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卷二十六
耶律仁先(撻不也) 耶律良 蕭韓家奴 蕭德 蕭惟信 蕭樂音奴 耶律 敵烈 姚景行 耶律阿思
耶律仁先,字糺鄰,小字查剌,孟父房之後。父瑰引,南府宰相,封燕王。仁先魁偉爽秀,有智略。重熙三年,補護衛。帝與論政,才之。仁先以不世遇,言無所隱。授宿直將軍,累遷殿前副點檢,改鶴剌唐古部節度使,俄召為北面林牙。十一年,升北院樞密副使。時宋請增歲幣銀絹以償十縣地產,仁先與劉六符使宋,仍議書“貢”。宋難之。仁先曰:“曩者石晉報德本朝,割地以獻,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見。”宋無辭以對。乃定議增銀、絹十萬兩、匹,仍稱“貢”。既還,同知南京留守事。十三年,伐夏,留仁先鎮邊。未幾,召為契丹行宮都部署,奏復王子班郎君及諸宮雜役。十六年,遷北院大王,奏今兩院戶口殷庶,乞免他部助役,從之。十八年,再舉伐夏,仁先與皇太弟重元為前鋒。蕭惠失利於河南,帝猶欲進兵,仁先力諫,乃止。後知北院樞密使,遷東京留守。女直恃險,侵掠不止,仁先乞開山通道以控制之,邊民安業。封吳王。清寧初,為南院樞密使。以耶律化哥譖,出為南京兵馬副元帥,守太尉,更王隋。六年,復為北院大王,民歡迎數百里,如見父兄。時北、南院樞密官涅魯古、蕭胡睹等忌之,請以仁先為西北路招討使。耶律乙辛奏曰:“仁先舊臣,德冠一時,不宜補外。”復拜南院樞密使,更王許。
九年七月,上獵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謀逆,帝召仁先語之。仁先曰:“此曹兇狠,臣固疑之久矣。”帝趣仁先捕之。仁先出,且曰:“陛下宜謹為之備!”未及介馬,重元犯帷宮。帝欲幸北、南院,仁先曰:“陛下若舍扈從而行,賊必躡其後;且南、北大王心未可知。”仁先子撻不也曰:“聖意豈可違乎?”仁先怒,擊其首。帝悟,悉委仁先以討賊事。乃環車為營,拆行馬,作兵仗,率官屬近侍三十餘騎陣柢枑外。及交戰,賊眾多降。涅魯古中矢墮馬,擒之,重元被傷而退。仁先以五院部蕭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諸軍。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宮,蕭塔剌兵適至。仁先料賊勢不能久,俟其氣沮攻之。乃背營而陣,乘便奮擊,賊眾奔潰,追殺二十餘里,重元與數騎遁去。帝執仁先手曰:“平亂皆卿之功也。”加尚父,進封宋王,為北院樞密使,親制文以褒之,詔畫《灤河戰圖》以旌其功。
鹹雍元年,加于越,改封遼王,與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樞密事。乙辛恃寵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見忌,出為南京留守,改王晉。恤孤惸,禁奸慝,宋聞風震服。議者以為自於越休哥之後,惟仁先一人而已。阻卜塔里乾叛命,仁先為西北路招討使,賜鷹紐印及劍。上諭曰:“卿去朝廷遠,每俟奏行,恐失機會,可便宜從事。“仁先嚴斥候,扼敵沖,懷柔服從,庶事整飭。塔里乾復來寇,仁先逆擊,追殺八十餘里。大軍繼至,又敗之。別部把里斯、禿沒等來救,見其屢挫,不敢戰而降。北邊遂安。八年卒,年六十,遺命家人薄葬。弟義先、信先,俱有傳。子撻不也。
撻不也,字胡獨堇。清寧二年,補祗候郎君,累遷永興宮使。以平重元之亂,遙授忠正軍節度使,賜定亂功臣,同知殿前點檢司事。歷高陽、臨海二軍節度使、左皮室詳穩。大康六年,授西北路招討使,率諸部酋長入朝,加兼侍中。自蕭敵祿為招討之後,朝廷務姑息,多擇柔願者用之,諸部漸至跋扈。撻不也含容尤甚,邊防益廢,尋改西南面招討使。阻卜酋長磨古斯來侵,西北路招討使何魯掃古戰不利,詔撻不也代之。磨古斯之為酋長,由撻不也所薦,至是遣人誘致之。磨古斯紿降,撻不也逆於鎮州西南沙磧間,禁士卒無得妄動。敵至,裨將耶律綰斯、徐烈見其勢銳,不及戰而走,遂被害,年五十八。贈兼侍中,謚曰貞憫。
撻不也少謹愿,後為族嫠婦所惑,出其妻,終以無子。人以此譏之。
耶律良,字習撚,小字蘇,著帳郎君之後。生於乾州,讀書醫巫閭山。學既博,將入南山肄業,友人止之曰:”爾無仆御,驅馳千里,縱聞見過人,年亦垂暮。今若即仕,已有餘地。”良曰:“窮通命也,非爾所知。”不聽,留數年而歸。重熙中,補寢殿小底,尋為燕趙國王近侍。以家貧,詔乘廄馬。遷修起居注。會獵秋山,良進《秋遊賦》,上嘉之。清寧中,上幸鴨子河,作《捕魚賦》。由是寵遇稍隆,遷知制誥,兼知部署司事。奏請編御製詩文,目曰《清寧集》;上命良詩為《慶會集》,親制其序。頃之,為敦睦宮使,兼權知皇太后宮諸局事。良聞重元與子涅魯古謀亂,以帝篤於親愛,不敢遽奏,密言於皇太后。太皇託疾,召帝白其事。帝謂良曰:“汝欲間我骨肉耶?”良奏曰:“臣若妄言,甘伏斧鑕。陛下不早備,恐墮賊計。如召涅魯古不來,可卜其事。”帝從其言。使者及門,涅魯古意欲害之,羈於帳下。使者以佩刀斷帟而出,馳至行宮,以狀聞。帝始信。亂平,以功遷漢人行宮都部署。鹹雍初,同知南院樞密使事,為惕隱,出知中京留守事。未幾卒,帝嗟悼,遣重臣賻祭,給葬具,追封遼西郡王,謚曰忠成。
蕭韓家奴,字括寧,奚長渤魯恩之後。性孝友。太平中,補祗候郎君,累遷敦睦宮使。伐夏,為左翼都監,遷北面林牙。俄為南院副部署,賜玉帶,改奚六部大王,治有聲。清寧初,封韓國公,歷南京統軍使、北院宣徽使,封蘭陵郡王。九年,上獵太子山,聞重元亂,馳詣行在。帝倉卒欲避於北、南大王院,與耶律仁先執轡固諫,乃止。明旦,重元復誘奚獵夫來。韓家奴獨出諭之曰:“汝曹去順效逆,徒取族滅。何若悔過,轉禍為福!”獵夫投仗首服。以功遷殿前都點檢,封荊王,賜資忠保義奉國竭貞平亂功臣。鹹雍二年,遷西南面招討使。大康初,徙王吳,賜白海東青鶻。皇太子為乙辛誣構,幽於上京。韓家奴上書力言其冤,不報。四年,復為西南面招討使。例削一字王爵,改王蘭陵,薨。子楊九,終右祗候郎君班詳穩,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蕭德,字特末隱,楮特部人。性和易,篤學好禮法。太平中,領牌印、直宿,累遷北院樞密副使,敷奏詳明,多稱上旨。詔與林牙耶律庶成修《律令》,改契丹行宮都部署,賜宮戶十有五。清寧元年,遷同知北院樞密使,封魯國公。上以德為先朝眷遇,拜南府宰相。五年,轉南京統軍使。九年,復為南府宰相。重元之亂,推鋒力戰,斬涅魯古首以獻,論功封漢王。鹹雍初,以告老歸,優詔不許。久之,加尚父,致仕。卒,年七十二。
蕭惟信,字耶寧,楮特部人。五世祖霞賴,南府宰相。曾祖烏古,中書令。祖阿古只,知平州。父高八,多智數,博覽古今。開泰初,為北院承旨,稍遷右夷離畢,以乾敏稱,拜南府宰相。累遷倒塌嶺節度使,知興中府,復為右夷離畢。陵青誘眾作亂,事覺,高八按之,止誅首惡,余並釋之。歸奏,稱旨。
惟信資沉毅,篤志於學,能辨論。重熙初始仕,累遷左右丞。十五年,徙燕趙國王傅,帝諭之曰:“燕趙左右多面諛,不聞忠言,浸以成性。汝當以道規誨,使知君父之義。有不可處王邸者,以名聞。”惟信輔導以禮。十七年,遷北院樞密副使,坐事免官。尋復職,兼北面林牙。清寧九年,重元作亂,犯灤河行宮,惟信從耶律仁先破之,賜竭忠定亂功臣。歷南京留守、左右夷離畢,復為北院樞密副使。大康中,以老乞骸骨,不聽。樞密使耶律乙辛譖廢太子,中外知其冤,無敢言者,惟信數廷爭,不得復。告老,加守司徒,卒。
蕭樂音奴,字婆丹,奚六部敞穩突呂不六世孫。父拔剌,三歲居父母喪,毀瘠過甚,養於家奴奚列阿不。重熙初,興宗獵奚山,過拔剌所居,奚列阿不言於近臣,拔剌得見上。年甫十歲,氣象如成人。帝悅之,錫賚甚厚。既長,有遠志,不樂仕進,隱於奚王嶺之插合谷。上以其名家,又有時譽,就拜舍利軍詳穩。樂音奴貌偉言辨,通遼、漢文字,善騎射擊鞠,所交皆一時名士。年四十,始為護衛。平重元之亂,以功遷護衛太保,改本部南克,俄為旗鼓拽剌詳穩。監障海東青鶻,獲白花者十三,賜榾柮犀並玉吐鶻。拜五蕃部節度使,卒。子陽阿,有傳。
耶律敵烈,字撒懶,採訪使吼五世孫。寬厚好學,工文詞。重熙末,補牌印郎君,兼知起居注。清寧元年,稍遷同知永州事,禁盜有功,改北面林牙承旨。九年,重元作亂,敵烈赴援,力戰平之,遙授臨海軍節度使。十年,徙武安州觀察使。鹹雍五年,累遷長寧宮使。撿括戶部司乾州錢帛逋負,立出納經畫法,公私便之。大康四年,為南院大王。秩滿,部民請留,同知南京留守事。有疾,上命乘傳赴闕,遣太醫視之。遷上京留守。大安中,改塌母城節度使。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賜一品俸。八年卒。
姚景行,始名景禧。祖漢英,本周將,應歷初來聘,用敵國禮,帝怒,留之,隸漢人宮分。及景行既貴,始出籍,貫興中縣。景行博學。重熙五年,擢進士乙科,為將作監,改燕趙國王教授。不數年,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性敦厚廉直,人望歸之。道宗即位,多被顧問,為北府宰相。九年秋,告歸,道聞重元亂,收集行旅,得三百餘騎勤王。比至,賊已平。帝嘉其忠,賜以逆人財產。鹹雍元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明年,驛召拜南院樞密使。上從容問治道,引入內殿,出御書及太子書示之,賜什器車仗。帝有意伐宋,召景行問曰:“宋人好生邊事,如何?”對曰:“自聖宗皇帝以威德懷遠,宋修職貢,迨今幾六十年。若以細故用兵,恐違先帝成約。”上然其言而止。
致仕,不逾月復舊職。丁家艱,起復,兼中書令。上問古今儒士優劣,占對稱旨,知興中府,改朔方軍節度使。大康初,徙鎮遼興。以上京多滯獄,命為留守,不數月,以獄空聞。累乞致政,不從。復請,許之,加守太師。卒,遣使弔祭,追封柳城郡王,諡文憲。壽隆五年,詔為立祠。
耶律阿思,字撒班。清寧初,補祗候郎君。以善射,掌獵事,進渤海近侍詳穩。重元之亂,與護衛蘇射殺涅魯古,賜號靖亂功臣,徙契丹行宮都部署。大安初,為北院大王,封漆水郡王。壽隆元年,為北院樞密使,監修國史。道宗崩,受顧命,加于越。錄乙辛黨人,罪重者當籍其家,阿思受賂,多所寬貰。蕭合魯嘗言當修邊備,阿思力沮其事,或譏其以金賣國。後以風疾失音,致仕,加尚父,封趙王。薨,年八十,追封齊國王。
論曰:灤河之變,重元擁兵行幄,微仁先等,道宗其危乎!當其止幸北、南院,召塔剌兵以靖大難,功宜居首。良以反謀白太后,韓家奴以逆順降奚人,德與阿思殺涅魯古,皆有討賊之力焉。仁先齊名休哥,勛德兼備,此其一節歟!
部分譯文
耶律仁先,字糾鄰,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後裔。父耶律瑰引,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雋秀,富於智慧和謀略。重熙三年(1034),補為護衛。興宗皇上與他談論政事,覺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寵遇,言事無所隱諱。授為宿直將軍,累遷至殿前副點檢,改任鶴剌唐古部節度使,不久徵召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樞密副使。時逢宋朝請求增加歲幣銀絹以換回對十縣土地的所有權,仁先與劉六符出使宋國,仍然堅持歲幣文書用“貢”字。宋人拒絕。仁先說“:從前石晉王朝報本朝之恩德,割讓土地進獻,周人強行奪取之,誰是誰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於是議定增加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仍舊稱為“貢”。回國之後,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討伐夏國,留仁先鎮守邊境。不久,召任契丹行宮都部署,上奏摺請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諸宮的雜役。十六年(1047),遷任北院大王,奏稱如今兩院戶口眾多且富足,請求免予由他部來幫助服役,詔令從其所請。十八年(1049),再度舉兵伐夏,仁先與皇太弟重元擔任前鋒。蕭惠在河南失利,皇上還想進兵再戰,仁先全力諫阻,皇上便停止進兵。後來擔任了知北院樞密使,遷東京留守。女真恃仗地勢之險要,不停地侵犯掠奪,仁先請求開挖山地溝通道路以控制之,邊民得以安居樂業。封為吳王。
清寧初,任南院樞密使。因耶律化哥誣陷,出貶為南京兵馬副元帥,守太尉,改號隋王。六年(1060),再度擔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數百里前往歡迎,就像見到父親和兄長一般。當時南院樞密官涅魯古、蕭胡睹等人妒忌他,請道宗皇上讓仁先擔任西北路招討使。耶律乙辛上奏說“:仁先是舊臣,德望冠絕一時,不應外補任京外官。”又拜為南院樞密使,改為許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獵於太子山,耶律良奏稱重元謀反,皇上召來仁先與他談論這件事。仁先說“:這種人兇殘狠毒,我本來就懷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宮,又說:“陛下應當小心防範!”還未來得及披掛,重元已經前來攻打行宮了。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說:“陛下如果撇下扈從單獨出去,賊人必會緊隨其後,況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仁先之子撻不也說:“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違逆呢?”仁先發怒,打了他的腦袋。皇上明白了,便將討伐賊人之事全權交付仁先處理。於是將馬車排列為營壘,拆開行馬(衙前木架形路障),製作兵器,仁先率領屬吏近侍三十餘騎結陣於行馬之外。及至交戰,賊眾大多投降。涅魯古中流矢墜馬,被活捉,重元帶傷而退。仁先覺得五院部蕭塔剌居所最近,趕緊召他來,分頭派人會集諸軍。黎明,重元率領奚人兩千人前來攻打行宮,蕭塔剌的兵馬正好趕到。仁先料想敵人勢必不能持久,等待他們氣餒時再行攻擊。於是背著營壘結陣,瞅準機會奮勇出擊,賊眾奔逃潰散,仁先率兵追殺二十餘里,重元與數騎人馬逃跑了。皇上握著仁先的手說“:這次平亂都是你的功勞啊。”加號尚父,進封為宋王,擔任北院樞密使,並親自為他制文以示褒獎,又詔令繪製《灤河戰圖》以表彰其功勞。
鹹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遼王,與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樞密事務。乙辛倚恃寵幸,違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貶為南京留守,改為晉王。仁先存恤孤獨,禁絕奸惡,宋人聞風震懾畏服。論及他的人認為自於越休哥之後,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乾背叛王命,仁先擔任了西北路招討使,賜給鷹紐印及尚方劍。皇上曉諭說:“你此去離朝廷太遠,如果每次都奏明後再行事,恐怕會失去機會,你可以隨機行事,先斬後奏。”仁先嚴密設定斥候(..望台),扼守敵人的要塞,對於順服的部族加以籠絡安撫,各種政務都整治得有條有理。塔里乾又來侵犯,仁先迎擊,追殺八十餘里。大軍接著趕到,又擊敗了塔里乾。別部把里斯、禿沒等人前來援救塔里乾,見他屢次挫敗,不敢交戰而投降了。北部邊境便得以安寧。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歲,遺命讓家人薄葬。弟義先、信先,子撻不也。
耶律良,字習睰,乳名蘇,著帳郎君之後裔。出生於乾州,在醫巫閭山讀書。學問既已廣博,準備進入南山修習學業,友人阻止他說“:你又沒有個駕車馬的僕人,就這樣千里奔波,即使你將來見識過人,年紀也老了。現在如果趕緊出來做官,還行有餘力。”耶律良說:“困窘還是通達,都是命中注定,不是你所知道的。”沒有聽友人的話,留在南山過了幾年才回。
重熙年間,補為寢殿小底,不久做了燕趙國王的近侍。因為家境貧窮,詔令乘坐官府廄馬。遷官修起居注。適逢興宗皇上出獵於秋山,耶律良進獻《秋遊賦》,皇上十分嘉許。
清寧年間,道宗臨幸鴨子河,耶律良做《捕魚賦》。從此受到恩遇漸漸隆盛,遷任知制誥,兼知部署司事。上奏請求編纂道宗御製詩文,書名《清寧集》;皇上為耶律良詩集命名為《慶會集》,親自為他做序。不久,擔任敦睦宮使,兼權知皇太后宮諸局事。
耶律良得知重元與其子涅魯古圖謀叛亂,因為皇上更信任自己親近喜愛之人,不敢立即上奏,暗裡向皇太后說明。太后假託有病,召來皇上告知此事。皇上對耶律良說“:你想離間我們兄弟骨肉之情嗎?”耶律良奏道:“我如果胡亂髮言,情願伏斧釒質就死。陛下如果不早做準備,恐怕墮入賊人的奸謀之中。如果徵召涅魯古而不來,可以推斷此事。”皇上聽從了他的話。使者到涅魯古門前,涅魯古想殺他,扣留於帳下。使者用佩刀割破帳幕逃出,趕赴行宮將實際情形奏聞皇上。皇上這才相信。待到重元之亂平定,耶律良因功升遷漢人行宮都部署。
鹹雍初,任同知南院樞密使事,又任惕隱,出京任知中京留守事。不久去世,皇上感嘆哀傷,派遣重臣贈資助祭,並賜給葬具,追封為遼西郡王,謚曰忠成。
蕭惟信,字耶寧,楮特部人。五世祖霞賴,南府宰相。曾祖烏古,中書令。祖父阿古只,平州知州。
父高八,富於謀術,博覽古今。開泰初,任北院承旨,漸升為右夷離畢,以幹練敏捷著稱,拜為南府宰相。累遷倒塌嶺節度使,興中府知府,再度擔任右夷離畢。陵青引誘眾人作亂,事情敗露,由高八審訊,只誅殺首惡,其餘一概釋免之。回頭上奏,甚合皇上心意。
惟信天性沉著堅毅,專心於學業,擅長辨析論說。重熙初開始出來任官,累遷至左中丞。十五年(1046),改任燕趙國王傅導,興宗曉諭他說:“燕趙王左右大多是當面恭維的人,他聽不到忠言,漸漸養成習性。你應當以正道對他加以規勸教導,讓他知道君父之大義。如果他左右有人不適合居於王府,你寫上他們的名字奏聞。”惟信以禮義對燕趙國王加以輔導。十七年(1048),遷任北院樞密副使,因事獲罪免官。不久復職,兼任北面林牙。
清寧九年(1063),重元作亂,乾犯灤河行宮,惟信跟隨耶律仁先擊破之,賜為竭忠定亂功臣。歷任南京留守、左右夷離畢,又重任北院樞密副使。大康年間,託言年老請求辭官歸田,皇上不準。樞密使耶律乙辛誣陷致使太子被廢,內外官員都知道太子冤枉,無人敢於論辯,惟信多次在朝廷上爭辯,皇上沒有答覆。告老還鄉,加守司徒,去世。
姚景行,初名景禧。祖父漢英,本為周國將領,應歷初來訪我國,用敵國之禮儀,皇上發怒,扣留了他,隸屬於漢人宮分。及至景行貴顯之後,才出其宮籍,定籍貫為興中縣。
景行博學。重熙五年(1036),提升入進士乙科,任將作監,改任燕趙國王教授。沒幾年,升為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性情敦厚,清廉正直,深得人心。
道宗即位,多次接受諮詢,任北府宰相。九年(1063)秋,辭官回鄉,途中聽說重元作亂,便招集行路旅客得三百騎前往勤王。待到趕到京城,賊亂已被平定。皇上嘉賞他忠誠,將謀反者的財產賜給他。鹹雍元年(1065),出京任武定軍節度使。次年,皇上以驛馬徵召他拜為南院樞密使。皇上從容向他請問治國之道,領他進入內殿,取出御書及太子書法給他看,賜予器物和車馬儀仗。皇上有心進攻宋國,召景行問道:“宋人喜歡在邊境滋事,怎么辦才好?”景行回答說:“自從聖宗皇帝憑藉聲威與德行懷柔包容遠方各國,宋朝修治職貢,迄今將近六十年了。如果因為小過就對宋用兵,恐怕有違先帝與宋人所訂的舊和約。”皇上覺得他的話有理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辭官,沒過一月又官復原職。遭逢父喪去職,皇上起復他續任,兼中書令。皇上向他詢問古今儒士之優劣,景行作答,甚合皇上心意,任為興中府知府,改朔方軍節度使。大康初,移鎮遼興軍。因上京積壓案件甚多,皇上命他為上京留守,沒幾個月,以監獄變空聞名。
多次請求辭官,皇上沒有批准。又請辭,皇上答允了,加號守太師。去世,皇上派使者前往弔唁祭祀,追封為柳城郡王,諡文憲。壽隆五年(1099),詔令為他建立祠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