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六·鱗介部上
作者:歐陽詢等
龍 蛟 蛇 龜 鱉 魚
◇龍
《說文》曰: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廣雅》曰: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
《山海經》曰: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乘兩龍。
又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龍,視為晝,暝為夜,身長三千里。
《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時乘六龍以御天,初九,潛龍勿用,象曰:陽在下也,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德施普也,九五,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又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左傳》曰: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智於龍,以其不生得也,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智,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昔有飂叔安,[飂,古國名,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有劉累者,能飲食龍,夏後賜氏曰御龍,今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又曰:鄭大水,龍斗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禜焉,子產弗許,曰:我斗,龍不我覿也,龍斗,我獨何覿焉,攘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
《河圖》曰:黃金千歲生黃龍,青金千歲生青龍,赤白龍,[句有脫文。]玄金千歲生玄龍。
《莊子》曰:朱伻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又曰:子張見魯哀公,不禮焉,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雕文畫之,於是天龍聞而示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非龍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者。
又曰: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何規哉,子曰:人用意如飛鴻者,為弓弩射之,如游鹿者,走狗而逐之,若游魚者,釣繳以投之,吾今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余口張不能吸,舌出不能言。
又曰:河上有家貧窮,持緯蕭而食者,子沒川,得千金珠,謂其子,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泉,驪龍頷下,若能得珠者,遭其睡也,如使驪龍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楚辭》曰:神龍失水而陸居,為螻蟻之所裁。
《孫卿子》曰:積水成川,蛟龍生焉。
《呂氏春秋》曰: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龍反其鄉,既得其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中野。
括地圖曰:禹誅防風氏,夏後德盛,二龍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經南方,防風神見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龍升去,神懼,以刃自貫其心而死,禹哀之,瘞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焜國。
又曰:龍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龍居之,多五花樹,群龍食之。
又曰:崑崙山之弱水,非乘龍不得至。
《淮南子》曰:龍舉而景雲屬。
公孫弘答東方朔書曰:譬猶龍之未升,與魚鱉為伍,及其升天,鱗不可睹。
《列仙傳》曰:陵陽子明好釣,於溪得白龍子,解鉤放之,後得白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遂采五石脂服之,三年,白龍來迎,止龍陽山上百餘年。
《說苑》曰:吳王欲從民飲酒,子胥諫曰:不可,昔日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抗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對曰:我化為魚,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今君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有豫且之患,王乃止。
《博物志》曰:龍肉以醯漬之,則文章生。
《抱朴子》曰:案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雲,外國方士能神咒者,臨川禹步吹氣,龍即浮出,初出乃長十數丈,方士吹之,一吹則龍輒一縮,至長數寸,乃取著壺中,以少水養之,外國常患旱災,於是方士聞有旱處,便齎龍往賣之,一龍直金數十斤,舉國會斂以雇之,直畢,乃發壺出龍,著淵中,因復禹步吹之,長數十丈,須臾而雨四集矣。
齊地記曰:平昌城有井,與荊水通,有神龍出入焉,故名龍城。
外國事曰:毗呵羅寺有神龍,住米倉中,奴取米,龍輒卻後,奴若長取米,龍不與,倉中米若盡,奴向龍拜,倉即盈溢。
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句有脫文。]故云曝鰓龍門。
又曰: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雲昔有黑龍,從山南出,飲渭水,其行道成土山,故因以為名。
【賦】晉劉琬神龍賦曰: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隱則黃泉,出則升雲,賢聖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馬,含胎春夏,房心所作,軒照形,[句有脫字。]角尾規矩。
【贊】晉郭璞燭龍贊曰:天缺西土,龍銜火精,氣為寒暑,眼作昏明,身長千里,可謂至靈。
又,龍魚一角,似鯉居陵,俟時而出,神靈攸乘,飛驚九域,乘雲上升。
【銘】晉傅玄龍銘曰:麗哉神龍,誕應陽精,潛景九淵,飛曜天庭,屈伸從時,變化無形,偃伏汙泥,上凌太清。
【序】魏繆襲青龍賦序曰:蓋青龍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
◇蛟
《說文》曰:蛟,龍屬也,魚滿三千六百年,蛟為之長,率魚而飛去。
山海經曰蛟似龍蛇,而小頭細頸,頸有白嬰,大者十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
《易緯通卦驗》曰:震東方也,至春分日,出青氣也,出直震,此正氣也,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龍蛟出。
《楚辭》曰:與汝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呂氏春秋》曰:荊有佽飛者,得寶劍,還涉江,有兩蛟夾繞其船,佽飛拔劍赴江,刺蛟殺之,荊王聞之,仕以執珪。
《韓詩外傳》曰:東海有勇士菑丘訢,過神泉,飲馬,其仆曰:飲馬此者,馬必致死,飲馬果沉,訢拔劍而入,三日三夜,殺二蛟而出,雷神隨而擊之,眇其左目。
《漢書》曰:武帝元封五年,帝自尋陽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尋陽記》曰: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疏一符與水中,少日,見一蛟死,浮出。
王韶之始興記曰:雲水源有湯泉,下流多蛟害,癘濟者遇之,必笑而沒。
《世說》曰: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虎,並皆犯暴,百姓謂為三橫,而處既刺殺虎。又入水殺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三日三夜,鄉中皆謂處死,更相慶賀,處竟殺蛟而出,遂自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贊】郭璞蛟贊曰:匪蛟匪龍,鱗采暉煥,騰濯濤波,蜿蜒江漢,漢武飲羽,佽飛疊斷。
◇蛇
《爾雅》曰:螣,騰蛇,[能興雲霧。]蟒,王蛇,[蛇之最大者。]
山海經曰:巴蛇吞象,三歲而出骨,君子服之,心[《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三心上有已字。]腹之疾,[今南方〈蟲弗〉(御覽作蚺字。)蛇,吞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
又曰:大同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又曰:泰華山有蛇肥遺,六足四翼。
《毛詩》曰: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張茂先雲,會稽多此蛇。]
楚辭曰:蝮蛇蓁蓁。
《韓子》曰:鴟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齊,亡之燕,鴟夷子皮負傳而從,至望邑,曰: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將徙,小蛇謂大蛇曰:大蛇行,小蛇隨之,人以蛇之行者耳,必殺其子,子不如負我以行,必以我為神也,乃相負,越公道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惡,以為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為使者,萬乘之卿也,不如為我舍人,田成子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戰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移師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曰: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酒,右手畫地,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遂飲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公攻魏,破軍殺將。又移師攻齊,戰勝不知止,猶為蛇足也,昭陽乃解軍而歸。
《賈誼書》曰:孫叔敖之為兒,出遊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旦見兩頭蛇,恐死,母曰:今蛇安在,曰:聞見兩頭蛇者死,恐他人復見之也,已殺而埋之,母曰:無憂,汝不死矣,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
《淮南子》曰:夫騰蛇,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而化成形,精之至也。
又曰:豹獸不可使緣木,蝮蛇不可使安足。
蜀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蜀王好色,乃獻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還至梓潼,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能出,五丁共引蛇,山崩,壓五丁,五丁踏蛇而大呼。
《廣志》曰:蝮蛇與土色相亂,長三四尺,其中人,以牙櫟之,裁斷皮出血,則身盡痛,九竅血出而死。
《玄中記》曰:東海有蛇丘之地,險多漸茹,眾蛇居之,無人民,蛇或人頭而蛇身。
又曰:崑崙西北有山,周回三萬里,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里,蛇居此山,飲食滄海。
《風俗通》曰:車騎將軍巴郡馮緄,為議郎,發綬笥,有二赤蛇,可三尺,分南北走,大用憂怖,卜雲,此吉祥也,君後當為邊將,以東為名,後五年,果為大將軍,拜遼東太守。
陳留風俗傳曰:小黃縣者,宋地黃鄉也,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於黃鄉,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於是丹蛇在水自洒濯,入於梓宮,其浴處有遺發,故謚曰昭靈夫人。
《地鏡圖》曰:金寶化為青蛇。
《抱朴子》曰:或問隱居山澤,治蛇蝮之道。
又曰:昔負[御覽九百三十三作員。]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蛇皆去也,今帶武都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入山林,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末抹之,雄黃入瘡中立愈。
又曰:蛇類多,唯有蝮蛇,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則殺人,若不曉方術,而為此蛇所中,但以刀割瘡肉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燋盡,而人得活也。
《搜神記》曰:竇武母產武,而並產一蛇,送之林中,後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自榛草而出,徑至喪所,以頭擊柩,涕血皆流,俯仰詰屈,若哀泣之容,有頃而去,時人知為竇氏之祥。
又曰: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後蛇銜珠以報之。
周景式廬山記曰:安侯世高者,安息國太子,與友人共出家學道,友人恚怒死,受蟒報,為此宮亭湖神,世高於廣州為人所殺,還生安息國,復為王子,年二十。又棄國入吳,未之宮亭,泊船呼友人與語,友人身長數十丈,見世高,向之胡語竟,各分去,暮有一少年,上世高船,跪受咒原因忽不見,世高語同船人曰:向少年即此廟神也,得離惡形矣,蟒既見世高,從山南過,死山北,今柴桑民所居蛇里是也。
《世說》曰:杜預為荊州刺史,時有宴集,大醉,輒閉齋獨眠,外聞齋中嘔吐,其聲甚苦,有小吏開戶看之,止見床上有一蛇,垂頭床邊吐,都不見人,既出,密覺如此。
《異苑》曰:魯國牟縣蒙山上,有寺廟,今民欲架室者,輒大蛇數十丈出來驚人,故莫得安焉。
【銘】晉傅玄靈蛇銘曰:嘉茲靈蛇,斷而能續,飛不須翼,行不假足,上騰霄霧,下游山嶽,進此明珠,預身龍族。
【贊】晉郭璞長蛇贊曰:長蛇百尋,厥鬛如彘,飛群走類,靡不吞噬,極物之惡,盡毒之厲。
又騰蛇贊曰:騰蛇配龍,因霧而躍,雖欲昇天,雲龍陸莫,材非所任,難以久託。
又巴蛇贊曰:象實巨獸,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又蟒蛇贊曰:蠢蠢萬生,鹹以類長,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尋,大或百丈。
又枳首蛇贊曰:夔稱一足,蛇則二首,少不知無,多不覺有,雖資天然,無異駢拇。
周庾信孫叔敖逢蛇贊曰:叔敖朝出,容悴還家,母氏顧訪,知埋怪蛇,爾有陰德,陽報將加,終為楚相,卒有榮華。
◇龜
《爾雅》曰:龜三足曰賁,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
《易》曰:離為龜。
《尚書》曰:九江納錫大龜。
《大戴禮》曰: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
《左傳》曰: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賈,具致大蔡焉,曰:紇之不祀,子以大蔡納請,其可,賈再拜受龜。
《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壑焉,其中有山,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於上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使巨龜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十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龜,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
《莊子》曰: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先往焉,曰:原以境內累子,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吾將曳尾於泥中矣。
又曰:宋元君夜夢有人被發言曰:予自宰路之,[《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之下有淵字,此脫。]為清江使河伯,漁者豫且得予,元君覺,召占夢者占之,曰:此神龜也,明日,豫且網得白龜,圓五尺,獻,乃殺以卜,七十鑽而無遺策,仲尼聞之曰:神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網,智慧型七十鑽而無遺策,不能避刳剔之患。
《史記》曰:余至江南,聞長老雲,龜千歲,乃游蓮葉之上。
又,褚先生曰:能得名龜,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斗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風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月龜,七曰王龜,八曰九州龜,神龜在江南嘉林中,常巢於芳蓮之上,南方老人,以龜搘床足,經二十餘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龜能行氣道引,至神若此。
《說苑》曰:靈龜五色,色似玉,背陰而[《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作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轉運應四時,蛇頭龍脛,左睛象日,右睛象月,知存亡吉凶之憂。
又,龜千歲,能與人言。
《續搜神記》曰:晉鹹康中,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有一軍人,於武昌市買得一白龜,長五寸,置瓮中養之,漸大,放江中,後邾城遭石氏敗,赴江者莫不沉溺,所養龜人,被甲投水中,覺如墮一石上,須臾視之,乃是先放白龜,既約岸,回顧而去。
會稽後賢傳曰:孔愉嘗至吳興縣餘乾[《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作不。]亭,見人籠龜於路,愉求買放之,至水,反顧愉,及封此亭侯而鑄印,龜首回屈,三鑄不正,有似昔龜之顧,靈德應感如此,愉悟,乃取而佩焉。
《符子》曰:邦人獻燕昭王以大豕者,曰:於今百二十歲,邦人謂之豕仙,其群臣言於昭王曰:是豕無用,王命宰夫膳之,豕既死,乃見夢燕相曰:今仗君之靈而化五[《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作吾。]生也,始得為魯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糧之珍,而欣君之惠,將報子焉,後燕相游於魯津,有赤龜銜夜光而獻之。
抱朴子,巢[按巢上當有玉字。]記曰:千歲之龜,五色具焉,其額上兩骨起,似角,解人言,浮出蓮葉之上,或在叢蓍之下。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歸,龜便言曰:游不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泊越里,纜船於大桑樹,霄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縶,方見烹〈月隺〉,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薄,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權命煮之,焚柴萬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獻者仍說龜樹共言,權登使伐樹,煮龜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
【賦】魏曹植神龜賦曰:龜號千歲,時有遺金龜者,數日而死,肌肉消盡,唯甲存焉,余感而賦之曰: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乎一方,蒼龍虬於東嶽,白虎嘯於西崗,玄武集於寒門,朱雀棲於南鄉,順仁風以訊息,應聖時而後翔,餐飛塵以實氣,飲不竭於朝露,步容趾以俯仰,時鸞回而鶴顧,懼沉泥之逢殆,赴芳蓮以巢居。
【詩】北齊趙宗儒詠龜詩曰:有靈堪託夢,無心自解謀,不能蓍下伏,強從蓮上游,負圖非所冀,支床空見留,儻蒙一曳尾,當為屢回頭。
【贊】晉郭璞爾雅龜贊曰:天生神物,十朋之龜,或游於火,或游於蓍,雖雲類殊,象二一歸,亹亹致用,極數盡幾。
◇鱉
《爾雅》曰:鱉三足曰能。
《易》曰:離為鱉。
《說文》曰:鱉介蟲也。
《周禮》曰:春獻鱉蜃。
《春秋外傳》曰: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羞鱉焉。
《晏子春秋》曰:齊大旱,景公召群臣問曰:寡人慾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文子》曰:鱉無耳而不可蔽,精於明也。
《莊子》曰:埳井之蛙,謂東海鱉曰:吾跳梁,奚不時來觀,東海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
《楚辭》曰:駟跛鱉而上山,吾固知其不能升。
《孫卿子》曰:蛙步而不休,跛鱉千里。
《淮南子萬畢術》曰:青泥殺鱉,得莧復生。
又曰:燒黿致鱉,[取黿夜燒之,則鱉至也。]
《列仙傳》曰:費長房能使社公,汝南有妖,常作太守服,詣府門椎鼓,合郡患之,及長房來,知是魅,乃呵之,即解衣冠,叩頭乞自改,即老鱉也,大如車輪,長房令復太守服,作一札敕葛陂君,叩頭流涕,持札去,遂視以札立陂邊,以頸繞之而死。
《魏略》曰:高離國王侍婢有身,生子,王欲殺之,婢雲,有氣如雞子來下我,故有身,後生子,捐之於溷中,豬以氣噓之,從馬間,馬以氣噓之,王乃令其母收畜,名曰東明,常令牧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欲殺之,東明走,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因都王扶餘之地。
《搜神記》曰:清河宋士宗母,黃國中,夏在室中浴,良久,家人於壁穿中窺之,正見木盆中有一大鱉,先著銀釵,猶在頭上,遂入水去。
【賦】晉陸機鱉賦曰:皇太子幸於釣台,漁人獻鱉,命侍臣作賦,其狀也,穹脊連脅,玄甲四周,遁方圓於規矩,徒廣[本集廣下有狹字。]以妨,[句有脫文。]循盈尺而腳寸。又取具於指掌,鼻嘗氣而忌脂,耳無聽而受響,是以棲居多逼,出處寡便,尾不副首,足不運身,於是從容澤畔,肆志汪洋,朝戲蘭渚,夕息中塘,越高波以魚逸,竄洪流而潛藏,咀蕙蘭之芳荄,翳華藕之垂房。
晉潘尼鱉賦曰:皇太子游於玄圃,遂命釣魚,有得鱉而戲之者,令侍臣賦之,翩銜鉤以振掉,吁駭人而可惡,既顛墜於岩岸,方盤跚而雅步,或延首以鶴顧,或頓足而鷹距,或曳尾於泥中,或縮頭於殼裡,若乃秋水暴駭,百川沸流,有東海之巨鱉,乃負山而吞舟。
◇魚
《詩》曰:南有嘉魚。
又曰:魚潛在淵。
又曰:魚在在藻。
月令,立春,魚上冰。
莊子與惠子觀魚於濠梁。
《史記》曰:魏王與龍陽君共舡而釣,龍陽君得千餘魚,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益大,臣欲棄前所得矣,今以臣之兇惡也,而得為王拂枕席,夫四海之內,其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畢褰裳而趨王矣,亦曩臣之所棄前魚也。
《新序》曰:楚人有獻魚於楚王曰:今獲魚,食之不盡,賣之不售,棄之又惜,故獻之,左右曰:鄙哉辭也,楚王曰:子不知漁者仁人也,蓋聞國粟有餘者,國有餓民,後宮多幽女也,下民多曠夫,皆失君人之道,故廚庖有肥馬,寡人聞之久矣,未能行也,漁者知之,且今行之矣,故漁者獻餘魚,而楚國賴之。
《說苑》曰:楚王謂淳于髡曰:吾有仇在吳,子寧能為吾報之乎,對曰:臣見來道旁野民,持一頭魚,上田祝曰:高得萬束,下得千斛,臣竊笑之,以為禮薄而望多也。
《三輔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學水戰法,帝崩,昭帝小,不能征討,於池中養魚,以給諸陵祠,餘給長安市,市魚乃賤。
《吳越春秋》曰:越王既棲會稽,范蠡等曰:臣竊見會稽之山,有魚池,上下二處,水中有三江四瀆之流,九溪六穀之廣,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臣,畜魚三年,其利可以致於萬,越國當富盈。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舊說池中魚,人姓李,[《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五作字。]居近城,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災燒死,謹百家書曰:宋城門失火,因汲池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並中傷量謹也。
謝承《漢書》曰:會稽陳嚚,少時,於郭外水邊捕魚,人有盜者,嚚見,避於草中,追以魚遺之,盜慚不受,自後無復取焉。
曹植說疲[疲疑當作疫,《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二曾引曹植說疫氣。]氣曰:鹹水之魚,不游於江,淡水之魚,不入于海。
《汝南先賢傳》曰:[《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五作神仙傳。]葛玄見遭大魚者,玄謂暫煩此魚到河伯處,魚主曰:魚已死,玄曰:無苦,以丹書紙內魚口中,擲水中,有頃,魚還躍上岸,吐墨書,青黑色,如木葉而飛。又玄與吳主坐樓上,見作請雨土人,玄曰:雨易得耳,即書符著社中,一時之間,大雨流淹,帝曰:水中有魚乎,玄復書符擲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之。
又曰:介象與吳王共論,輜魚為上,乃於殿庭作坎,汲水滿之,並求釣,象起餌之,須臾得輜魚,帝驚喜,乃使廚人切之,象又往蜀市姜,有頃而反。
《符子》曰:觀於龍門,有一魚,奮鱗鼓鬐而登乎龍門而為龍。又一術士,凌波蹈流而不陷,搖鈴行歌,飄浪於龍門,而終日棲遲而不化,《符子》曰:彼同功而事異,跡一而理二,夫何哉,無乃魚以實應,而人以偽求乎。
蕭廣濟《孝子傳》曰:陳玄,太子也,後母謗之,陳侯令玄自殺,玄投遼水,魚負之以出,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魚乃去。
又曰:巴郡杜孝,役在城都,母喜食生魚,於官得生鱗,截竹盛魚二頭,宙水中,曰:我母如得此,婦出渚得之,笑曰:是我婿寄,乃以進母。
辛氏《三秦記》曰:昆明池人釣魚,綸絕而去,夢於漢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游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昨所夢也,取而去之,帝後得明珠。
【賦】晉王慶釣魚賦曰:然後抽纖繳,振脩竿,垂銀鉤,運金丸,懸鮪鯢,掛鴻鸞,連翩雲際,瀺灂漪瀾。
晉摯虞觀魚賦曰:觀鱗族於彪池兮,睨羽群於瀨涯,乃有洧泉之鯉,濯陂之鰋。瀺灂涌躍,投浪赴遠,集於曲崖之隈,逐乎澹淡之深,攢聚輻蹙,或躍或沉,倏爍攸驛,眩目驚心,汎溢爵於通溝,因素波以獻酬,騁微巧於浮觴,競機捷於迅流。
【詩】梁張騫詠躍魚應詔詩曰:戢鱗隱繁藻,頒首承綠漪,何用游溟澥,且躍天淵池。
陳張正見賦得魚躍水花生詩曰:漾色桃花水,相望濯錦流,躍浦疑珠出,依池似鏡浮,凌波銜落蕊,觸餌避沉鉤,方游蓮葉外,詎入武王舟。
陳阮卓蓮下游魚詩曰:春色映澄陂,涵泳且相隨,未上龍門路,聊戲芙蓉池,觸浪蓮看動,乘流葉影披,相忘自有樂,莊惠豈能知。
隋岑德潤魚詩曰:劍影侵波合,珠光帶水新,蓮東自可戲,安用上龍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