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粵西遊日記二

二十日 平明飯。溯湘江而西,五里,北向入塔兒鋪,始離湘岸,已入桂林界矣。有古塔,傾圮垂盡,有光華館,則興安之傳舍也。人興安界,古松時斷時續,不若全州之連雲接嶂矣。十里,東橋鋪。五里,小宅,復與湘江遇。又五里,瓦子鋪,又十里,至興安萬里橋。橋下水繞北城西去,兩岸甃石,中流平而不廣,即靈渠也,已為灕江,其分水處尚在東三里。過橋入北門,城牆環堵,縣治寂若空門,市蔬市米,唯萬里橋邊數家。炊飯於塔寺。飯後,由橋北溯靈渠北岸東行,已折而稍北渡大溪,則湘水之本流也,上流已堰不通舟。既渡,又東〔有〕小溪,疏流若帶,舟道從之。蓋堰湘分水,既西注為漓,又東浚湘支以通舟楫,稍下復與江身合矣。支流之上,石橋曰接龍橋,橋南水灣為觀音閣,已離城二里矣。又東南五里,則湘水自南來,直逼石崖下。其崖突立南向,曰獅子寨。路循寨腳東溯溪入,已東北入山七里,逾羊牯嶺,抵狀元峰下,內有鄧家村,俱鄧丞相之遺也。村南有靜室名回龍庵,遂托宿於其中。僧之號曰悟禪。

二十一日 從庵右逾小山南一里,至長沖,東逼狀元峰之麓。又一里,至一尼庵,有尼焉。其夫方出耕,問登山道。先是,路人俱言,上茅塞,決不可登,獨此有盲僧,反詢客欲登大金峰、小金峰?蓋此處山之傑出者,俱以“金峰”名之。而狀元峰之左,有一峰片插,〔曰小金峰,〕亞於狀元,而峭削過之。蓋狀元高而尖圓,此峰薄而嶙峋,故有大、小之稱。二峰各〔有路,〕而草翳之。余從庵後登溪壠,直東而上,二里抵〔狀元、〕翠微之間,山削草合,蛇路伏深莽中。漸轉東北三里,直上逾其東北嶺坳,望見其東大山層疊,其下溪盤谷嬙,即為麻川;其南層山,當是海陽東渡之脊;其北大山即里山隈wēi角落矣;其西即縣治,而西南海陽坪,其處山反藏伏也。坳北峰之下,即入九龍殿之峽。地名峽口,又曰錦霄。從坳南直躋峰頂,其峰甚狹而峭,凡七起伏,共南一里而至狀元峰,則亭亭獨上矣。自其上西瞰湘源,東瞰麻川,俱在足底;南俯小金峰,北俯錦霄坳嶺,俱為兒孫行。但北面九峰相連,而南與小金尚隔二峰,俱峭若中斷,不能飛渡,故路由其麓另上耳。聞此山為鄧丞相升雲處。其人不知何處,想是馬殷等僭(jiàn超越本分)竊之佐。土人言,其去朝數百里,夜歸家而早入朝,皆在此頂。登雲山下即其家,至今猶俱鄧姓後。一疑其神異,遂誅而及其孥焉。頂北第三峰,有方石台如舡首,飛突凌空。舊傳有竹自崖端下垂拂拭,此旁箐亦有之,未見有獨長而異者。坐峰頂久之,以攜飯就筐分啖。已聞東南有雷聲,乃下,〔返回龍庵。〕

二十二日 〔東行二里,過九宮橋,逾小嶺,共二里至錦霄,是為峽口。麻川江自南來,北出界首,截江以渡,江深沒股。麻川至此破山出,名七里峽,下又破山出,名五里峽。錦霄在其中,為陸行口。過江,溯東夾之溪入。三里,登山脊,至九龍廟,南北東皆崇山逼夾,南麓即所溯溪之北麓,溪聲甚厲。遂下山,過觀音閣,支流分環閣四面,惟南面石堰僅通水,東西北則舟上下俱繞之,惜閣小不稱。閣東度石橋,循分支西岸,溯流一里,至分水塘。塘以巨石橫絕中流,南北連亘以斷江身,只以小穴泄餘波,由塘南分湘入漓,塘之北,即浚湘為支,以通湘舟於觀音閣前者也。遂刺舟南渡分漓口,入分水廟。西二里,抵興安南門。出城,西三里,抵三里橋。橋跨靈渠,渠至此細流成涓,石底嶙峋。時巨舫鱗次,以箔竹帘子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宿隱山寺。

二十三日 晨起大雨,飯後少歇。〔橋西有金鼎山。山為老龍脊,由此至興安,南轉海陽,雖為史祿鑿山分灕水,而橋下有石底,水不滿尺,終不能損其大脊也。上一里至頂,頂大止丈許;惟南面群巒紛叢嵐霧中,若聚米,若流火,俯瞰其出沒甚近。下至三里橋西,隨靈渠西南去。已而渠漸直南,路益西,路右石山叢立。雨中回眺,共十里,已透金鼎所望亂山堆疊中,穿根盤壑,多回曲,無升降。又三里為蘇一坪,東有岐可達乳洞。予先西趨嚴關,共二里而出隘口。東西兩石山駢峙,路出其下,若門中辟,傍裂穴如圭,梯崖入其中,不甚敞,空合如蓮瓣。坐觀行旅,紛紛沓沓。返由蘇一坪東南行一里,溯靈渠東北上,一溪東自乳洞夾注為清水,乃東渡靈渠。四里,過大岩堰。渡堰東石橋,轉入山南,小石山分岐立路口,洞岈然南向。遂西向隨溪入,二里至董田巨村。洞即在其北一里,日暮不及登,乃趨東山入隱山寺。〕出步寺後,見南向有洞,其門高懸,水由下出,西與乳洞北流之水合,從西北山腋破壁而出大岩堰焉。時日色尚高,亟縛炬從寺右入洞。攀石崖而上,其石峭削,圮側下垂,淵壁若裂,水不甚涌而渾,探其暗處,水石粗混,無可著足。出而返寺,濯足於崖外合流處,晚餐而臥。

二十四日 晨起雨不止,飯後以火炬數枚,僧負而導之。一里至董田,又北一里,至〔乳岩〕下洞、中洞、上洞。雨中返寺午飯。雨愈大,遂止不行。

二十五日 天色霧甚,晨餐後仍向東行。一里,出山口,支峰兀立處,其上〔有〕庵,草翳無人,非觀音岩也。從庵左先循其上崖而東,崖危草沒,靜聞不能從,令守行囊於石畔。余攀隙披窾kuǎn空處而入,轉崖之東,則兩壁裂而成門,〔內裁一線剖,宛轉嵌漏。〕其內上夾參九天,或合或離,俱不過咫尺;下夾墜九淵,或乾或水,俱憑臨數丈。夾半兩崖俱有痕,踐足而入,肩倚隔崖,足踐線痕,手攀石竅,無隕墜之慮。直進五六丈,夾轉而東,由支峰坳脊北望,見觀音崖在對崖,亦幽峭可喜。昨來時從其前盤山而轉,惜未一入。今不能愈北也。下山,東南行田塍間,水漫沒岸。三里,有南而北小水,急脫下衣,涉其東,溯之南。又二里,為秀塘,轉而西南行,復涉溪而北,循山麓行。二里,又一澗自北山夾中出,涉其南,又循一溪西來入,即西嶺之溪也。三里,越溪南,登下西嶺,入口甚隘,而內有平疇,西村落焉。西南上嶺,又二里而逾上西嶺,嶺東復得坪焉。有數家在深竹中,飯於村嫗。又西南平上二里,乃東逾一坳,始東下二里,為開洲,則湘之西岸也。溯湘南行五里,復入岡陀,為東劉村。又五里為西劉村,有水自西谷東入湘。又西南三里為土橋,又二里大豐橋,俱有水東注於湘。又逾嶺二里,宿於唐匯田。〔東有大山巋然出東界上者,曰赤耳山。)

二十六日 晨餐後,日色霽甚。南溯湘流二里,渡一溪為太平堡,有堡、有營兵焉。〔東西〕山至是開而成巨塢,〔小石峰一帶,駢立湘水東。〕又南二里,曰劉田。又南二里,曰白龍橋。又三里,逾一小嶺,曰牛欄。二里,張村。又一里至廟角,飯於雙泉寺,其南即靈川界。又南二里,東南岐路入山,其東高峰片聳,曰白面山。又南二里,渡一橋,湘水之有橋自〔此〕。循左山行,南二里,為田心寺。又南一里,古龍王廟。又南一里,有一石峰峙立東西兩界之中,曰海陽山。有海龍庵,在峰南石崖之半。海龍庵已為臨桂界。海龍堡在西南一里,東入山五里為季陵,西十五里,過西嶺背為龍口橋,東北五里讀書岩、白面山,西北十五里廟角,南五里江匯。先是,望白面山南諸峭峰甚奇,問知其下有讀書岩,而急於海陽,遂南入古殿,以瓦磨墨錄其碑。抵海龍虎,日已薄崦嵫,急卸行李於中。乃下山,自東麓〔二洞門〕繞北至西,入龍母廟,已圮。即從流水中行,轉南,水遂成匯,深者沒股。庵下石崖壁立,下臨深塘。由塘南水中行,轉東登山。入庵,衣褌褲子俱濕,急晚餐而臥以褻衣內衣。是庵始有佛燈。

〔海陽山俱崆峒通空洞貯水。水門二:南平,西出甚急。東旱門二,下一二尺,即水匯其中,深者五六尺。山南水塘有細流,東源季陵亦下此。則此山尚在過脊北,水俱北流,惟為湘源也,漓源尚在海陽西西嶺角。〕

二十七日 曉起,天色仍霽,亟飯。從東北二里,田心寺,又一里,東入山,又一里,渡雙溪橋。又東一里,望一尖峰而登。其峰在白面之西,高不及白面,而聳立如建標累塔,途人俱指讀書岩在其半,竟望之而趨。及登嶺北坳,望山下水反自北而南,其北皆山岡繚繞,疑無容留處,意水必出洞間。時銳急切於登山,第望高而趨,已而路斷,攀崖挽棘而上。一里,透石崖之巔,心知已誤,而貪於涉巔,反自快也。振衣出棘刺中,又捫崖直上,遂出其巔。東望白面,可與平揖;南攬巾子,如為對談。久之,仍下北嶺之坳,由棘中循崖南轉,捫隙踐塊而上,得峰腰一洞,南向岈然,其內又西裂天窟,吐納日月,蕩漾雲霞,以為讀書之岩必此無疑;但其內平入三四丈,輒漸隘漸不容身,而其下路復蔽塞,心以為疑。出洞門,望洞左削崖萬丈,插霄臨淵,上有一石飛突垂空,極似一巨鼠飛空下騰,首背宛然,然無路可捫。逐下南麓。回眺巨鼠之下,其崖懸亘,古溜間駁,疑讀書岩尚當在彼,復強靜聞緣舊路再登。至洞門,覓路無從,乃裂棘攀條,梯懸石而登,直至巨鼠崖之下。仰望崖下,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睜目張牙,變成獰面,又如貓之騰空逐前二小鼠者。崖腰有一線微痕可以著足,而下〔仍峭壁。又東有巨擘一雙作接引狀,手背拇指,分合都辨。至其處,山腋痕絕不可前。乃從舊路〕下至南麓,夸耕者已得讀書岩之勝。耕者云:“岩尚在嶺坳之西,當從嶺西下,不當從嶺東上也。”乃從麓西溯澗而北,則前所涉溪果從洞中出,而非從澗來者。望讀書岩在水洞上,急登之。其洞西向,高而不廣,其內垂柱擎蓋,駢筍懸蓮,分門列戶,頗幻而巧。三丈之內,即轉而北下,墜深墨黑,不可俯視,豈與下水洞通那?洞內左壁,有宋人馬姓為秦景光大書“讀書岩”三隸字。其下又有一洞,門張而中淺,又非出水者。水從讀書岩下石穴湧出,水與口平,第見急流涌溪,不見洞門也。時已薄午,欲登白面,望之已得其梗概,恐日暮途窮,不遑升堂入室,遂遵白面西麓而南。二里,過白源山,又二里過季陵路口,始轉而西。一里,隨山脈登海陽庵,飯而後行,已下午矣。

由海陽山東南過季陵東下,入堂溪橋,遂由塘南循過脊西行,一里,為海陽堡。由堡西南行,則堡前又分山一支南下,與西山夾而成兩界,水俱淙淙南下矣。隨下一里,則西谷中裂,水破峽而出,又羅姑與西嶺夾而成流〔者,皆為灕水源矣。〕越之,循水西南下三里,為江匯。於是水注而南,路轉而西,遂西逾一嶺,一里,登嶺坳。三里,西循嶺上行,忽有水自東南下搗成澗,路隨之下。又一里,直墜澗底。越橋南,其水自橋下復搗峽中,路不能隨。復逾嶺一里,乃出山口,又西南行平疇中,二里,抵澗上。〔西有銀燭山,尖削特聳,東南則石崖正扼水口也。〕乃止宿於黃姓家。

譯文

二十日天大亮吃飯。溯湘江往西走,五里,向北到塔兒鋪,才離開湘江沿岸,已進入桂林府境內了。有座古塔,將要全部倒塌了。有個光華館,就是興安縣的釋站旅舍了。進入興安縣境內,古松時斷時續,不像全州境內那樣古松一山接一山如連雲天。十里,到東橋鋪。五里,到小宅,再次與湘江相遇。又走五里,是瓦子鋪,又是十里,到了興安縣城的五里橋。橋下的流水繞過縣城北面往西流去,兩岸砌著石塊,河中水流平緩而且不寬,這就是靈渠了,已經是灕江,湘江與灕江的分水處還在東面三里處。過橋進入北門枷城牆是環形的,縣衙門寂靜得好像佛寺,賣菜賣米的,僅有萬里橋邊的幾家店鋪。在塔寺中燒火做飯。飯後,從橋北溯靈渠北岸往東走,不久稍向北渡過一條大溪,就是湘江的本流了,上游已築起堤壩不通船。渡過江後,又在東面有條小溪,稀疏的水流好像衣帶,船道順著這條小溪走。原來是築壩使湘江分流,既往西流注成為灕江,又在東邊疏通湘江的支流以便通舟船,稍微往下又與湘江主流會合了。支流之上,有座石橋叫接龍橋,橋南的水灣處是觀音閣,已離縣城二里了。又向東南走五里,就見湘江自南邊流來,直逼到石崖下。刀陌崖向南突兀而立,叫獅子寨,路沿獅子寨腳向東溯溪延伸,隨即往東北方入山中走七里,越過羊枯嶺,到達狀元峰下,裡面有個鄧家村,居民全是鄧垂相的後人。村南有處靜室叫回龍庵,便寄宿在庵中。僧人的法號叫悟禪。

二十一日從庵右越過小山往南走一里,來到長沖,向東逼近狀元峰的山麓。又行一里,到了一座尼姑庵,有個尼姑在庵中。她丈夫正好出外耕種,打聽登山的路。這以前,路上的人都說,山上茅草阻塞,決然不能上登,唯獨此處有個瞎眼和尚,反而間客人想要登大金峰還是小金峰?原來此處的山凡是特異出眾的,全都用“金峰”來命名。而狀元峰的左側,有一座山峰呈片狀播著,叫小金峰、比狀元峰小,可峻峭陡削勝過狀元峰。大體上狀元峰高些而且又尖又圓,此峰薄些卻怪石嶙峋,故而有大、小的稱呼。二峰各有路可通,不過被草遮住了道路。我從庵後登上溪畔的土壟,一直向東而上,二里抵達狀元峰、翠微峰之間,山勢陡削草叢密蔽,蛇形小路隱沒在深草叢中。逐漸轉向東北三里,直接向上越過狀元峰東北的嶺坳,望見它東面大山層層疊疊,山卞溪流盤繞在幽深的山谷中,這就是麻川;它南面的層層山巒,應該是從海陽山向東延伸的山脊;它北面的大山便是里山限了;它的西邊就是縣城言而西南方是海陽坪,那地方的山反而低伏隱藏著。山坳北的山峰下,就是進入九龍殿的峽谷。〔地名叫峽口,又叫錦霄。〕從山坳南徑直登上峰頂,此峰十分狹窄而且陡峭,總計上下起伏七次,共往南走一里就到了狀元峰,便獨自亭亭屹立在上了。從峰頂上西瞰湘江源頭,東瞰麻川,全在腳底;往南俯視小金峰,向北俯瞰錦霄坳嶺弓都是些兒孫輩。但北面九座山峰相連,而南邊與小金峰還隔著兩座山峰,全很陡峭好似從中斷開,不能飛渡過去,所以路要另外從山麓上去。聽說此山是鄧垂相升天的地方。〔這個人不知是什麼地方的,推想是馬殷等人竊踞帝位時的輔佐官員。當地人說,他家離朝廷有數百里,夜裡歸家而早晨入朝,都是在這個山頂。登雲山下就是他的家,至今仍全是姓鄧的後人。一說有人懷疑他的神異,便遭誅殺並殃及他的妻兒。〕峰頂北面的第三座山峰,有處方形石台如像船頭,飛突凌空。舊時傳說有竹子從山崖頂端垂下來拂拭著,此地四旁的山警中也有這種竹子,未見有此等特別修妹而奇異的。坐在峰頂很久,拿出攜帶著的飯放在一個筐子上分了吃。不久聽見東南方有雷聲,這才下山,返回回龍庵。

二十二日往東行二里,走過九宮橋,越過小嶺,共二里路來到錦霄,這是峽口。麻川江自南流來,往北流出界首,橫江而渡,江水深沒大腿。麻川江流到此地破山而出,名叫七里峽;往下又破山而出,名叫五里峽。錦霄在兩段峽谷之間,是走陸路的通道口。過了江,溯東面夾谷的溪流深入。三里,登上山脊,來到九龍廟,南、北、東三面都是高山緊逼相夾,南麓就是所溯溪流北面的山麓,溪水聲十分兇猛。於是下山,路過觀音閣,湘江的支流分別環繞在閣的四面,只有南面是石壩僅能通過流水,閣的東、西、北三面都有船隻上下來往繞著閣走,可惜閣太小不相稱。從觀音閣向東過了石橋,沿著分出的支流的西岸,溯流走一里,到分水塘。分水塘用巨石塊橫截中流,南北綿亘相連用來截斷江流,只用一個小穴來排泄多餘的塘水,在水塘南把湘江分流引人灕江;水塘的北面,疏挖湘江成為支流,以便使湘江的船隻通到觀音閣前的河道。於是撐船向南渡過分漓口,進入分水廟。西行二里,抵達米安縣城南門、出城後,往西三里,到達三里橋。橋跨靈渠上,渠水到此成為滑涓細流,渠底石骨嶙峋。此時巨舟鱗次櫛比,用竹箔攔水,等待水稍深一些,就撤去竹箔放船通行。住宿在隱山寺。

二十三日早晨起來天下大雨,飯後稍作休息。橋西有座金鼎山。此山是主脈,由此地臀興安,往南轉到海陽山,雖然被史祿鑿山分流到灕江,但因橋下有石底、水不滿一尺,終歸不能損傷此山的主脊。上走一里來到山頂,山頂大處只有一丈左右,唯有南面成群的山巒和紛雜的叢林隱現在山間的霧氣之中,如堆積在一起的米粒,似流動的火花,俯瞰它們的出沒之處很近。下行到三里橋西,順著靈渠向西南走去。不久靈渠漸漸轉向正南,路越來越向西,路右的石山叢雜矗立。雨中回頭眺望,共走了十里,已穿過金鼎山而到了雜亂堆疊的群:ilJ之中、穿過山腳,盤繞在壑谷中,曲曲折折很多,役有上下。又行三里是蘇一坪,東邊有岔道可到達乳洞。.我先要趕去嚴關,共走二里就出了隘口。東西兩座石山對峙,路經過山下,好像中央辟開一道門,兩旁裂開的洞穴形如玉圭,踩著山崖走入其中,裂穴不怎么寬敞,空合如同蓮花的花舞。坐在洞中觀看過往的旅客,紛至沓來。返回來由蘇一坪向東南行一里,溯靈渠往東北上行,一條溪水從東邊自乳洞流來與靈渠相夾,這是清水溪妥於是向東渡過靈渠。四里,經過大石堰。過了堪東的石橋,轉入山南,有座小石山立在岔道分並的路口,山洞向南,十分深邃。子是向西隨著溪流進去,二里到董田,是個大村子。山洞就在村北一里處,因天晚來不及上登,只好趕到東山進了隱山寺。出外在寺後散步,見到向南的地方有洞,洞口高懸,水從下邊流出,往西與乳洞向北流的水合流,從西北方的山腰上衝破崖壁流到大岩堰。此時天色還早,急忙綁了火把從寺後進洞。攀著石崖而上,那崖石峻峭陡削,倒斜下垂,石壁下的深栩好像洲道裂縫,水勢不怎么洶湧卻渾濁,探了探水中昏暗之處,水中石塊粗大混雜,無處可播足。出來後返回寺中,在山崖外合流之處洗腳,吃過晚餐就睡下。

二十四日早晨起床雨不停,飯後拿了幾個火把,由僧人背著領路。二里路來到董田,又往北一里,到了乳岩的下洞、中洞、上洞。雨中返回寺中吃午飯。雨更大了,就住下來不再走。

二十五日天色十分晴朗,早餐後仍向東走。一里,走出山口,一座獨峰突兀而立,峰上有座寺庵,深草密蔽,沒有人住,不是觀音岩。從庵左先沿寺庵上方的山崖往東走,山崖高聳,深草沒路,靜聞不能跟隨,就叫他在石畔守行李。我攀著石縫鑽過空處進去乍轉到山崖的東面,就見兩面石壁裂成門,裡面剖開一線,曲折通透。其上夾谷上參九霄雲天,或合或離,都不過有咫尺;下夾谷墜入九重深淵,或乾或濕,全都憑臨數丈深。夾谷半腰上兩側的崖璧上都有裂痕,把腳踩進去,兩肩緊靠分開的崖壁,腳踏著線一樣的裂痕,手攀著石孔,沒有墜落下去的擔憂。一直進去五六丈,夾谷轉向東,從獨峰的坳脊往北望去,見到觀音崖在對面的山崖上,也是幽深陡峭令人喜愛。昨天來時從它前面繞著山轉,可惜未能進去一次,今天不能再往北走了。下山,往東南行走在田野間,水漫出來淹沒了溪岸毛三里,有條由南往北的小河,急忙脫了褲子,涉到河東岸,溯流往南走。又行二里,是秀塘,轉向西南行,再次涉溪向北行,沿山麓走‘二里路,又一條山澗從北山夾谷中流出來,涉到澗南,又順一條西來的溪流進去,這就是源於西嶺的溪流了。三里,過到溪南,登上下西嶺,入口處十分狹窄,可裡面有平坦的田野,西邊有村落。從西南上嶺,又走二里便越過上西嶺,嶺東又見到一塊平地。有幾戶人家在深竹叢中,在村婦家中吃了飯‘又往西南平緩地上走二里,就向東越過一個山坳,這才往東下山二里,是開洲,就是湘江的西岸了。溯湘江往南行五里,再次走入起伏的山岡間,是東劉村。又走五里是西劉村,有水流自西邊的山谷中往東流入湘江。又向西南三里是土橋,又走二里是大豐橋,兩處都有水流向東注入湘江,又越嶺走了二里,住宿在唐匯田。東面有座大山巋然出現在東境上的,叫赤耳山。

二十六日早餐後,天色十分晴朗。向南溯湘江江流走二里,渡過一溪,是太平堡,有城堡,有兵營。東西兩面的山到這裡開闊起來,成為巨大的山塢,一列小石峰似帶子一樣,並立在湘江東岸。又往南二里,叫做劉田。又向南二里,叫白龍橋。又走三里,越過一道小嶺獷叫牛欄。二里,到張村。又一里到廟角,在雙泉寺吃飯,寺南就是靈川縣的轄地。又南二里,沿東南方的岔路進山,路東高峰呈片狀高聳,叫做白面山。又往南行二里,過一座橋,湘江上有橋從這裡開始。沿左面的山走,向南二里,是田心寺。又向南一里,到古龍王廟。又南走一里,有一座石峰獨立在東面兩境之中,叫做海陽山;有個海龍庵,在峰南石崖的半腰上。海龍庵已在臨桂縣境內。海龍堡在西南一里處,向東進山五里是季陵,往西十五里越過西嶺的山背是龍口橋,往東北五里是讀書岩、白面山,西北十五里是廟角,南邊五里是江匯,這以前,望見白面山南面陡峭的群峰非常奇特,間知峰下有個讀書岩,可急於去海陽山,便向南進入古殿中,以瓦片磨墨抄錄殿中的碑文。到達海龍庵時,落日已迫近西山,急忙把行李卸在庵中。於是下山,從東麓的兩個洞口繞過北面來到西麓,進人龍母廟,廟已經倒塌了。立即從流水中前行,轉向南,水就匯成一股,深處淹沒了大腿。庵下方石崖壁立,下臨深塘。由水塘南的水中行走、,轉向東登山。進入庵中,衣服褲子都濕了,急忙吃了晚餐穿著內衣睡下。〔此庵才開始有佛燈。〕

海陽山山腹中全空洞貯滿了水。水洞口有兩個:南面的水勢平緩,西邊的水流出十分湍急。東面有兩個旱洞口,下去一二尺,就有水匯積在洞中,深處有五六尺。山南面的水塘有條細細的水流,東面季陵的源頭也下流到此處。那么此山還在延伸而過的山脊的北面,水全往北流去,這是湘江的源頭。灕江的源頭還在海陽山西邊的西嶺角。

二十七白拂曉起床,天色仍然晴朗,急忙吃了飯。從東北方向走二里,到田心寺,又是一里,向東進山,又一里,越過雙溪橋。又往東一里,望著一座尖尖的山峰上登。這座山峰在白面山的西面,高處趕不上白面山,可聳立著如同豎起的標桿和層層相疊的高塔,路上的人都指點讀書岩在這座山峰的半腰間,竟然望著它快步趕去。登到嶺北的山坳,望見山下的水流反而自北往南流,水流北面都是山岡繚繞,懷疑沒有水容留之處,意料水流必定是從洞中流出來的。當時急切想登山,只管望著高處趕路,很快路斷了,攀著山崖抓著荊棘何上爬。一里路,鑽到石崖的頂端,心知走錯了路,但貪戀於爬上峰頂,反而感到很痛快。從荊棘叢中走出抖了抖衣服,又抓住石崖一直上登,便到了峰頂。東望白面山,可以和它平起平坐;向南觀覽巾子嶺,好像是在相對交談。很久之後,仍舊下到北嶺的山坳,由荊棘中沿著山崖向南轉,摸著石縫踏著石塊而上,在山峰半腰找到一個山洞,洞口向南,十分深邃,洞內又在西邊裂開一窟窿露出天空,吞吐日月,蕩漾雲霞,以為讀書岩必定是這裡無疑了;但洞內平平進去三四丈,就逐漸狹窄起來,容不下身,而且那下邊的路又被遮蔽堵塞了,心裡感到很疑惑。出了洞口,望見洞左陡削的萬丈懸崖,上插雲霄,下臨深淵,上方有一塊岩石飛突而出,垂在空中,極似一隻巨鼠飛空下躍,頭部背部都很逼真,然而無路可以摸到那裡。於是下到南邊的山麓,回頭眺望巨鼠之下,那裡的山崖懸空橫亘,石壁間陳舊的水跡斑斑駁駁,懷疑讀書岩還是應該在那裡,重又強迫靜聞沿原路再次上登。到了洞上,無從找到路,於是分開荊棘抓住枝條,踩著懸空的岩石往上登,直到巨鼠狀的懸崖之下。仰望懸崖下方,又有兩塊如小鼠的岩石下垂,那隻巨鼠岩從下面去望它,睜大眼睛,張著牙齒,變成猙獰的面孔,又像是貓在騰空追逐前邊兩隻小老鼠的樣子。崖壁半腰上有一線細微的裂痕可以踏腳,而下方仍是峭壁。又在東邊有塊如一雙巨手的岩石作出指路的姿式,手背和拇指,分開合攏的樣子都可分辨出來。來到那地方,山腰上的裂痕斷了不能前走。於是從原路下到南麓,向耕地的人誇耀已找到讀書岩的勝境了。耕地的人說:“讀書岩還在山嶺坳的西邊,應當從嶺西下去,不應該從嶺東上去的。”於是從山麓向西溯山澗往北走,就見先前涉過的溪流果然從洞中流出來,而不是從山澗里流來的。望見讀書岩在水洞上方,急忙登上洞。此洞向西,租高卻不寬.,洞內石柱下垂如傘蓋高舉,石筍驕列蓮花懸垂,分門列戶,十分奇幻而精巧。三丈之內,就向北轉下去,深墜下去,墨黑一片,不可俯視,莫非是與下邊的水洞相通嗎?洞內左壁上,有個姓馬的宋代人為秦景光寫了“讀書岩”三個隸書大字。字下邊又有戶洞,洞口大張可洞很淺,又不是出水的洞。水從讀書岩下邊的石穴中湧出,水與洞口平齊,只見急流湧入溪中,望不見洞口。此時已接近中午,本打算去登白面山,遠望它已得知它的梗概,擔心天黑找不到路,顧不上更進一步考察了,便沿著白面山西麓往南走。二里,路過白源山,又行二里經過季陵的路口,開始轉向西走。一里,順山脈登上海陽庵,吃飯之後動身,已是下午了。

從海陽山東南路過季陵向東下行,走到堂溪橋,於是由水塘南邊沿延伸過去的山脊往西行,一里,是海陽堡。由海陽堡向西南行,就見堡前又分出一支山脈向南下延,與西面的山相夾而立成為兩邊的分界,水流全都徐棕地往南流下去了。隨著水流下山一里,就見西面山谷從中裂開,水流衝破山峽流出來,又有羅姑山與西嶺相夾形成的水流,都是灕江的源頭。越過水流,沿著流水向西南下走三里,是江匯。到了這裡水流往南流注,路轉向西走,於是往西越過一嶺,一里,登上嶺坳。三里,向西沿著嶺上走,忽然有流水自東南下搗形成山澗,路隨著山澗下行。又走一里,一直下墜到澗底。過到橋南,那條水流從橋下又一次下搗到峽中,路不能再跟著它走。又翻過山嶺走一里,這才走出山口,又向西南行走在平曠的田野中,二里,抵達澗上。西邊有座銀燭山,尖削獨聳,東南方則有石崖正好扼住河口。於是停下來住在姓黃的人家。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