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本經陰符七術·盛神法五龍

作者:佚名

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竅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之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竅,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養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產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須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包含著五臟的精氣,精神是五臟精氣的統帥,心是精神的依託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偉大,所以養神的方法歸結為道。道是天地的開始,道產生一,一是萬物的開端。萬物的創造,天的產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著無形的化育之氣,在天地產生前便形成了。沒有誰能看到它,沒有誰能叫出它的名稱,只好叫它做"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變化的開端。因此,人們只有用道德涵養五氣,心裡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術。道術是根據道而採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氣按規律活動的結果。精神是道術的使者。人體的九竅、人體的器官,都是氣進進出出的門戶,都由心所總管。

直接從上天獲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與上天結成一體而掌握道的人。通過專心學習磨鍊而掌握道的人,叫做聖人;聖人是觸類旁通而掌握道的。人類的肉體與性命,都是出於天地的造化。人類了解各類事物,都是通過九竅。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過心的思考而運用道術判斷;如果沒有道術,一定不會通達。通達之後,五臟精氣得到培養,這時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鎮靜專一。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臟精氣達到了化的境界,便產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統一管理這四者的。寧靜平和便可以養氣,養氣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獲得和諧,永不衰敗,向四方散發威勢。什麼事都可以辦到,長存不散,這便叫做一身達到了神化的境界,這種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與道合一的,他能夠堅守"一",而且產生並養育萬物.懷著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無為之道指導思想而發出威勢的人。遊說之士通曉了這一點,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養志向。

注釋
①神:精氣、魂魄。
②五龍:五行中的龍。所謂‘五行’,是我國說明宇宙萬物變化的傳統學說。因為在天地之間,有循環流轉不停的金、木、水、火、土,萬物就是根據這五種元素而產生。龍是古代想像中神靈,具有超人能力。
③五氣:指心、肝、脾、肺、腎等五類之氣。氣是萬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風雨、寒暑、陰陽等天地間觀察之源,在人體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④心為之舍:心是五氣所宿的地方。
⑤德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為人的本源。
⑥養神之所,歸諸道:根據道來養神,道是天地的真理、萬物的根源。
⑦天地之始,無的意思,“老子”中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無,而無常常表現為有,有又常常歸於無的形態。
⑧一其紀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為其綱紀。
⑨化端:變化的開始。
⑩得一:一是無,也就是萬物之源。
(11)有其術:心如果能變成無為,其術自然產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事等而言。
(13)攝:統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傳授到人間的。
(15)聖人者,以類知之:聖人固然偉大,但必須有學問之後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個層次。
(16)人與生一,出於化物:入共同所產生的,就是無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誕生之後就從物而化。
(17)知類在竅:人之所以能知事類,完全是根據九竅。類是認識事物,概念之後加以類別。
(18)有所疑惑,通於心術,術必有不通:假如根據九竅還不知道而陷於迷惑,術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氣得養:假如心術能很通,五氣自然能被養。
(20)務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來。
(21)此之謂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來,自然會從勝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經常使其住在這裡。
(24)執一:堅守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