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四·寶玉部下
作者:歐陽詢等
璧 珠 貝 馬瑙 琉璃 車渠 玳瑁 銅
◇璧
《白虎通》曰:方中圓外曰璧,璧之為言積也,內方象地,外圓象天。
《爾雅》曰:璧大六寸謂之瑄,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
《周官禮》曰:子執穀璧,男執蒲璧,以蒼璧禮天。
《左傳》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又曰:晉荀息請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又曰:初衛莊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發美,使髧之,以為呂姜髢,既出奔而入焉,示之璧,曰:活我,吾與汝璧,己氏曰:殺汝,璧其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
又曰:秋楚子圍許,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許男面縛銜璧,大夫縗絰,士輿櫬,楚子問諸逢伯,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祓,除凶之禮也。]
又曰:初楚恭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有大事於群望,而祈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乃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齋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壓紐。
《穆天子傳》曰:天子賓於西王母,乃執白珪璧以見之。
《莊子》曰:孔子問子桑雩曰:吾見逐於魯,伐樹於宋,親交益疏何也,對曰:子獨不聞假之亡與,[假,國名也。]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彼以利合者,迫窮相棄也,天屬者,迫窮相收也,《孫卿子》曰:聘人以珪,問士以璧。
《呂氏春秋》曰:魯郄成子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觴之,陳樂而不樂,乃送之以璧,成子曰:觴我以酒,懽我也,陳樂不樂,告我憂也,送我以璧,寄託之也,衛其有亂乎,背衛三十里,聞甯殖之難作,右宰穀臣死之,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居之,分祿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
《戰國策》曰:齊欲伐魏,魏使謂淳于髡曰:弊邑有寶璧二雙,文馬二駟,請致之,髡入請說齊王曰:魏,齊之與國也,伐之名醜而實危,齊王乃止,客謂齊王曰:髡受魏璧馬,王問髡曰:先生有諸乎,曰:有之,伐魏之事便魏,雖刺髡,於王何益,若誠不便,魏雖封臣,於王何損,百姓無被兵之患,髡有璧馬之寶,於王何傷。
又曰: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楚王遣使車百乘,獻夜光之璧。
《史記》曰:張儀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儀,掠笞不服,儀謂妻曰:視吾舌存否,妻曰:存,曰:足矣。
又曰:虞卿躡屩檐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
又曰:趙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王書曰:原以十五城,請易璧,王召見藺相如,遂遣奉璧西入秦,秦王大喜,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趙王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見臣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為戲弄,無償趙王城色,故臣復取璧,王必欲急臣,臣頭與璧俱碎於柱矣,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舍相如廣成傳,相如使人從他道,以璧還趙。
《韓詩外傳》曰: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雙,聘莊子以為相,莊子固辭。
《列士傳》曰:秦召魏公子無忌,無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雙,秦王大怒,將朱亥著猛獸圈中,亥瞋目視之,眥裂血出,濺猛獸,猛獸終不敢動。
《漢書》曰:沛公見項羽鴻門,步從間道走去軍,使張良留謝羽,羽問沛公安在,良曰:聞將軍有意咎過之,脫身去,間至軍矣,[脫身逃還其軍。]故使臣獻璧,羽受之。
《東觀漢記》曰:驃騎將軍東平王蒼,辟朱暉為掾,正月旦,將軍當奉璧賀,故事,少府給璧,時陰就為少府,吏甚驕慢,求不可得,暉遙見就主簿持璧,謂曰:我數聞璧,未嘗見,借觀之,主簿授暉,暉授令使,主簿遽白,就曰:朱掾義士,勿求之,蒼罷朝,謂暉曰:掾自視孰與藺相如。
《續漢書》曰:大秦國有夜光璧。
《鍾離意傳》曰:意為魯相,省視孔子授堂,男子張伯剗草階下,土中得璧七枚,懷藏其一,以六白意,意曰:瓮中素書文曰:後世脩吾書,董仲舒,璧有七,張伯取其一,意召問之,伯叩頭出之。
《物理論》曰:語曰:士非玉璧,談者為價。
《抱朴子》曰:安期生賣藥海邊,始皇異之,賜以金璧,直數千萬,安期生去而置之於阜鄉亭,以赤玉菭為報,留書曰:後千歲,求我於蓬萊山。
又曰:余聞唐堯之為君也,捐金於山,虞舜之承禪也,抵璧於谷。
中興徵祥說曰:王者不隱過則玉璧見。
戴延之《西征記》曰:宋公諮議參軍王智先,停柏谷,遣騎送道人惠義疏雲,有金璧之瑞,公遣迎取,軍進次於崤東,金璧至,脩壇拜受之。
又雲,冀州博陵郡王次寺道人法稱,告其弟子普嚴曰:嵩高皇帝語吾,言江東有劉將軍,是漢家苗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金一餅與之,璧數是劉氏卜世之數也,惠義以義熙十三年入嵩高山,即得璧金獻焉。
【表】魏陳王曹植獻璧表曰:臣聞玉不隱瑕,臣不隱情,伏知所進非和氏之璞,萬國之幣,璧為元貢。
梁范筠謝示璧表曰:非郊禋有日,禮天之寶胥降,學校且興,圓水之符已集,絳玉玄珪,未足雲譬。
【檄】梁吳筠檄江神責周穆王璧曰:昔穆王南巡,自郢徂閩,遺我文璧,僉曰此津,貫緯百紀,薦歷千春,念茲文璧,故問水濱,江漢勖之,自求多益,反我名瑞,躍此華璧,則富有漢川,世為江伯,如有負穢心迷,懷釁情戚,藏玉泥中,匿珪魚腹,使公孫躡波而長呼,子羽濟川而怒目,佽飛舞劍而東臨,菑丘躍馬而南逐,打素蛤而為粉,碎紫貝其如粥。又有川人勇俊,處乎閩濮,水居百里,泥行萬宿,右睨而河傾,左咤而海覆,乃把昆吾之銅,純鈞之鐵,被魚鱗之衣,赴螺蚌之穴,引澍東隅,移燋北島,使蓬萊之根,郁而生塵,瀛洲之足,淨而可掃,按驪龍取其頷下之珠,搦鯨魚拔其眼中之寶,皇恩所被,繁枯潤涸,威之所加,窮河絕漠,原子三思,反此明玉。
◇珠
《爾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
《廣志》曰:莫難珠,其色黃,生東夷,有明珠,稱夜光,有大珠徑寸,或圍二寸已上,出黃支,有至圓珠,置之平地,終日不停。
《山海經》曰:開明北有珠樹文玉樹。
《尚書》曰:淮夷蠙珠洎魚,[淮夷二水,出蠙珠美魚。]
《大戴禮》曰:川生珠而岸不枯。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於珠澤,珠澤之藪,方三十里。
《晏子》曰:景公為履,黃金之綦,連以珠,良玉之句,其長尺,冰月服之以聽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僅能舉足,《晏子》曰:古者聖人制服,冬輕而暖,夏輕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莊子》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於崑崙之丘,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弗得,使離朱索之而弗得也,使契溝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又河上有人家貧窮,其子沒川,得千金之珠,謂其子取石來鍛之,曰:夫珠必在驪龍頷下,子遭其睡也,使而寤,子尚奚微哉。
又曰: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從上語下曰臚傳。]東方作矣,事久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夌,[本書八十五麥部,《太平御覽》八百零三作麥。]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擫[接。]其顪,[啄。]而以金推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王孫子曰:昔衛靈公坐重華之台,侍女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仲叔御入諫,靈公下席再拜曰:寡人過矣。
《呂氏春秋》曰: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魚盡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又曰: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
《韓子》曰:楚人賣珠於鄭,為木蘭之〈木匱〉,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瑰玉,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木匱〉,還其珠,可謂善賣〈木匱〉,不可謂善鬻珠也。
又曰: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求我也,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且曰子取之,邊候憂而釋之。
《戰國策》曰:張醜為質於燕,燕王欲殺之,走出境,境吏得醜,醜曰:燕王所欲殺我者,人言我有寶珠也,王欲得之,我今已亡之矣,而王不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奪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殺子,刳子之腹,反子之賸矣,吾要且死,子之賸亦且寸絕矣,境吏恐而放之。
《淮南子》曰:明月之珠,不能無纇。
又,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王亡其珠於池中,而魚為之殫。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闕,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里。
《漢書》曰:武帝時,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圍二寸已下。
又曰:昭帝上官太后,被珠襦,廢少帝為昌邑王。
《列仙傳》曰:朱仲者,會稽市販珠人,漢高后時,募市三寸珠,乃詣闕上之,賜金五百,魯元公主私以七百金,從仲求之,仲獻四寸珠而去,不知所之,漢武故事曰:帝起神屋堂,以白玉為簾,玳瑁為押。
《漢書》曰:董偃與母賣珠為業,偃年十三,隨母入館陶公主家,左右言其夭,好,召見曰:吾為母養之,因得幸。
《東觀漢記》曰:顯宗時,鍾離意為尚書,交趾太守坐贓千金,徵還伏法,詔以資物班賜群臣,意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上怪問其故,對曰:臣聞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曾參回車於勝母之間,惡其名也,此贓穢之寶,誠不敢拜受,帝嗟嘆曰:清乎尚書之言,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之。
謝承《後漢書》曰:孟嘗為合浦太守,郡境舊採珠,以易米食,先時二千石貪穢,使民採珠,積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無珠,餓死者盈路,孟嘗行化,一年之間,去珠復還。
又曰:汝南李敬,為趙相,奴於鼠穴中得系珠,璫珥相連,以問主簿,對曰:前相夫人,昔亡三珠,疑子婦竊之,因其去婦,敬乃送珠付前相,相慚,追去婦還。
《續漢書》曰:扶風人王[《太平御覽》八百零二作士。]孫奮,居富而性吝,梁冀自以馬乘具遺之,從貸錢五千萬,奮以五百萬與之,冀大怒,乃告郡縣,劾奮母為其守藏婢,雲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奮兄弟,死於獄中,悉沒資財,億七千餘萬。
《三輔故事》曰:秦始皇葬驪山,起陵高五十丈,下以水銀為泉,以明月珠為日月。
《魏略》曰:大秦國出明珠夜光珠真白珠,夫餘出珠,珠大如酸棗。
《魏志》曰:文帝問蘇則曰:前破酒泉張掖,西域通使敦煌,獻徑寸大珠,可復求市益得不,則對曰:若陛下化洽中國,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帝嘿然。
《蜀志》曰:宋豫使吳,孫權遺豫大珠一斛。
《搜神記》曰: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緝績,其人能泣珠。
又曰: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後蛇銜珠以報之,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堂,故歷世稱焉。
又曰:吳王夫差女名玉,死亡,童子韓重,至冢前哭祭之,女乃見形,將重入冢,遺徑寸明珠。
又曰:有玄鶴為弋人所射,窮而歸噲參,參收養,療治瘡,瘡愈而放之,後鶴夜到門外,參執燭視之,鶴雌雄雙至,各銜明珠以報參焉。
《三秦記》曰:昆明池,昔有人釣魚,綸絕而去,遂通夢於漢武帝,求去釣,帝明日戲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豈夢所見耶,取而放之,間三日,池邊得明珠一雙,帝曰:豈非魚之報耶。
萬震《南州異物志》曰:合浦民善游,採珠兒年十餘歲,便教入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裴氏《廣州記》曰:鯨鯢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見有目精。
《幽明錄》曰:漢武帝幸河渚,聞弦歌之音,俄而有老公及年少數人出,皆長八九寸,為帝奏樂飲酒,老公顧命取洞穴之寶,一人受命,下沒川底,得一大珠,徑數寸,明耀絕世,上問東方朔,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蚌,生此珠焉。
又曰:王敦召吳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並進,船至大雷,見猛行水上,從東北還逆船,弟子問其故,猛雲,水神數興波浪,賊害行旅,蹔過約敕,以真珠一握為信。
【賦】梁吳筠碎珠賦曰:明珠碎矣,於川之隈,視圓流而失轉,見折水之亡回,謝驪宮之瑞飾,粉靈蚌之神胎,若有人兮聲茫昧,芳徽斷兮明珠碎,明珠碎兮愴何宣,珠兮珠兮不復全。
【銘】晉江統真珠銘曰:嗣茲陰景,系晷太陽,嘉彼令生,廉聲以章。
◇貝
《說文》曰:貝,海介蟲也,古者貨貝而寶龜,至周而有泉,到秦廢貝行泉。
《爾雅》曰:貝居陸焱,在水蜬,[音含。]大者〈魚冗〉,[音沉。]小者鰿,[積音,今之細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玄貝胎貝,[黑色者。]餘蚳黃白文,[音治,黃質白文。]餘泉白黃文,[白質黃文也,詩成是貝錦,則紫貝也,紫貝以紫為質,黑為文點也。]蚆[葩]博而頯,[匡軌反,中廣,兩頭銳。]蜠囷大而儉,責小而惰,[惰狹而長。]
《本草經》曰:貝子一名貝齒,生東海。
《山海經》曰:陽山濁洛之水,注於蕃之澤,中多文貝。
又曰:陰山漁水,中多文貝。
又曰:邽山濛水,多黃貝。
又曰:赤水之東,蒼梧之野,有文貝。
《歸藏》曰:有人將來,遺我貨貝,以至則徹,以求則得,有喜將至。
《毛詩》曰: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毛詩義疏》曰:貝,鼊龜屬。又有紫貝,其白質如玉,紫點為文,皆行列相當,大者有徑一尺六寸,今九真交阯以為杯盤,寶物也。
《春秋運斗樞》曰:搖光得江吐大貝。
太公《六韜》曰:商王拘西伯昌於羑里,太公謂散宜生,求珍物以免君罪,之九江,得大貝百馮,[詩作百朋]
楚辭九歌曰: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河伯以魚鱗蓋屋,畫龍文,紫貝作闕,朱丹其宮。]
《尚書大傳》曰:文王囚於羑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而得大貝,如車渠,以獻紂。
《鹽鐵論》曰:教與民改,弊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也。
《漢書》曰:文帝賜南越王尉他書及衣,他因使者,獻紫貝五百。
又曰:王莽時,大貝四寸八分已上,二枚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牡貝三寸六分已上,一朋直五十,么貝二寸四分已上,一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已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為朋,每枚直錢三,是為貨貝五品,貝不盈六分,不得為貨。
廣州志曰:凡有八,紫貝最其美者,出交州,大貝出巨延州,與行賈質易。
萬震《南州異物志》曰:乃有大貝,奇姿難儔,[大貝,文貝也,交阯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質紫飾,文若羅珠,不磨不瑩,采耀光流,思雕莫加,欲琢靡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
徐衷南方記曰:班貝羸大者,圍之得六寸,小者圍之得五寸,在於海邊,捕魚時時有得之者,大貝出諸薄巨延州,土地采賣之,以易絳青。
劉欣期交州記曰:大貝出日南,如酒杯,小貝,貝齒也,善治毒,俱有紫色。
《南州異物志》曰:交阯北,南海中,有大文貝,質白而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瑩而光色煥爛,相貝經曰:相貝經,朱仲受之於琴高,琴高乘魚,浮於海河,水產必究,仲學仙於高,而得其法。又獻珠於漢武,去不知所之,嚴助為會稽太守,仲又出,遺助以徑尺之貝,並致此文於助曰:皇帝唐堯夏禹三代之貞瑞,靈奇之秘寶,其有次此者,貝盈尺,狀如赤電黑雲,謂之紫貝,素質紅黑,謂之朱貝,青地綠文,謂之綬貝,黑文黃晝,謂之霞貝,紫愈疾,朱明目,綬消氣鄣,霞伏蛆蟲,雖不能延齡增壽,其御害一也,復有下此者,鷹喙蟬脊,以逐溫去水,無奇功,貝大者如輪,文王請大秦貝,徑半尋,穆王得其殼,懸於昭觀,秦穆公以遺燕晁,可以明目遠察,宜玉宜金,南海貝如珠礫,或白駮,其性寒,其味甘,止水毒,浮貝使人寡,無以近婦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貝使人善驚,無以親童子,黃唇點齒有赤駮是也,雖貝使病瘧,黑鼻無皮是也,嚼貝使胎消,勿以示孕婦,赤帶通脊是也,慧貝使人善忘,勿以近人,赤熾內殼赤絡是也,醟貝使童子愚,女人淫,有青唇赤鼻是也,碧貝使童子盜,脊上有縷句唇是也,雨則重,霽則輕,委貝使人志強,夜行伏迷鬼狼豹百獸,赤中圓是也,雨則輕,霽則重。
【贊】晉郭璞貝贊曰:先民有作,龜貝為貨,貴以文采,賈以小大,簡則易資,犯而不過。
◇馬瑙
《廣雅》曰:馬瑙,石次玉。
《廣志》曰:馬瑙出西南諸國。
《玄中記》曰:馬瑙出月氏國。
《魏略》曰:大秦國多馬瑙。
《涼州記》曰:呂纂鹹寧二年,盜發張駿陵,得馬瑙鍾榼。
【賦】魏文帝馬瑙勒賦曰:馬瑙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瑙,故其方人因以名之,命夫良工,是剖是鐫,追形逐好,從宜索便,乃加砥礪,刻方為圓,沈光內照,浮景外鮮,繁文縟藻,交采接連,嘉鏤錫之盛美,感戎馬之首飾,圖茲物之攸宜,信君子之所服,爾乃藉彼朱罽,華勒用成,駢居別趾,煥若羅星。
魏王粲馬瑙勒賦曰:游大國以廣觀,覽希世之偉寶,總眾材而課美,信莫臧於馬瑙,被文采之華飾,雜朱綠與蒼阜,於是乃命工人,裁以飾勒,因姿象形,匪雕匪刻,厥容應規,厥性順德,御世嗣之駿服,表騄驥之儀則。
◇琉璃
《廣雅》曰:琉璃,珠也。
韻集曰:琉璃,火齊珠也。
《廣志》曰:琉璃出黃支斯調大秦日南諸國。
《十洲記》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宮。
《漢書》曰:武帝時,使人入海市琉璃。
《魏略》曰: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紺縹紅紫十種琉璃。
《吳歷》曰:黃武四年,扶南諸外國來獻琉璃。
諸葛恢集,詔答恢,今致琉璃碗一。
《南州異物志》曰:琉璃本質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自然灰狀如黃灰,生南海濱,亦可浣衣,用之不須淋,但投之中,滑如苔石,不得此灰,則不可釋。
《世說》曰:滿奮畏風,在武帝琉璃窗內坐,實密似疏,奮有疑,帝問之,答曰:臣猶吳牛,見光而喘。
又曰:武帝嘗降王武子,供饌盤悉用琉璃器。
又曰:王敦尚主,至石崇舍,如廁畢,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王取豆著水中飲之,謂之乾飯。
【賦】晉潘尼琉璃碗賦曰:濟流沙之絕險,越蔥嶺之峻危,於是游西極,望大蒙,歷鍾山,闚燭龍,覲王母,訪仙童,取琉璃之攸華,詔曠世之良工,纂玄儀以取象,準三辰以定容,光映日曜,圓盛月盈,纖瑕罔麗,飛塵靡停,灼爚旁燭,表里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剛過金石,勁勵瓊玉,磨之不磷,涅之不濁。
◇車渠
《廣雅》曰:車渠,石次玉也。
《廣志》曰:車渠出大秦國及西域諸國。
《玄中記》曰:車渠出天竺國。
蘇子曰:車渠馬瑙,出於荒外,今冀州之土,曾未得其奇也。
【賦】魏文帝車渠碗賦曰:車渠玉屬也,多纖理縟文,生於西國,其俗寶之,惟二儀之普育,何萬物之殊形,料珍怪之上美,無茲碗之獨靈,苞華文之光麗,發符采而揚榮,理交錯以連屬,似將離而復並,或若朝雲浮高山,忽似飛鳥厲蒼天,夫其方者如矩,圓者如規,稠希不謬,洪纖有宜。
魏王[《太平御覽》八百零八王下有粲字。]車渠碗賦曰:侍君子之宴坐,覽車渠之妙珍,挺英才於山嶽,含陰陽之淑真,飛輕縹與浮白,若驚風之飄雲,光清朗以內曜,澤溫潤而外津,體貞剛而不撓,理脩達而有文,兼五德之上美,起[御覽作超。]眾寶而絕倫。
◇玳瑁
《廣志》曰:玳瑁形似龜,出南海巨延州。
《周書·王會》曰:伊尹謂湯曰:請以玳瑁為獻。
《史記》曰:趙使於春申君,欲夸楚,為玳瑁簪,劍器悉飾以玳瑁。
續漢書輿服志曰:貴人助蠶,玳瑁釵。
高文惠與婦書曰:今致玳瑁梳一枚。
《南州異物志》曰:玳瑁如龜,生南方海中,大者如蘧蒢,背上有鱗,大如扇,發取其鱗,因見其文,欲以作器,則煮之,因以刀截,任意所作,冷乃以梟魚皮錯治之,後以枯條木葉瑩之,乃有光耀。
魏繁欽詩曰:何以表別離,耳後玳瑁釵。
【賦】晉潘尼玳瑁碗賦曰:有玳瑁之奇寶,亦同旅於介蟲,下法川以矩夷,上擬乾而規隆,或步趾於清源,或掉尾於泥中,隨陰陽以潛躍,與龜龍乎齊風,包神藏智,備體兼才,高下斯處,水陸皆能,文若綺波,背負逢萊,爾乃遐夷效珍,越裳貢職,橫海萬里,逾嶺千億,挺璞荒蠻,摛藻辰極,光曜炫晃,昭爛熻赩,嘉斯寶之兼美,料眾珍而靡對,文不煩於錯鏤,采不假乎藻繢,豈翡翠之足儷,胡犀象之能逮。
【箋】後漢班固與竇憲箋曰:明將軍賜固玳瑁簪。
◇銅
《尚書》曰:淮海惟楊州,厥貢惟金三品,[金銀銅。]
《左傳》曰:鄭伯朝楚,楚子與之金,曰:無以為兵,使鑄三鍾,《越絕書》曰:鄞山破而出錫,若耶涸而出銅,歐冶因為純鈞之劍。
《史記》曰:秦始皇鑄天下兵器為十二金人,重各千斤。
《漢書》曰:凡律度量衡用銅者,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曝露改其形,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竹長十丈,高一丈,唯竹篾軟而堅,宜為之也。]
又曰:吳有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人亡命者,盜鑄錢,以故土賦而國用饒。
又曰:上使善相相鄧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在我,何謂貧,於是賜通蜀東道銅山鑄錢。
華嶠《漢書》曰:靈帝時,遂使鉤盾令宋典,繕治南宮。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蒼龍玄武闕外。又鑄四鍾,皆受二千斛,懸於堂及雲台殿,殿前又鑄天祿蝦蟆,吐水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魏略》曰:明帝徙長安諸鍾虡駱駝銅人,承露盤折,銅人不可致,留住霸城。又列坐於司馬門外,晉諸公贊曰:司馬摸居關中,鑄朅銅人爐虡為金器,以易穀。
世語曰:太康八年,凌雲台上生銅。
林邑記曰:林邑王範文,鑄銅屋。
【贊】晉郭璞赤銅贊曰:昆吾之山,名銅所在,切玉如泥,火炎其采,尸子所嘆,驗之汲宰。
【表】梁沈約為柳世隆上銅表曰:夫幣以周務,貨以賑民,阜國康治,莫尚乎此,周氏致平,始於圓法,漢世幾厝,資於貫朽,名爐化金,良工盡藝,方將盈金中藏,收功上苑,南楚陋其方府,西京鄙其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