 遷戶部員外郎。無幾,加兼御史中丞,為河南、江南轉運使。廣德初,加庫部郎中。 是時河運不通,漕輓由漢、沔自商山達京師。選鎮夏口者,詔以寧為鄂州刺史、鄂 岳沔都團練使,及淮西鄂岳租庸鹽鐵沿江轉運使,賜金紫。時淮西節度使李忠臣貪 暴不奉法,設防戍以稅商賈,又縱兵士剽劫,行人殆絕。與寧夾淮為理,憚寧威名, 寇盜輒止。沔州別駕薛彥偉坐事忤旨,寧仗之致死。寧坐貶虔州司馬,重貶昭州平 集尉。

大曆四年,起授監察御史,領轉運留後事於淄青。間一年,改檢校司封郎中、 兼侍御史,領轉運留後事於江西。明年,拜檢校秘書少監,兼和州刺史,理有善政。 居無何,官罷。代寧者以天寶版籍校見戶,誣以逋亡多,坐貶泉州司戶。寧子贊, 守闕三年告冤。詔遣御史按覆,而人戶增倍,詔書召寧,除右諭德。寧強毅,不能 事權貴。執政者以為不附己,且憚其難制,故處之散位。寧默默不得志,且曰: “時不我容,我不時殉,則非吾之進也,在於退乎!”辭病居家,請告幾十旬者數 矣。親友強之,復一朝請。上居奉天,寧詣行在,拜秘書少監。興元初,改右庶子。 德宗還京師,寧曰:“可以行吾志矣。”因移病,罷歸東都。貞元六年,就拜秘書 監致仕。

寧好學,善教諸子,家道以嚴稱。事寡姊以悌聞。通達體命,未嘗服藥。每誡 諸子曰:“吾聞君子之事親,養志為大,直道而已。慎無為諂,吾之志也。”貞元 十年十月卒,時年七十九。四子:贊、質、員、賞。

贊,字相明,釋褐為濟源主簿。時父寧為和州刺史,以剛直不屈於廉使,遂被 誣奏,貶泉州司戶參軍。贊奔赴闕庭,號泣抗訴。詔御史覆問,寧方得雪。詔曰: “令子申父之冤,憲臣奉君之命,楚劍不沖於牛斗,秦台自洗於塵埃。”由是知名。 累遷京兆兵曹參軍、殿中侍御史,轉侍御史,分司東都。

時陝州觀察使盧岳妾裴氏,以有子,岳妻分財不及,訴於官,贊鞫其事。御史 中丞盧佋佐之,令深繩裴罪。贊持平不許。宰臣竇參與佋善,參、佋俱持權,怒贊 以小事不受指使,遂下贊獄。侍御史杜倫希其意,誣贊受裴之金,鞭其使以成其獄, 甚急。贊弟賞,馳詣闕,撾登聞鼓。詔三司使覆理無驗,出為郴州刺史。參敗,征 拜刑部郎中。因次對,德宗嘉其才,擢為御史中丞。時裴延齡判度支,以奸巧承恩。 屬吏有贓犯,贊鞫理承伏。延齡請曲法出之,贊三執不許,以款狀聞。延齡誣贊不 平,貶饒州別駕。丁母憂,再轉虔、常二州刺史。

憲宗即位,拜宣州刺史、御史中丞,充宣歙觀察使,所蒞皆有政聲。永貞元年 十一月卒,時年五十八,贈工部尚書。

贊與弟質、員、賞以家行人材為搢紳所仰。贊官達,父母尚無恙,家法清嚴。 贊兄弟奉指使,笞責如僮僕,贊最孝謹。

質強直,應制策入第三等。其所條對,至今傳之。自補闕至給事中,時政得失, 未嘗不先論諫。元和初,掌賦使院多擅禁系戶人,而有笞掠至死者。質乃論奏鹽鐵 轉運司應決私鹽,繫囚須與州府長吏監決。自是刑名畫一。憲宗以王承宗叛,用內 官吐突承璀為招討使。質率同列伏閣論奏,言自古無以中官為將帥者。上雖改其名, 心頗不悅,尋改質為太子左庶子。五年,坐與楊憑善,出為開州刺史。未幾卒。

員工文辭,尚節義。杜亞為東都留守,闢為從事、檢校員外郎。早卒,有文集 十卷。

質兄弟俱有令譽而和粹,世以“滋味”目之: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入, 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近代士大夫言家法者,以穆氏為高。

崔邠,字處仁,清河武城人。祖結,父倕,官卑。邠少舉進士,又登賢良方正 科。貞元中授渭南尉。遷拾遺、補闕。常疏論裴延齡,為時所知。以兵部員外郎知 制誥至中書舍人,凡七年。又權知吏部選事。明年,為禮部侍郎,轉吏部侍郎,賜 以金紫。

邠溫裕沉密,尤敦清儉。上亦器重之。裴垍將引為相,病難於承答,事竟寢。 兄弟同時奉朝請者四人,頗以孝敬怡睦聞。後改太常卿,知吏部尚書銓事。故事, 太常卿初上,大閱《四部樂》於署,觀者縱焉。邠自私第去帽,親導母輿,公卿逢 者回騎避之,衢路以為榮。居母憂,歲余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時年六十二。贈吏 部尚書,謚曰文簡。

弟鄯、郾、鄲等六人。子璀、璜,璀子彥融,皆登進士第,歷位台閣。

鄯少有文學,舉進士。元和中,歷監察御史。太和元年十月,自太子詹事拜左 金吾衛大將軍。鄯昆弟六人,仕官皆至三品。邠、郾、鄲三人,知貢舉,掌銓衡。 冠族聞望,為時名德。

鄯太和九年冬,為左金吾大將軍,無病暴亡。不旬日有訓、注之亂,其亂始自 金吾。君子乃知鄯之亡,崔氏積善之徵也。贈禮部尚書。子瑄。

郾,字廣略。舉進士,平判入等,授集賢殿校書郎。三命升朝,為監察御史、 刑部員外郎。資質秀偉,神情重雅,人望而愛之,終不可舍,不知者以為事高簡, 拘靜默耳。居內憂,釋服為吏部員外。奸吏不敢欺,孤寒無援者未嘗留滯,銓敘之 美,為時所稱。再遷左司郎中。

元和十三年,鄭餘慶為禮儀詳定使,選時有禮學者共事,以郾為詳定判官、吏 部郎中。十五年,遷諫議大夫。

穆宗即位,荒於禽酒,坐朝常晚。郾與同列鄭覃等延英切諫。穆宗甚嘉之,畋 游稍簡。長慶中,轉給事中。

昭愍即位,選侍講學士,轉中書舍人。入思政殿謝恩,奏曰:“陛下用臣為侍 講,半歲有餘,未嘗問臣經義。今蒙轉改,實慚屍素,有愧厚恩。”帝曰:“朕機 務稍閒,即當請益。”高鉞曰:“陛下意雖樂善,既未延接儒生,天下之人,寧知 重道?”帝深引咎,賜之錦彩。郾退,與同列高重抄撮《六經》嘉言要道,區分事 類,凡十卷,名曰《諸經纂要》,冀人主易於省覽。上嘉之,賜錦彩二百匹、銀器 等。

其年轉禮部侍郎,東都試舉人。凡兩歲掌貢士,平心閱試,賞拔藝能,所擢者 無非名士,至大中、鹹通之代,為輔相名卿者十數人。出為陝州觀察使。舊弊有上 供不足,奪吏俸以益之,歲八十萬,郾以廉使常用之直代之。居二年,政績聞於朝。 遷鄂岳安黃等州觀察使。又五年,移浙西道都團練觀察使,至,用寬政安疲人。及 居鄂渚,則峻法嚴刑,未常貰一死罪。江湖之間,萑蒲是叢,因造蒙沖小艦,上下 千里,期月而盡獲群盜。凡三按廉車,率由清簡少事,財用有餘,遂寧泰。開成元 年卒,年六十九,贈吏部尚書,謚曰德。

郾與兄邠、弟鄲等皆有令譽。而郾疏財恢廓,昆仲所不及。子瑤、瑰、瑾、珮、 璆。

瑤,太和三年登進士第,出佐籓方,入升朝列,累至中書舍人。大中六年,知 貢舉,鏇拜禮部侍郎。出為浙西觀察使,又遷鄂州刺史、鄂岳觀察使,終於位。瑰、 珮、璆官至郎署給諫。

謹,大中十年登進士第,累居使府,歷尚書郎、知制誥。鹹通十三年,知貢舉, 選拔頗為得人。尋拜禮部侍郎,出為湖南觀察使。

鄲,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三遷考功郎中。太和三年,以本官充翰林學士, 轉中書舍人。六年,罷學士。八年,為工部侍郎、集賢殿學士,權知禮部,真拜兵 部侍郎,本官判吏部東銓事。

文宗勤於政道,每苦選曹訛弊,延英謂宰臣曰:“吏部殊不選才,安得摭實無 濫,可釐革否?”李石對曰:“令錄可以商量,他官且宜循舊。”上曰:“循舊如 配官耳,賢不肖安能甄別?”帝召三銓謂之曰:“卿等比選令錄,如何注擬?”鄲 對曰:“資敘相當,問其為治之術,視可否而擬之。”帝曰:“依資合得,而才劣 者何授?”對曰:“與邊遠慢官。”帝曰:“如以不肖之才治邊民,則疾苦可知也。 凡朝廷求理,遠近皆須得人。苟非其才,人受其弊矣。”尋拜吏部侍郎。

開成二年,出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觀察使。四年,入為太常卿。七 月,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加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會昌初,李德裕用 事,與鄲弟兄素善。鄲在相位累年,歷方鎮、太子師保卒。

竇群,字丹列,扶風平陵人。祖亶,同昌郡司馬。父叔向,以工詩稱,代宗朝, 官至左拾遺。群兄常、牟,弟鞏,皆登進士第,唯群獨為處士,隱居毗陵,以節操 聞。及母卒,齧一指置棺中,因廬墓次終喪。後學《春秋》於啖助之門人盧庇者, 著書三十四卷,號《史記名臣疏》。貞元中,蘇州刺史韋夏卿以丘園茂異薦,兼獻 其書,不報。及夏卿入為吏部侍郎,改京兆尹,中謝日,因對復薦群。征拜左拾遺, 遷侍御史,充入蕃使秘書監張薦判官。群因入對,奏曰:“陛下即位二十年,始自 草澤擢臣為拾遺,是難其進也。今陛下以二十年難進之臣,用為和蕃判官,一何易 也?”德宗異其言,留之,復為侍御史。

王叔文之黨柳宗元、劉禹錫皆慢群,群不附之。其黨議欲貶群官,韋執誼止之。 群嘗謁王叔文,叔文命撤榻而進。群揖之曰:“夫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如 何?”群曰:“去年李實伐恩恃貴,傾動一時,此時公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 今公已處實形勢,又安得不慮路旁有公者乎?”叔文雖異其言,竟不之用。

憲宗即位,轉膳部員外,兼侍御史知雜,出為唐州刺史。節度使於頔素聞其名, 既謁見,群危言激切,頔甚悅。奏留充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 中丞,賜紫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愛重之,召入為吏部郎中。元衡輔政, 舉群代己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吉甫以羊、呂險躁,持之數 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三年八月,吉甫罷相,出鎮淮南,群等欲因失恩傾之。吉甫嘗召術士陳登宿於 安邑里第。翌日,群令吏捕登考劾,偽構吉甫陰事,密以上聞。帝召登面訊之,立 辯其偽。憲宗怒,將誅群等,吉甫救之,出為湖南觀察使。數日,改黔州刺史、黔 州觀察使。在黔中,屬大水壞其城郭,復築其城,征督溪洞諸蠻。程作頗急,於是, 辰、錦生蠻乘險作亂,群討之不能定。六年九月,貶開州刺史。在郡二年,改容州 刺史、容管經略觀察使。九年,詔還朝,至衡州病卒,時年五十。

群性狠戾,頗復恩讎,臨事不顧生死。是時征入,雲欲大用,人皆懼駭,聞其 卒方安。二子:謙余、審余。

兄常,字中行,大曆十四年登進士第,居廣陵之柳楊。結廬種樹,不求苟進, 以講學著書為事,凡二十年不出。貞元十四年,鎮州節度使王武俊聞其賢,遣人致 聘,闢為掌書記,不就。其年,杜佑鎮淮南,奏授校書郎,為節度參謀。元和六年, 自湖南判官入為侍御史,轉水部員外郎。出為朗州刺史,歷固陵、潯陽、臨川三郡 守。入為國子祭酒,求致仕。寶曆元年卒,時年七十。子弘余,會昌中為黃州刺史。

牟,字貽周。貞元二年登進士第,試秘書省校書郎、東都留守巡官。歷河陽、 昭義從事,檢校水部郎中,賜緋,再為留守判官。入為都官郎中,出為澤州刺史, 入為國子祭酒。長慶二年卒,時年七十四。子周余,大中年秘書監。

牟弟庠,字胃卿,釋褐國子主簿。吏部侍郎韓皋出鎮武昌,闢為推官。皋移鎮 浙西,奏庠為節度副使、殿中侍御史,遷澤州刺史。又為宣歙副使,除奉天令、登 州刺史、東都留守判官,歷信、婺二州刺史。卒年六十三。子繇、載。

鞏,字友封,元和二年登進士第。袁滋鎮滑州,闢為從事。滋改荊、襄二鎮, 皆從之,掌管記之任。平盧薛平又闢為副使。入朝,拜侍御史,歷司勛員外、刑部 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奉為副使、檢校秘書少監,兼御史中丞,賜金紫。稹移鎮武 昌,鞏又從之。鞏能五言詩,昆仲之間,與牟詩俱為時所賞重。性溫雅,多不能持 論,士友言議之際,吻動而不發,白居易等目為“囁嚅翁”。終於鄂渚,時年六十。 子六人,景余、師裕最知名。

李遜,字友道,後魏申公發之後,於趙郡謂之申公房。曾祖進德,太子中允。 祖珍玉,昌明令。父震,雅州別駕。世寓於荊州之石首。

遜登進士第,辟襄陽掌書記。復從事於湖南,主其留務,頗有聲績,累拜池、 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將楊騰,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謀殺騰。騰覺之,走 揚州,家屬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遜至郡,余亂未殄。徐驅其間,為陳 逆順利害之勢,眾皆釋甲請罪,因以寧息。觀察使旨限外征役,皆不從。入拜虞部 郎中。

元和初,出為衢州刺史。以政績殊尤,遷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都團練 觀察使。先是,貞元初,皇甫政鎮浙東,嘗福建兵亂,逐觀察使吳詵。政以所鎮實 壓閩境,請權益兵三千,俟賊平而罷。賊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舊。遜視事數日, 舉奏停之。遜為政以均一貧富、扶弱抑強為己任,故所至稱理。

九年,入為給事中。遜以舊制只日視事對群臣,遜奏論曰:“事君之義,有犯 無隱。陳誠啟沃,不必擇辰。今群臣敷奏,乃候只日,是畢歲臣下睹天顏、獻可否 能幾何?”憲宗嘉之,乃許不擇時奏對。俄遷戶部侍郎。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襄陽前領八郡,唐、鄧、 隋在焉。是時方討吳元濟,朝議以唐、蔡鄰接,遂以鄧隸唐州,三郡別為節制,命 高霞寓領之,專俟攻討。遜以五州賦餉之。

時孫代嚴綬鎮襄陽。綬以八州兵討賊在唐州。既而綬以無功罷兵柄,命高霞寓 代綬將兵於唐州,其襄陽軍隸於霞寓。軍士家口在襄州者,遜厚撫之,士卒多舍霞 寓亡歸。既而霞寓為賊所敗,乃移過於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軍,內官皆佐 之。既貶官,中人皆言遜撓霞寓軍,所以致敗。上令中使至襄州聽察曲直,奏言遜 不直,乃左授太子賓客分司,又降為恩王傅。

十三年,李師道效順,命遜為左散騎常侍,馳赴東平諭之。師道得詔意動,即 請效順,鏇為其下所惑而止。遜還,未幾,除京兆尹,改國子祭酒。

十四年,拜許州刺史,充忠武節度、陳許溵蔡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是時,新罹 兵戰,難遽完緝。及遜至,集大軍與之約束,嚴具示賞罰必信,號令數百言,士皆 感悅。

長慶元年,幽、鎮繼亂。遜請身先討賊,不許。但命以兵一萬,會於行營。遜 奉詔,即日發兵,故先諸軍而至,由是進位檢校吏部尚書。尋改鳳翔節度使,行至 京師,以疾陳乞,改刑部尚書。長慶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廢朝一日,贈右僕射。

遜幼孤,寓居江陵。與其弟建,皆安貧苦,易衣並食,講習不倦。遜兄造,知 二弟賢,日為營丐,成其志業。建先遜一年卒。兄弟同致休顯,士君子多之。謚曰 恭肅。造早卒。

建,字杓直,家素清貧,無舊業。與兄造、遜於荊南躬耕致養,嗜學力文。舉 進士,選授秘書省校書郎。德宗聞其名,用為右拾遺、翰林學士。元和六年,坐事 罷職,降詹事府司直。高郢為御史大夫,奏為殿中侍御史,遷兵部郎中、知制誥。 自以草詔思遲,不願司文翰,改京兆尹。與宰相韋貫之友善。貫之罷相,建亦出為 澧州刺史。征拜太常少卿,尋以本官知禮部貢舉。建取捨非其人,又惑於請託,故 其年選士不精,坐罰俸料。明年,除禮部侍郎,竟以人情不洽,改為刑部。

建名位雖顯,以廉儉自處,家不理垣屋,士友推之。長慶二年二月卒,贈工部 尚書。三子:訥、恪、朴。訥最知名,官至華州刺史、檢校尚書右僕射。

薛戎,字元夫,河中寶鼎人。少有學術,不求聞達,居於毗陵之陽羨山。年余 四十,不易其操。江西觀察使李衡闢為從事,使者三返方應。故相齊映代衡,又留 署職,府罷歸山。福建觀察使柳冕表為從事,累月,轉殿中侍御史。會泉州闕刺史, 冕署戎權領州事。

是時,姚南仲節制鄭滑,從事馬總以其道直為監軍使誣奏,貶泉州別駕。冕附 會權勢,欲構成總罪,使戎按問曲成之。戎以總無辜,不從冕意,別白其狀。戎還 自泉州,冕盛氣據衙而見賓客。戎遂歷東廂從容而入。冕度勢未可屈,徐起以見, 一揖而退。又構其罪以狀聞,置戎於佛寺,環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誘令 成總之罪。操心如一,竟不動搖。杜佑鎮淮南,知戎之冤,乃上其表,發書諭冕, 戎難方解,遂辭職寓居於江湖間。

後閻濟美為福建觀察使,備聞其事,奏充副使。又隨濟美移鎮浙東,改侍御史, 入拜刑部員外郎。出為河南令,累改衢、湖、常三州刺史,遷浙東觀察使。所蒞皆 以政績聞。居數歲,以疾辭官。長慶元年十月卒,贈左散騎常侍。

戎檢身處約,不務虛名。俸入之餘,散於宗族。身歿之後,人無譏焉。兄弟五 人,季弟放最知名。

放登進士第,性端厚寡言,於是非不甚系意。累佐籓府,蒞事乾敏。官至試大 理評事,擢拜右拾遺,轉補闕,歷水部、兵部二員外,遷兵部郎中。

遇憲宗以儲皇好書,求端士輔導經義,選充皇太子侍讀。及穆宗嗣位,未聽政 間,放多在左右,密參機命。穆宗常謂放曰:“小子初承大寶,懼不克荷,先生宜 為相,以匡不逮。”放叩頭曰:“臣實庸淺,獲侍冕旒,固不足猥塵大位。輔弼之 任,自有賢能。”其言無矯飾,皆此類也。穆宗深嘉其誠,因召對思政殿,賜以金 紫之服。轉工部侍郎、集賢學士。雖任非峻切,而恩顧轉隆。轉刑部侍郎,職如故。

穆宗常謂侍臣曰:“朕欲習學經史,何先?”放對曰:“經者,先聖之至言, 仲尼之所發明,皆天人之極致,誠萬代不刊之典也。史記前代成敗得失之跡,亦足 鑒其興亡。然得失相參,是非無準的,固不可為經典比也。”帝曰:“《六經》所 尚不一,志學之士,白首不能盡通,如何得其要?”對曰:“《論語》者《六經》 之菁華,《孝經》者人倫之本。窮理執要,真可謂聖人至言。是以漢朝《論語》首 列學官,光武令虎賁之士皆習《孝經》,玄宗親為《孝經》註解,皆使當時大理, 四海乂寧。蓋人知孝慈,氣感和樂之所致也。”上曰:“聖人以孝為至德要道,其 信然乎!”轉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判院事。

放閨門之內,尤推孝睦,孤孀百口,家貧每不給贍,常苦俸薄。放因召對,懇 求外任。其時偶以節制無闕,乃授以廉問。及鎮江西,惟用清潔為理,一方之人, 至今思之。寶曆元年,卒於江西觀察使,廢朝一日。

史臣曰:穆秘監之剛正不奪,如寒松倚岩,千丈勁節。而竇容州之敢決,如鷙 鳥逐雀,英氣動人,岩穴之流,罕能及此。然矯激過當,君子不為。如塤如篪,不 通不介,士行之美,崔氏諸子有焉。建、遜之貞方,戎、放之道義,元和已來,稱 為令族,宜哉!

贊曰:穆之贊、質,竇之常、群,跡參時傑,氣爽人文。二李英英,四崔濟濟。 薛氏三門,難兄難弟。

部分譯文

穆寧,懷州河內人。父穆元休,以文章學識著稱,撰寫《洪範外傳》十篇,開元(713~741)年間獻給皇上,玄宗賜帛,先後授偃師縣令、安陽縣令。穆寧為人清廉剛正,重交情,尤能堅守志節。年輕時由明經科試錄取授鹽山縣尉。這時,安祿山始叛,非法任命劉道玄為景城郡守。穆寧倡議起兵,斬劉道玄首級,傳送檄文至郡內各縣,回響的很多。賊將史思明來犯郡,穆寧以代理東光縣令的身份率兵抵禦。史思明派使者勸說誘降,穆寧立即斬了來使。郡署長官害怕叛賊懷恨太深以後會派重兵前來,便削奪了穆寧的兵權及代理縣令的職務。當初,穆寧佐理採訪使巡按,常過往平原郡,與太守顏真卿私下估量安祿山必叛。到這時,顏真卿亦倡導起事,率領郡兵抵拒安祿山。恰值穆寧伺機遣使持書信呈送顏真卿,信上說:“夫子贊同衛君嗎?”再無別的話。顏真卿接信大喜,於是奏請朝廷授穆寧為大理評事、河北採訪支使。穆寧將自己的長子託付給同母兄弟,說道:“你到那兒去,如果以後有子,我就沒牽掛了。”隨後便到平原郡對顏真卿說:“我的先人有後嗣了!古人說死有輕於鴻毛者,穆寧便是這樣,願輔佐大人以平定危難。”顏真卿對他深為嘆服。但後來,穆寧的謀劃並未完全被採納,顏真卿被迫棄郡,夜渡黃河向南,在鳳翔謁見肅宗皇帝。皇帝詢問拒賊的詳情,顏真卿說:“臣不採納穆寧的建議,所以功業未成。”皇上覺得穆寧有奇才,便派遣驛使召穆寧,打算授以要職。恰好碰著顏真卿因坦率耿直得罪了皇上,此事便作罷。

上元二年(761),穆寧官至殿中侍御史、佐理鹽鐵轉運使。副元帥李光弼因軍餉供應不上,有人嫉恨穆寧,在李光弼面前誹謗他,李光弼便揚言要殺穆寧。穆寧徑直到徐州拜見李光弼,用關係國家安危的大道理開導他,毫不屈從。李光弼對他深為敬重,穆寧得以繼續任職。寶應(762~763)初,調為侍御史,擔任河南轉運租庸調鹽鐵副使等職。次年,升戶部員外郎。沒多久,加授兼御史中丞,擔任河南、江南轉運使。廣德(763~764)初,加授庫部郎中。這時黃河運輸不通,水運從漢水、沔水轉由商山抵達京師。朝廷選派鎮守夏口的官員,詔命穆寧為鄂州刺史、鄂岳沔都團練使及淮西鄂岳租庸鹽鐵沿江轉運使,賜佩金魚袋服紫衣。當時淮西節度使李忠臣貪贓暴虐不奉公守法,設定軍防哨卡向商賈收稅,又縱容兵士搶掠,以致路上幾乎行人斷絕。而一旦與穆寧隔淮水理政,畏懼穆寧的威名,便停止了這種盜寇的行徑。沔州別駕薛彥偉違犯聖旨獲罪,穆寧施以杖刑致其身亡,因而獲罪貶為虔州司馬,再貶為昭州平集縣尉。

大曆四年(769),重新提升做監察御使,掌管淄青轉運留後事。隔了一年,改任檢校司封郎中、兼侍御史,掌管江西轉運留後事。次年,官拜檢校秘書少監、兼和州刺史,頗有政績。沒多久,又罷官。替代穆寧的人用天寶年間戶口簿核查現有戶籍,謊稱人口逃亡多,而將穆寧加罪貶為泉州司戶。穆寧之子贊,抗訴鳴冤在宮門守候三年,皇上派御史複查,發現和州人口戶籍倍增,於是下詔召穆寧回朝授右諭德官職。穆寧為人剛毅不能奉迎權貴,執政大臣認為穆寧不依附自己,而且擔心他難以制約,所以讓他處在閒散的位置。穆寧默默不得志,說道:“時世不容我,我也不能順應時世,既然我不宜居官,那就激流勇退吧!”稱病辭官歸家,一連數十遍地懇請告退。這樣的情形有好幾次。親友們認為他身體尚強壯,但也一一到朝中告請。皇上停駕奉天,穆寧前往行宮謁見,皇上授他秘書少監。興元(784)初,改任右庶子。德宗返回京師,穆寧說:“可以實現我的願望了。”於是稱病停職回到東都。貞元六年(790),在秘書監任上辭職退休。

穆寧好學,善於教子,家道以嚴格著稱。侍奉孀居的胞姊以友悌聞名。靠著胸襟豁達使身心健康,從不依賴服藥。常常訓誡幾個兒子說:“我聽說君子侍奉雙親,以承順父母的心意最為重要,這只是正直之道而已。謹慎而不做諂諛之事,這才是我的志向。”貞元十年(794)十月去世,時年七十九。有四子:贊、質、員、賞。

竇群,字丹列,扶風平陵人。祖父竇..,做過同昌郡司馬。父竇叔向,以工於詩作著稱,代宗朝官至左拾遺。竇群之兄常、牟,弟鞏,皆應舉進士及第,惟竇群一人為處士,隱居毗陵,以節操而聞名。母親去世時,他咬斷一指放入棺中陪葬,在墓旁搭了屋子守孝到服喪期滿。後來跟從啖助的門人盧庇研習《春秋》,著書三十四卷,名為《史記名臣疏》。貞元(785~805)年間,蘇州刺史韋夏卿以卓越人才的名義舉薦竇群,同時獻上他的著作,主管官員卻不予上報。待到韋夏卿做了吏部侍郎,改任京兆尹,在入朝謝恩那天,答話時伺機再度舉薦,於是召竇群入朝官拜左拾遺,後升侍御史,充任蕃使秘書監張薦的判官。竇群因而入朝應對,奏道:“陛下即位二十年,才從草澤之中將臣擢升為拾遺,這表明仕進很難啊。現在陛下將二十年難以仕進之臣,用做和蕃判官,又太容易了吧?”德宗覺得他出語不凡,便留下他,仍為侍御史。

王叔文的黨羽柳宗元、劉禹錫都簡慢竇群,竇群也不依附他們。那一夥人計謀欲貶竇群的官,被韋執誼勸止。竇群曾謁見王叔文,王叔文命人撤去坐榻才讓竇群進來,竇群作揖並說道:“事情總有不可預料的。”王叔文問:“什麼意思?”竇群說:“去年李實以受皇上恩寵自誇,又倚仗出身高貴,名震一時,當時您尚在路旁徘徊,不過是江南一個小吏而已。現在您已處在和李實同樣的地位,又怎能不考慮路旁也有像您一樣的人呢?”王叔文雖然認為他話語不凡,終究未重用他。

憲宗即位,竇群調任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出任唐州刺史。節度使於由頁素來聞知他的名聲,謁見時,竇群言語率直激切,於由頁很喜歡,奏請朝廷授竇群留任山南東道節度副使、檢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服金魚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歡和器重竇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後武元衡任輔政大臣,舉薦竇群頂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竇群奏請刑部郎中呂溫、羊士諤為御史,李吉甫認為羊、呂二人陰險浮躁,接到奏表數日不予批覆,竇群等人因此憤恨李吉甫。

元和三年(808)二月,李吉甫被革除宰相職務,出京鎮守淮南,竇群等人想趁李吉甫失寵之機整垮他。一天李吉甫召術士陳登留宿在安邑里宅中,第二天,竇群命人逮捕陳登進行審問,捏造李吉甫有不可告人之事,秘密地稟奏皇上。皇上召見陳登當面審訊,立即辨明他們的捏造。憲宗大怒,要將竇群等人斬首,幸得李吉甫相救,竇群只被貶出京任湖南觀察使。數日後,又改任黔州刺史、黔州觀察使。在黔中遇大水沖毀城郭,便重新修築城牆,徵召居住山中的諸蠻族人,期限十分緊迫,於是,辰、錦兩州蠻人憑藉山勢險要作亂,竇群派兵討伐也不能平定。元和六年(811)九月,竇群被貶為開州刺史。任職兩年,改授容州刺史、容管經略觀察使。

元和九年(814),竇群奉詔還朝,行至衡州便病故,時年五十。竇群性情兇狠暴戾,刻意報恩或復仇,臨事不顧生死。當時召他入朝,說要重用,朝中人人驚駭,聽說他死了方才心安。竇群有二子:廉余、審余。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