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趙一·趙收天下且以伐齊

作者:劉向

趙收天下,且以伐齊。蘇秦(應作厲)為齊上括說趙王曰:“臣聞古之賢君,德行非施於海內也,教順慈愛,非布於萬民也,祭祀時享,非當於鬼神也,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穀豐盈,眾人喜之,而賢主惡之。今足下功力,非數痛加於秦國,而怨毒積惡,非曾深凌於韓也。臣竊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皆言主前專據,以秦為愛趙而憎韓。臣竊以事觀之,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欲亡韓吞兩周之地,故以韓為餌,先出聲於天下,欲鄰國聞而觀之也。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趙、魏。恐天下之警覺,故微韓以貳之。恐天下疑己,故出質以為信。聲德於與國,而實伐空韓。臣竊觀其圖之也。議秦以謀計,必出於是。且夫說士之計,皆曰韓亡三川,魏滅晉國,恃韓未窮,而禍及於趙。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盡韓之河南,距沙丘,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距於捍關,至於榆中千五百里。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吾,此代馬胡駒不東,而崑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寶者,又非王之有也。今從於強秦國之伐齊,臣恐其禍出於是矣。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趙,叄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仇柞。五國之兵有日矣,韓乃西師以禁秦國,使秦發令素服而聽,反溫、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趙,此王之明知也。夫韓事趙宜正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收天下,必以王為得。韓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則韓義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韓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臣願大王深與左右群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圖之也。”

譯文

趙國聯合天下諸侯,準備依靠他們的力量進攻齊國。蘇秦為齊國上書遊說趙惠文王說:“臣下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他的道德品待不一定在天下施行,教育訓化慈祥仁愛不一定施予萬民,祭祀天地宗廟不一定面對鬼神。天上降下的甜美的露水,風雨按時來到,農夫豐收,當年的穀物非常充足,人們對此都很高興,然而賢明的君主卻因為沒有給予百姓什麼心神不安。如今憑足下的功力,並沒有多次與泰國交戰或攻伐,而且與秦國之間的怨恨、積久而成的憤怒一向不比齊國深。臣下在外面暗中聽到大臣和下級官吏的議論,都說君王以前獨自專斷地認為秦國愛護趙國而憎恨齊國。臣下根據事實私下觀察,秦國哪裡能愛護趙國而憎恨齊國呀!這是秦國想要滅亡韓國吞併兩周的土地,所以把齊國作為釣餌,先在天下聲言憎恨齊囤,想使鄰國聽到並看到此事。秦國擔心此事不能成功,所以假裝出兵韓國給趙國、魏國看。秦國擔心天下諸侯醒悟,所以稍微進攻一下韓國來消除諸侯的懷疑。秦國擔心天下諸侯對自己懷有疑心,所以放出各國在秦國的人質表示信用。泰國聲言對盟國友好,而實際卻進攻鄭國韓國。臣下暗中觀察秦國的謀趔,料想秦國的計謀一定從這裡表現出來。”

再說遊說之士的計謀都說:‘韓國滅亡了三川之地,魏國滅亡了晉國的絳邑之地,早市沒有停止趙國已經遭受災禍。再說事情本來有形勢不同而禍患相同的,又有形勢相同而禍患不同的。從前楚國人連年被諸國進攻,而趙國乘機滅亡了中山。如今燕國全部占領了齊國北部的土地,從沙丘到鉅鹿的邊界三百里,從北部邊境到扦關,直到榆中一千五百里。秦國全部占鑷了韓國、魏國的上黨,那么秦國的土地就和趙國的都城及所管轄的地方有七百裡邊境接壤。秦國用三軍中的駑箭手據守在羊腸險要的地方,那么此地距離邯鄲只有一百二十里。況且秦國率領三軍進攻君王的上黨地區並危害它的北部,那么句注以西的土地就不是君王的了。如令越過句注、關閉常山禁止通行,此地到達燕國的唐地、曲逆有三百里,這樣代地、胡地的馬匹就不能向東來,崑山的寶玉也不能運出,這三樣寶物,也不是君王所有的了。如今順從強大的秦國長時間的進攻齊國,臣下害怕禍患就從這裡產生。從前,五國的君主曾經採用連橫之策謀划進攻趙國,把趙國的土地分成三份,盟約刻在盤盂一類的青銅器上,互相聯合起來就在主客敬酒之間。正當五國即將出兵的日子裡,齊國卻向西出兵制止秦國,使秦國廢除稱帝之令,窮上白色的凶服謝罪聽令,把溫地、枳地、高平歸還給魏國,把三公、什清歸還給趙國,這是君王清楚知道的。齊國事奉趙國,應該說是向上交往,如今卻把這種交往抵償罪責對它進攻,臣下害怕這以後事奉君王的人一定不敢與您交往了。如今君王聯合齊國,天下諸侯一定認為君王仁義。齊國就會拿整個國家來事奉君王,天下諸侯一定尊重君王。這樣、一來,那么齊國就會認為趙國仁義,君王憑藉天下諸侯的擁護屈就齊國,處在下位的齊國一旦凶暴,君王就率領天下諸侯制止它,這就是一個時代的命運控制在君王手裡了。距下希望大玉和左右群臣一起深入詳細地按我說的話謀劃一下,在事情成功之前深繇熟慮一下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