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赫連

歷史來源
1、十六國時,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赫赫連天,以赫連為氏。據《晉書》所載:“劉元海之族也,僭稱天王,書曰:朕之皇祖,自北遷幽朔,改姓姚,音殊中國,故從母氏為齊,子而從母之姓,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或以因生為氏,或以父王之名,朕將以義易之。帝王者,係為天子,是為徽赫,實在天連。今改姓曰赫連氏,庶協皇天之意,永享無疆大慶。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統,皆以鐵伐為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鐵伐。”(劉元海之族,篡位自稱天王,有詔書曰:我的先祖,從北方遷至幽朔後,改姓姚,與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隨母親姓齊。子孫隨母姓是不合禮儀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隨母姓的,有隨父姓的,我現在要根據禮法改變這種習慣。帝王是上天之子,是顯赫的徽記,天地相連的樞紐。故現在改姓稱赫連氏,順應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與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統的子孫,皆以鐵伐為氏。願我的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能征善戰。)由此可以看出,自劉元海起,其後代遂以赫連為姓,稱為赫連氏。
2、西晉至東晉時,吐谷渾族有赫連氏。

家族名人
赫連韜:唐代才子,福建省漳浦人,有不羈之才。與莆田的陳黯、王肱、蕭樞、林賢、福州陳蔇、陳發、詹雄齊名,合稱為“閩中八賢”。
赫連達:字朔周,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以北)人,赫連勃勃的後裔。他的曾祖父因避難改姓杜氏。赫連達性情剛強鯁直,有膽力。他年輕時跟隨賀拔岳征戰有功,被任命為都將,賜爵長廣鄉男,又遷任都督。初建六官制度時,赫連達被任命為左遂伯。後出任隴州刺史。周武帝保定初,遷任大將軍夏州總管、三州五防諸軍事。赫連達雖然不是文官,然而性情質樸正直,尊奉朝廷法度,雖多施用鞭刑,而對判處死罪十分慎重。他性格又很廉潔儉樸,邊境的胡民有人送羊給赫連達,他想要與胡人相結交,就以繒帛進行回報。主管官員請求使用官物,他說:“羊進了我的廚房,不能用官庫的東西謝人。”
赫連勃勃:十六國時期夏的創建者。南匈奴後裔,劉淵的同族。在位約十九年。北魏明元帝曾改其名為屈孑,意為卑下。原為鐵弗部,勃勃稱王后,以為帝王“徽赫與天連”,因而改姓為赫連氏。父劉衛辰,率部服屬於苻堅,屯駐代來城(今內蒙古杭錦旗東),為北魏所滅。勃勃逃亡到後秦,受到姚興的寵遇。任為安北將軍、五原公,鎮朔方(今陝西省延安)。407年,勃勃自稱天王、大單于,國號大夏。據有河套之地,南境抵三城(今陝西省延安)和高平(今寧夏固原)。勃勃體格魁偉,雄略過人,而凶暴好殺。善於用兵,多次向西進攻南涼,向南進攻後秦,俘掠大量人口牲畜。413年,建設首都,蒸土築城,鐵錐如能刺進一寸,即殺工匠一併築入。他說自己將要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因定城名為統萬(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東晉將領劉裕滅後秦南歸後,勃勃乘機南下,418年攻克長安,作為南都,自稱皇帝,關中郡縣都投降。425年赫連勃勃死。子赫連昌繼位。427年,北魏攻取統萬,次年,赫連昌被擒。431年夏亡。
赫連子悅:字士欣,十六國時夏的建立者赫連勃勃的後人,歷官鄭州刺史、林慮太守、都官尚書、太常卿。為官以清廉、勤奮自守,公正辦事,又知道怎么做能使人民安居樂業康富,很受百姓擁戴。

遷徙分布
(缺)赫連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赫連姓源出歷史上匈奴有此姓。因匈奴單于取漢室女子為妻,子孫跟隨劉姓。古代漢朝時,北方有個匈奴族部落,首領叫右賢王劉去卑,他的一個後代又自稱為夏王,並將劉姓改為赫連姓,意思是赫赫與天連線。那時匈奴族人對姓氏常作改動,和中原人的習慣不一樣,也因為他們的社會形態也還落後些,權力和財產的承繼關係也不穩定,所以姓氏的沿用也不穩定。西晉劉虎改為鐵弗氏。東晉,劉虎曾孫勃勃稱大夏天王,建國夏,又改複姓“赫連”氏。歷史上吐谷渾族中也有赫連這個複姓的。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