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訓·農功起本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典語》:“神農嘗草別谷,烝民乃粒食。”
《世本》:“倕作耒耜。倕,神農之臣也?輥?輯?訛。”
《周本紀》:“棄為兒時,其遊戲好種植麻、麥。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之。民皆法之。堯舉以為農師。”
《漢·食貨志》:“后稷始纍田,以二耜為耦。”纍,畎同,壟也。
《藝文志》:“農九家,百四十一篇。農家者流,蓋出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周書》說:神農氏時,天上降下粟谷,神農於是翻耕土地,把它種下。
《白虎通》:“古代先民,大都以鳥獸的肉為食物。到了神農氏,方知順應天時變化,分別各種土地適宜種植的穀物,製造耒耜等農具,教百姓從事農耕。他通曉農事的神理奧秘,並能從實際出發靈活地施行教化,使百姓都樂意從事農業生產。大家尊稱他為‘神農’。”
《典語》:“神農曾經親自品嘗過各種各樣的野草,從中辨認出可供食用的五穀,此後百姓才能夠以五穀為食。”
《世本》:“倕製作耒耜。倕是神農的大臣。”
《周本紀》:“棄在兒童時代,就喜歡模仿種植農作物麻麥等作為遊戲。及至長大成人,便非常喜愛農耕種植。他常觀察周圍的土地適宜種植什麼,凡適合種植五穀的,便馬上墾耕播種。百姓們都以他為榜樣(熱愛農業生產),為此帝堯便起用他為‘農師’。”
《漢書·食貨志》:“后稷開始創行纍田法,把兩耜合併成耦(進行耕田)。”纍,同“畎”,指壟作。
《藝文志》:“農家共有九家,著作共有一百一十四篇。農家這一學派,源自像后稷那樣的農官。書的內容多是講播種各種穀物的方法,主張勸導百姓致力於農業和蠶桑生產從而取得豐衣足食。
注釋
①典訓:典籍中有關農事的足供取法的言論。②農功起本:本節為典籍中有關我國農業起源問題的論述。
③《周書》:一般認為是戰國以後人的著作,又名《逸周書》《汲冢周書》。《漢書·藝文志》指為《周史記》。引文不見於《周書》現存篇章,或在逸篇中。
④神農:傳說中的古帝名,又名炎帝,別號烈山氏,他在農業種植、農器製作、中草藥等方面,均有偉大的歷史功勳。
⑤天雨粟:有極濃厚的神話色彩。東漢王充撰《論衡·感虛篇》,舉例說:東漢建武三十一年(55),河南陳留(今開封縣)地方,曾有過雨谷現象。考其原因是野生谷遭疾風暴起,吹揚與之俱飛,風止谷墜所致。
⑥《白虎通》:全名為《白虎通德論》,東漢班固撰記。
⑦耒耜:上古時的翻土農具。耜以起土,耒為其柄。原始時用木,後世改用鐵,發展為耕犁。
⑧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譯文據《易經·繫辭下》孔穎達疏意譯。
⑨《典語》:三國時吳國人陸景撰。
⑩《世本》:相傳為秦漢間作品,或謂系古史官所記。今流傳本,題“東漢宋衷注”,無撰人。《後漢書·藝文志》有著錄。引文與《齊民要術》“耕田第一”所引全同。
倕:傳說是上古的能工巧匠,《尚書·舜典》謂,舜曾任命他掌管百工(原文作“垂,汝供工”)。這句話原系《世本》的注文。
《周本紀》:指《史記·周本紀》。
相地之宜:這裡的“地”字顯然是指“五土”,包括山林、丘陵、原隰等,故與宜林、宜牧、宜農之不同。
堯:《史記》原作“堯”。按:《尚書·舜典》記載,起用棄為后稷者為舜,非堯。《堯典》不見有堯起用棄的記載。棄,堯舜時的農官后稷,為周的先人。
《漢·食貨志》:後文作《前漢·食貨志》,都指班固《漢書·食貨志》。引文在《食貨志下》。
后稷:古代農官名。《國語·周語上》說,古代農官以農師最高,農正次之,后稷居第三位。這裡所說的創為“纍田法”的后稷,是指前文所說周的先人“棄”。
纍田:《呂氏春秋》中的《任地篇》,作“纍田法”,《漢書·食貨志》,則與趙過的代田法合併記述。實際上所謂“纍田法”即為今日的壟作法。壟背稱畝,壟溝稱畎(或纍)。
以二耜為耦:顏師古註:“並兩耜而耕。”這是因為採用纍田法這一辦法開的溝(即纍),是“廣尺深尺”,正符合“纍”的寬深度。
壟:殿本注作:“顏師古曰:纍,壟也,音工犬反,或作畎。”
《藝文志》:即《漢書·藝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