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人事部·卷二十四

○壽老

《說文》曰:老,考也。

《釋名》曰:六十曰耆。耆,指也,不從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頭髮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鐵也,皮膚變黑,色如鐵也。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或曰黃耇,鬢髮變黃色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恆如有垢也。或曰胡耇,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梨,皮有班黑,如凍梨色也;或曰兒齒,大齒落盡,更生細齒,如小兒齒也。百年曰期頤。頤,養也。老惛不復知服味善惡,孝子期於盡養道也。老,朽也。老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

《周禮·夏官·司馬》曰:中春,羅春鳥,獻鳩以養國老。(是時鷹化為鳩,鳩與春鳥變舊為新,以宜養左,助生氣也。)

《禮記·曲禮上》曰: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傅;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曰:耄,荒吸也。期,要也;頤養,不知衣服食味,孝子盡養之道也。)

又曰: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行役以婦人從;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

又《檀弓上》曰: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吊之,子夏哭曰:"天乎!予之無罪。"曾子怒,曰:"吾與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爾罪一也。"

又曰:《王制》曰:"養耆老以致孝。"

又曰: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幼騷,達於諸侯。五十異糧,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於游可也。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

又曰: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尊養之。)七十不俟朝,(二夫士之差者,揖君則退。)八十曰告存,(每月致膳。)九十曰有秩。(秩,常也,有常膳。)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西膠。

又曰: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矣。

又:《文王世子》曰: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帝,天也。)文王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

又《祭義》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有德,貴貴,貴老,仁長,慈幼。貴老,為其近於親也。

又曰: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

又曰:天子巡守,諸侯待於竟,天子先見百年者。

《左傳·隱公》曰:石碏使告於陳曰:"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

又《僖公上》曰:王使宰孔賜齊侯胙,將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又《僖公下》曰:秦晉圍鄭,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

又《襄公三十年》曰: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使言其年。)曰:"臣小人也,不智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瘟拋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魯叔仲惠伯會郤成子於承匡之歲也。七十三年矣。"

又《襄三十一》曰:穆叔至自會,見孟孝伯,語之曰:"趙孟將死矣。其語倫,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十、九十者,弗能久矣。"

又《昭玄》曰: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潁,館於洛汭。劉子曰:"美哉禹功!子盍亦遠績禹功,而大庇民乎?"對曰:"老夫罪戾是懼,焉能恤遠?吾儕偷食,朝不謀夕,何其長也?"劉子歸,以語王曰:"諺所謂老將至而耄及之者,其趙孟之謂也。"

又《昭三》曰:齊侯田於莒,蘆蒲嫳見,泣且請曰:"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種種,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復為害。)

又《昭公十三》曰:楚靈王至乾溪,聞群公子之死也,自投於車下,曰:"人之愛其子也,亦如余乎?"侍者曰:"甚焉,小人老而無子,智擠於溝壑矣。"

《尚書·盤庚》曰:汝無侮老成人,無弱孤有幼。

又《洪範》曰:五福:一曰壽。(百二十年。)

又《無逸》曰: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智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以耽樂之故,從是其後,亦無有能壽考。)

又《呂刑》曰:"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言呂侯見命為卿時,穆王以享國百年,耄亂荒忽,雖老而能用賢以揚名。)

《論語·里仁》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曰:見其壽老則喜,見其衰老則忄瞿。)

又《微子》曰: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爾雅》曰:餚,老也。

《尚書中候》曰:齊桓公欲封禪,謂管仲曰:"寡人日暮,仲父年艾。"

《韓詩外傳》曰:楚丘先生見孟常君,孟常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遺忘矣,何以教文?"先生曰:"使我投石超距,追車赴馬,逐麋鹿,搏虎豹,吾則老矣。使我探計謀,設精神,決嫌疑,出正辭,尚諸侯,吾乃始壯耳,何老之有!"孟常君勃然汗出至踵,曰:"文過耳。"

又曰:齊桓公見敏丘人,曰:"叟年幾何?"對曰:"臣年八十三。"公曰:"美哉,壽也!"

《論語讖》曰:仲尼曰:"吾聞堯舜等游首山,觀河渚,乃有五老遊河渚: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曰,河圖持龜告帝謀;三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曰,河圖將浮龍銜玉,包金泥玉,檢封盛書。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昴。(宋均窪曰:"浮龍游於水。")

《周書》曰:文王在鄗,召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汝勤之,我傅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惠,信忠而志愛,不為驕役,不為泰靡,括柱而茅茨,為民愛費也。"

《戰國策》曰:昔者秦魏為與國,齊、楚約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祖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令兵出,可乎?"曰:"敬諾。"遂約車遣之。見秦王,秦遽發兵救之。

《史記》曰:秦使百里奚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將兵行。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而怒,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

又曰:蔡澤從唐舉戲之,乃曰:"富貴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壽也,願聞之。"唐舉曰:"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蔡澤笑而謝去,謂其御曰:"吾持梁齧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幼牲,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

又曰:《王翦傳》曰:始皇問李信:"吾欲攻荊,用幾何人而足?"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壯勇,其言是也。"翦因謝病歸,老於潁陽。

又曰:上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鬢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又曰:伏生者,(伏生名勝。)濟南人,故秦博士也。孝文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聞伏生能治,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乃召太常掌故朝錯往受之。

又曰:武帝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傅從。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又曰:李少君以祠灶卻老,方見上,自謂七十。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

《漢書》曰:文帝玄年,詔:"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哉?具為令有司,請令縣道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賜物及當廩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之。"

又曰:馮唐,趙人也,以孝著,為中郎署長,(應劭曰:此雲孝子郎。)事文帝。文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具以實對。

又曰:張蒼食乳,女子為乳母。妻妾百數,曾孕子者不復幸。猶是百餘歲乃卒。

又曰:張安世,宣帝下詔曰:"安世守職秉謙,以安宗廟,著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

又曰:石建為中郎令。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褕,身自浣灑,復予諸侍者。子孫鹹孝,然建特為甚。

又曰:貢禹上書曰:"臣禹犬馬之齒八十一,血氣衰竭,耳目不聰,非能復有補益,所謂素餐尸祿、污朝之臣也。乞骸及身生歸鄉里,死無恨矣。"

《續漢書》曰:仲秋之月,縣皆案戶比民年七十者授之玉杖,長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咽之鳥,欲老人不咽,所以受民也。是月也,祠老人星於國南遠郊。

《東觀漢記》曰:馬援字文淵,建武二十年,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復請行。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

又曰:閔仲叔客安邑,老病家貧,不能買肉,日買一片豬肝,屠或不肯為斷。安邑令候之,問諸子何飲食,對曰:"但食豬肝,屠者或不肯與。"令出敕市吏,後買輒得。叔怪問,其子道狀,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

又曰:班超自以久在絕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常恐年衰,奄忽僵仆。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魏志》曰:田豫為并州刺史,徵為衛尉。屢乞遜位,太傅司馬宣王以豫克壯,書喻未聽。豫書答曰:"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稱疾篤。拜太中大夫,食卿祿。年八十二薨。

《晉書》曰:華表,太始中遷太常卿。數歲,以老病乞骸骨,詔以"表清貞素履,有老成之美,而以疾固辭。今聽如所上,祿賜與卿同。"

又曰:劉實字子貞,少貧,賣牛衣,好學。歷吏部尚書,封修陽子。懷帝復授太尉,辭以老。九十一薨。

又曰:祖逖進鎮雍丘,略定河外,躬自勸督農桑,克己施下,百姓感悅。置酒大會耆老,中坐流涕曰:"某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

又曰:周訪少時遇善相者陳訓,謂訪與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上壽,周下壽,優劣在年耳。"

《齊書》曰:虞玩之,字茂瑤,年老有疾,請退,表曰:"四十仕進,七十懸車,壯即驅馳,老宜休息,知足不辱,臣知足矣。"

《後魏書》曰:畢眾敬篤,老乞還桑梓,朝廷許之。臨還,獻其珠璫四具,銀裝劍一口,刺虎矛一枚,仙人綾百匹。文明太后與高祖引見於皇信堂,賜酒饌車一乘,馬三匹,絹二百匹,勞遣之。

又曰:羅結,代人,世祖初為散騎常侍,遷侍中,總三十六曹事,年一百七歲,精爽不衰。世祖以其忠愨,甚見信。待詔聽歸老,賜太寧東川以為居業,並為築城,即號曰羅侯城,至今猶在。

又曰:刁雍以耆年特見優禮,錫以几杖,劍履上殿,因致珍羞焉。嘗經篤疾,幾死,見有神明救之,言福門子,當享長年。後卒於洛州刺史。

又曰:尉玄許致仕,詣闕謝老,引見於庭。命昇殿勞宴,賜以玄冠素服。又詔充三老,給上公之祿。

《唐書》曰:太宗將伐遼東,召李靖入閣,賜坐御前,謂曰:"公南平吳會,北清沙漠,西定慕容,惟東有高麗未服,公意如何?"對曰:"臣往者憑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殘年朽骨,惟擬此行,陛下若不棄老臣,病其瘳矣。"帝愍其羸老,不許。

又曰:嚴綬材器不逾常品,事兄嫂過謹,為時所稱。常以寬柔自持,位躋上公,年至大耋。前後統臨三鎮,皆號雄蕃。所辟士,親睹為將相者凡九人,其貴壽如此。

《周史》曰:蕭願字惟恭,梁宰相頃之子也。初,願之曾祖仿,唐僖宗朝入相。接客之次,願為兒童,效仿傅呼之聲,仿謂客曰:"余豈敢以得位而喜,所幸奕世壽考,吾今又有曾孫在目前矣。"及願長,事父母,以孝稱,後為兵部郎。卒之時,年七十餘,母猶在堂,一門壽考,人罕及者矣。

《鬻子》曰:鬻子年九十見文王,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鹿則老矣,使臣策國事則臣年尚少。"因立為師。

《莊子》曰:盜跖曰:"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又曰: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抱朴子·內篇》曰:余亡祖鴻臚少卿時,嘗為臨沅令,雲此縣有廖氏,家世壽老,或出百年,或八九十。徙去,生子孫轉多夭折。人有居其故宅,復累世壽。由此覺是宅所為,疑其井水殊赤,乃試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去井數尺,此丹砂汁因泉水漸洿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壽。況乃持丹砂而服之乎?

《六韜》曰:文王祖父壽百二十而沒,王季百年而沒,文王壽九十七而沒。

《國語》曰:齊宣王出遊,路見閭丘先生,長老十三人謁齊王,王賜之田。眾老皆拜,閭丘先生獨不拜。又賜無役,諸老復拜,閭丘先生又不拜。宣王疑而問之,對曰:"來見大王所望者三:願賜臣壽,賜臣富,賜臣貴。"王曰:"天命有長短,非寡人所制,無所壽先生;倉粟雖盈,備災畜,無以富先生;大官無闕,小官卑賤,無以貴先生。"先生曰:"所望願王選良吏,臣少得壽焉;使人以時役,無煩苛,此臣所以得富焉;使少者敬長者,長者敬老者,此臣所以得其貴也。王賜臣田,田不租,倉廩虛;賜臣無役,則官無所使,非所望也。"王曰:"賜先生為相,可乎?"先生曰:"臣得三願足矣,安用為相。"

又曰:子奇年八十,齊君任為東阿。既行,而君蛔繕,使人追之,囑使者曰:"未至,追令還;已至勿追。"未至東阿,使者反之。齊君問故,使者曰:"臣見子奇同載者皆白首矣。夫老者之知,少者之決,此必能治東阿矣。"王曰:"善哉。"

又曰:昔衛武公年九十五,儆於國曰:"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耋至而舍我也。必恭恪於朝夕以儆我,聞一二之言,志誦納之以訓道。"

《漢武故事》曰:上嘗輦至郎署,見一老髭鬚皓白,衣服不完。上問曰:"公何時為郎,何其老矣?"對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文帝時為郎。"上問曰:"何不遇也?"璣曰:"文帝好文,臣好武;景帝好老,臣又少,陛下好少,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上感其言,拜為會稽都尉。

《新序》曰:孔子見宋榮啟期,年老白首,衣弊服,鼓琴自樂。孔子問曰:"先生老而窮,何樂也?"啟期曰:"吾有三樂:天生萬物以人為貴,吾得為人,一樂也;人生以男為貴,吾得為男,二樂也;人生命有傷夭,吾年九十餘,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居常以守終,何不樂乎?"

《說苑》曰:楚文王伐鄭,使王子革、子露居二子出遊,老人戴畚從而乞食焉。不與,搏而奪之畚。

又曰: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晚,如何?"對曰:"暮不炳燭耶?臣聞少而學者如日出之陽,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公曰:"善哉,善哉!"

《申鑒》曰:學壽不至壽,可以盡命。

《新論》曰:余前為王翁典樂大夫,見樂家書記。文帝時得魏文侯時樂人竇公,百八十歲,兩目皆盲。文帝奇之,問:"何能服食而至此耶?"對曰:"年十三失明,父母哀之,教使鼓琴,日講習以為常事,臣不能道引,無所服餌也。"譚以為少盲,恆逸樂,所以益性命也。

《神仙傳》曰:淮南王安好道術,八公乃詣門。門者見其垂白,不進。八公皆化成童子,色如桃花。門吏白王,王迎之,登思仙之台,張錦綺之帷,設象牙之床蓆,燔百和之香,進碧玉之幾,執弟子禮。八公還成老人,授之要道。及郎中雷被譖安,安與八公昇天,所踐石皆陷。今人馬之跡宰繕。

王子年《拾遺錄》曰:昔老聃當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與世人絕跡。惟有黃髮老叟五人,或乘虎豹,或乘鴻鵠,衣毛羽之服,眉覆於目,耳垂至肩,兩眸子皆黑,方面玉潔,手握青筠之杖,出入於日室之中,與老子談天文之數。

《述異記》曰:尹雄年九十,頭生角,角半寸。

《世說》曰:顧悅與簡文同年而早白,簡文問曰:"卿何以先老?"答曰:"蒲柳之姿,望秋而先落;松柏之質,逢霜而彌盛。"

應璩詩曰:昔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莠。住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上叟前置辭,室內嫗粗醜。中叟前置辭,量腹節所受。下叟前置辭,暮臥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長久。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