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作者:佚名

歷史來源
1、神農為上古部落首領時,有一位專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後代子孫以司為姓,稱司氏,見《元命苞》。
2、出自以祖字為氏。據《左傳》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孫以祖字為姓。為司氏一支。
3、出自以人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叔虎,被封於郄,建立郄國,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亦姓司氏。
4、出自以官名為氏。據《尚友錄》載,春秋時有程國,伯爵,時稱程伯。至程伯休父時,為周王室司馬官,受周天子賜為官族,其支庶子孫遂為司姓。
5、亦出自以官名為氏。據《世本》載,春秋時衛國衛靈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孫世為衛國司寇,後裔以官名為氏,姓司寇氏,司寇亥就是他的後裔,後改為單姓司。
6、出自複姓簡化所改。歷史上的複姓司德、司空、司功、司徒、司城等,其後裔亦改為單姓司,稱司氏。
司姓始祖:司成。

家族名人
司居敬:元朝時恩縣(今山東省平原縣等地)人,生活簡樸,為人耿直至元末為鄒縣尹。他勤政愛民,常到各地查詢民情。當地縣民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要把田賦運到膠州交納,路途遙遠,往返困難。他曾三次上書,要求改運滕縣,終於得到允許。後來又了解到許多人想讀書,但沒有學校,於是他建造學宮,廣設學田,把自己的藏書也捐給學宮。他離職後,縣民為他刻石,歌頌他的功德。
司允德:字執中,元朝時東阿人。自幼失父,伺侯母親以孝見稱。他勤奮讀書,由太學生累官翰林國史院修撰。母卒築廬墓側守孝,有鳴鶴百餘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後立瑞鶴亭於墓側,以資紀念。
司良輔:代州人,元代儒學正,篤學敦行,高隱不仕,家居教授程朱之學,為一方敬仰的學者。
司九經:字聖典,寧夏人。清朝將軍,官至宣化總兵。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為朝廷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讚揚。
司昌齡:字靜山(1726-?),貢生,高平石末村人,清學者。其祖為御史,其父司九經曾受業於陳文貞相國之門。司昌齡從小受儒學薰陶,樂善古。少年時,他曾受業于丹陽名士丁蒼恆先生,成年後,潛心著述,至老不倦,二十年足跡不入城市。雍正末年,本地官員舉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辭不赴試,家裡藏書萬卷,學富四方,高平學者多拜其為師。纂述凡數百卷,計有《十一史精華》、《古學精華》、《泫文備征》、《紫峰集》、《泫志拾遺》等書。縣令曾聘請其主編縣誌,因年老而婉言謝絕,但其所著《泫志拾遺》多為後來修志者所採納。歸安名士沈樹德與之情趣相投,共好古文,交往很深,沈樹德曾感嘆說“余不遇昌齡,誰知余者,昌齡不遇余亦誰知昌齡也”。

司恆心:任遠公諱恆心蘇魯司氏之十五代孫山東滕州市龍陽鎮下司堂村人清嘉慶廿四年(一八一九年)科入國子監恩貢生就職於國朝直棣州州判掌管事務如州同輔佐知州掌管糧務水利海防管河諸職在龍陽前司堂村立雙旗桿後毀於文革當中公一生謹言慎行潔身寡過博學善文尤以澹嗜慾平心氣殆養之深而善全其天卒年九十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人物誌儒林有傳

遷徙分布
(缺)司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關於司姓的來,說法不一,但皆認同是來源於官名。《左傳》上說,春秋時期鄭國有大夫司成。在《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司姓是鄭國司臣之後,望族出於頓丘。而《尚友錄》上則說,程伯林父在周擔任司馬,周天子賜以官族,因而得姓。此外,根據《世本》的記載,司姓是衛靈公之子公子郢的後代,郢的子孫當了衛國的司寇,因此就以官為姓氏……等。據《姓氏考略》的考證,司氏的最早繁衍中心,是古代的頓丘,這個地名曾經出現過《詩經》之中。在春秋時代,頓丘是屬於衛國的一個邑,到了戰國時代又改為隸屬於魏國,位置大約在今河南省濬縣的西方,這是司姓子孫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