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帝王部一
作者:歐陽詢等
總載帝王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太昊庖犧氏 帝女媧氏 炎帝神農氏 黃帝軒轅氏 少昊金天氏 顓頊高陽氏 帝嚳高辛氏 帝堯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禹夏後氏
◇總載帝王
尚書刑德放曰:帝者,天號也,王者,人稱也,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稱也,皇者,煌煌也。
《春秋演孔圖》曰:正氣為帝,間氣為臣,秀氣為人。
《禮斗威儀》曰:帝者得其根核,王者得其英華,霸者得其附枝,故帝道不行,不能王,王道不行,不能霸,霸道不行,不能守其身。
《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
《呂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為天子。
春秋考耀文曰:王者往也,神所輸向,人所樂歸。
《春秋繁露》曰:德俟天地者稱皇帝,天祐而子之,號稱天子。
董子曰:古之人造文字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連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才而參之,非王者其孰能當是,故王者必法天,以大仁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又養而成之。
《韓詩外傳》曰:君者何,曰群也,敢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
《白虎通》曰:帝王者,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
又曰: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明位號天下至尊之稱。
漢雜事曰:古者天子稱皇,其次稱王,秦承百王之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並為號。
《帝王世紀》曰:孔子稱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
蔡邕《獨斷》曰:上者尊位所在也,太史令司馬遷記事,當言帝,則依違之,但言上,不敢泄[獨斷作渫,下同。]瀆者尊號,言尊尊之義也,乘輿出於律文,曰敢盜乘輿服御物,謂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泄瀆言之,故託於乘輿也,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宮室為常處,當乘輿以天下,故謂之車駕,天子自謂行在所,今雖在京師,言在行所也,巡狩天下,所奏事處皆為宮,在長安則曰長安宮,在泰山則曰泰山宮,唯當時所在。
《禮記》曰:天子者,與天地參,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珮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
《六韜》曰:王者之道,如龍之首,高居遠望,深視而審聽,神其形而散其精,若天高而不可極,若川深而不可測,故可怒而不怒,臣乃為虎,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管子》曰:黃帝立明堂之議,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也,湯有總街之廷,觀民非也,武王有靈台之宮,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止也。
《尸子》曰:孔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曰:商知之矣,《莊子》曰: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又曰: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軒轅氏尊盧氏伏羲氏,當是時也,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時則至治也。
《孫卿子》曰:人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狹[荀子王霸篇作佚]而切,[王霸篇作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內之民,莫不原得以為帝王。
《呂氏春秋》曰: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德而後事,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強焉。
《韓子》曰:明王制其臣下者,二柄而已矣,二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淮南子》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體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申洩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汜而無私,翾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法陰陽,承天地之和,形萬類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形類,則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斂,不失其序,喜怒剛柔,不雜其理,用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
又曰: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動,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通,群臣輻湊,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
潛夫論曰:太古之時,兆黎初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天未事焉,君未設焉,末後矯處,或相凌虐,為萌巨害,於是天命聖人,使司牧之,勿令失性,四海蒙利,草木被德,恭儉奉戴,謂之天子。
【箴】晉潘尼乘輿箴曰:皇極肇建,兩儀既分,彝倫未序,萬邦糾紛,國事明主,家奉嚴君,各有攸尊,德用不勤,煌煌四海,藹藹萬乘,匪賢焉倚,匪哲焉憑,左輔右弼,前疑後承,一日萬機,業業兢兢,夫出其言善,則千里是應,而莫余違,亦喪邦有徵,辛作璇室,而夏興瑤台,糟丘酒池,象箸玉杯,叔世道衰,末俗化淺,躭樂逸游,荒淫沉湎,不式古訓,而好是佞辯,不遵正路,而覆車是踐,滅敗之效,載在前典,匪唯凌夷,厥世用殄,故曰:樹君如之何,將民是司牧,視之猶傷,知其寒燠,故能撫之斯柔,而敦之斯睦,無遠不懷,靡思不服,夫豈厭縱一人,而玩其耳目,內迷聲色,外荒馳逐,不修政事,而終於顛覆。
【論】漢賈誼過秦論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卷席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脩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賢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連橫,兼韓魏燕楚宋衛中山之眾,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天下諸侯已困矣,及至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振於殊俗,然而陳涉瓮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山東豪俊,蜂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契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魏王粲難鍾荀太平論曰:聖莫盛於堯,而洪水方割,丹朱淫虐,四族凶佞矣,帝舜因之,而三苗畔戾矣,禹又因而防風為戮矣,此三聖古之所大稱也,繼踵相承,且二百年,而刑罰未嘗一世而乏也,然則此三聖能平,[明本作乎,三聖○聖下疑脫不字。]能平,則何世能致之乎,孔子稱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移者丹朱四凶三苗之謂也,當紂之世,殷岡不小大好草竊奸宄,周公遷殷頑民於洛邑,其下愚之人,必有之矣,周公之於三聖,不能逾也,三聖有所不化矣,有所不移矣,周公之不能化殷之頑民,所可知也,苟不可移,必或犯罪,罪而弗刑,是失所也,犯而刑之,刑不可錯矣,孟軻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有大而言之者,刑錯之屬也,豈億兆之民,歷數十年,而無一人犯罪,一物失所哉,謂之無者,盡信書之謂也。
魏曹冏六代論曰:昔者夏殷周,歷世數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則,三代之君,與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憂,秦王獨制其民,故傾危而莫救,先王獨知[《文選》五十二作知獨。]治之不能久也,故與人共治之,知獨守之不能固也,故與人共守之,兼親疏而兩用,參同異而並立,是以輕重足以相鎮,親疏足以相衛,兼併路塞,逆節不生,及其衰也,桓文率禮,包茅不貢,齊師伐楚,宋不城周,晉戮其宰,王綱弛而復張,諸侯傲而復肅,二霸之後,浸以陵遲,吳楚憑江,負固方城,雖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姦情散於胸懷,逆謀消於唇吻,斯豈非信重親戚,任用賢能,枝葉碩茂,本根賴之,至於王赧,降為庶人,猶枝幹相持,得居虛位,海內無主,四十餘年,秦據勢勝之地,騁譎詐之術,征伐關東,蠶食九國,至於始皇,乃定天位,曠日若彼,用力若此,非深根固蒂,不拔之道乎,漢祖奮三尺之劍,騁烏合之眾,五年之中,而成帝業,自開闢已來,其興功立勛,未有若漢之易者也,夫伐深根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理勢然也,漢鑒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諸呂擅權,圖危劉氏,而天下所以不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東牟朱虛,受命於內,齊代吳,楚,作衛於外,向使高祖踵亡秦之法,忽先王之制,則天下以傳,非劉氏有也,大魏之興,觀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長策,睹前車之傾覆,而不改其轍跡,子弟王空虛之地,君臣使民之失,[《文選》五十二作君有不使之民,魏志二十注引同,本句當有脫訛,明本臣作亡,亦未盡恰。]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疋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
晉陸機辨亡論曰:昔漢氏失御,奸臣竊命,禍基京畿,毒遍宇內,皇綱弛紊。王室遂卑,於是群雄蜂駭,義兵四合,吳武烈皇帝,慷慨下國,電發荊南,權略紛紜,忠勇伯世,威稜則夷羿震盪,兵交則醜虜授馘,遂掃清宗祊,蒸禋皇祖,於時雲興之將帶州,飈起之師跨邑,雖兵以義合,同盟戮力,然皆包藏禍心,阻兵怙亂,或師無謀律,喪威稔寇,忠規武節,未有如此其著者也,武烈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髮,招擾[馮校本同,明本及文選五十三作攬。]遺老,與之述業,神兵東驅,奮寡犯眾,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交鋒之虜,誅叛柔服,而江外底定,飭法脩師,則威德翕赫,將北伐諸華,誅鉏乾紀,鏇皇輿於夷庚,反帝座於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戎車既次,群凶側目,大業未就,中世而殞,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因乎令圖,從政咨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咨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乎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湊,志士希光而景鶩,異人輻湊,猛士如林,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於是講八代之禮,蒐三王之樂,告類上帝,拱揖群後,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長棘勁鎩,望飈而奮,庶尹盡規於上,四民展業於下,化協殊裔,風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撫巡外域,巨象逸駿,擾於外閒,明珠瑋寶,曜於內府,珍瑰重跡而至,奇玩應響而赴,輶軒騁於南荒,沖輣息於朔野,齊民免干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而帝業固矣,爰及末葉,群公既喪,然後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釁,曆命應化而微,王師躡運而發,卒散於陣,民奔於邑,城池無蕃籬之固,山川無溝阜之勢,軍未浹辰,而社稷夷矣,雖忠臣發憤,烈士死節,將奚救哉,夫曹劉之將,非一世所選,向時人[人字文選無。]之師,無曩日之眾,戰守之道,抑有前符,險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敗貿理,古今詭趣,何哉,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異也。
又辨亡論下曰:昔三方之王,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制荊楊而掩交廣,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劉翁因險飾智,功已薄矣,其俗陋,夫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弗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擢潘濬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地方幾萬里,帶甲將百萬,其野沃,其民練,其器利,其財豐,東負滄海,西阻險塞,長江制其區宇,峻山帶其封域,國家之利,未巨有弘於茲者矣,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術,敦率遺典,勤民謹政,脩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玄曰:亂不極則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時也,古人有言曰:天時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言為國之恃險也。
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險,言守險之由人也,吳之興也,參而由焉,孫卿所謂合其參者也,及其亡也,恃險而已。又孫卿所謂舍其參者也,夫四州之萌,非無眾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險,易守也,勁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功不興而禍遘,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故先王達經國之長規,審存亡之至數,謙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寬沖以誘俊人之謀,慈和以結士民之愛,是以其安也,則黎元與之同慶,及其危也,則兆庶與之同患,安與眾同慶,則危不可得也,危與下共患,則其難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麥秀無悲殷之思,黍離無愍周之感矣。
晉乾寶晉紀總論曰: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至於百姓與能,大象始構矣,世宗承基,太祖繼業,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至於世祖,遂享皇極,正位居體,聿脩祖宗之志,思輯戰國之苦,腹心不同,公卿異議,而獨納羊祜之策,至於鹹寧之末,遂排群議而杖王杜之決,汎舟三峽,介馬桂陽,役不二時,江湖來同,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雖大平未洽,亦百代一時矣,二十餘年,而河洛為墟,戎羯稱制,二帝失尊,山陵無所,何哉,樹立失權,託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夫天下之大器也,器大者不可以小道理,勢重者不可以爭競擾,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扞其大患,而不有其功,御其大災,而不屍其利,是以感而應之,悅而歸之,如晨風之郁北林,魚龍之趨淵澤也,然後設禮文以理之,斷刑罰以威之,故眾悅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篤於家閭,邪僻消於胸懷。又況可奮臂大呼,聚之以乾紀作亂之事乎,加之朝寡醇德之士,鄉乏不二之老,風俗淫僻,趣向失所,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為辨,而賤名檢,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劉頌屢言治道,傅鹹每糾邪正,皆謂之俗吏,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蓋共嗤黜,以為灰塵,而相詬病矣,由是毀譽亂於善惡之實,情慝奔於貨欲之塗,選者為人擇官,官者為身擇利,其婦女莊櫛織紝,皆取成於婢僕,未嘗知女功絲枲之業,中饋酒食之事也,故皆不恥淫佚之過,不拘妒忌之惡,有殺戮妾媵,有黷亂上下,父兄不之罪,天下莫之非。又況責之闡四教於古,脩貞順於今,以輔佐君子者哉,禮法刑政,於此大壞,如室之斯構,而去其鑿契,如水斯積,而決其隄防,如火斯畜,而離其薪燎也,國將亡,本必先顛,其此之謂乎。
◇天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
《洞冥記》曰:一姓十三人也。
徐整《三五曆紀》雲,歲起攝提,元氣肇,有神靈一人,有十三頭,號天皇。
《春秋緯》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長天下也。
《遁甲開山圖》曰:天皇被跡,在柱州崑崙山下。
◇地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地皇十一頭,治八千歲。
《帝系譜》曰:地皇治一萬八千歲,以火德王。
《遁甲開山圖》曰: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
◇人皇氏
項峻《始學篇》曰:人皇九頭,兄弟各三百歲,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區別,榮氏曰:人皇兄弟九人,生於刑馬山,身九色。
◇有巢氏
項峻《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皇甫謐以為有巢在女媧之後。
《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燧人氏
《尚書大傳》曰:燧人為燧皇,以火紀官。
《禮含文嘉》曰: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遂天之意,故為燧人。
◇太昊庖犧氏
《易》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
《禮含文嘉》曰: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龜書,伏羲乃則象作易。
《帝王世紀》曰:太昊帝庖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
【贊】魏陳王曹植庖羲贊曰: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廚祭祀,罟網魚畋,瑟以像時,神德通玄。
◇帝女媧氏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猛獸食精民。[精,善也。]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方極,鼇,[大龜也。]蒼天神,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精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帝王世紀》曰:帝女媧氏,亦風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為女皇,其末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強,伯而不王。
【贊】魏陳王曹植女媧贊曰:古之國君,造簧作笙,禮物未就,軒轅纂成,或雲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神農氏
《易》曰: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實。
春秋《命歷序》曰:有神人,名石年,蒼色大眉,戴玉理,[玉理,猶玉英,神農也。]
《呂氏春秋》曰:神農教曰:士有當年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親耕,妻親績。
《賈誼書》曰:神農以為走禽難以久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察實醎苦之味,教民食穀。
《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都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脩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
【贊】魏陳王曹植神農贊曰: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為耒耜,導民播穀,正為雅琴,以暢風俗。
◇黃帝軒轅氏
《易》曰: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也。
《左傳》曰:剡子曰: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雲名。
河圖挺佐輔曰:黃帝脩德立義,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問焉,余夢見兩龍,挺白圖,以授余於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龍圖,雒出龜書,紀帝錄,列聖人之姓號,興謀治太平,然後鳳皇處之,今鳳凰以下三百六十日矣,天其受帝圖乎,黃帝乃祓齋七日,至於翠媯之川,大鱸魚折溜而至,乃與天老迎之,五色畢具,魚汎白圖,蘭葉朱文,以授黃帝,名曰錄圖。
《龍魚河圖》曰:黃帝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下事,黃帝仁義,不能禁蚩尤,黃帝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伏。
《春秋內事》曰: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廡,高棟深宇,以避風雨。
《列子》曰:黃帝喜天下之戴己也,養正命,娛耳目,乃喟然嘆曰:養一己,治萬物,其患如此,於是放萬機,舍宮寢,退而間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遊於華胥,華胥氏國,不知距齊國幾千里,[齊,中國。]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入水不溺,入火不熱,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黃帝既{宀悟},怡然自得。又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國矣。
《淮南子》曰: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使強不得掩弱,眾不得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輔弼公而不阿,道不拾遺,市不預賈,城郭不閉,邑無盜賊,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忿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豹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皇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煌伏皂,[飛黃出西方,其狀如狐,背上有角,乘之壽千歲,皂,歷也。]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皆北極之夷國。]
《史記·封禪書》曰:黃帝得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號,治五氣,設五量,及神農氏衰,黃帝脩德撫民,諸侯鹹去神農而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版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徵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於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於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有妃,[《太平御覽》七十九妃上有四字。]生二十五子,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矣,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葬於上郡陽周之橋山。
《抱朴子》曰: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體之者,猶復不敢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諮子心,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后,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抱朴子極言篇記下有白字。]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記秘要,窮盡道真,遂勒升龍以高濟,與天地乎岡極。
【頌】晉牽秀黃帝頌曰:邈矣黃軒,應天載靈,通幽遠覽,觀象設形,誕敷厥訓,彝倫攸經,德從風流,化與雲征,皇猷允塞,地平天成,爰登方岳,封禪勒成,紛然鳳舉,龍騰大清,違茲九土,陟彼高冥,民斯攸慕,涕泗沾纓,遐而不墜,式頌德聲。
【贊】魏陳王曹植黃帝贊曰: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列。
又黃帝三鼎贊曰:鼎質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像太一,能輕能重,知凶識吉,世衰則隱,世和則出。
晉曹毗黃帝贊曰:軒轅應玄期,幼能總百神,體煉五靈妙,氣含雲露津,摻石曾城岫,鑄鼎荊山濱,豁焉天扉辟,飄然跨騰鱗,儀轡灑長風,褰裳躡紫宸。
周庾信黃帝見廣成畫贊曰:治身紫府,問政青丘,龍湖鼎沒,丹灶珠流,疏雲即雨,落木先秋,至道須極,長生可求。
◇少昊金天氏
《左傳》曰:郯子曰: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焉。
《帝王世紀》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降居江水,有聖德,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即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
【贊】陳思王曹植少昊贊曰:祖自軒轅,青陽之裔,金德承土,儀鳳帝世,官鳥號名,殊職別系,農正扈氏,各有品制。
◇顓頊高陽氏
《史記》曰:帝顓頊高陽者,靜深有謀,疏通知事,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濟流沙,東至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王世紀》曰: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事紀官,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明本作北,正黎司地,以屬民,於是民神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樂五英,以祭上帝,世有材子八人,號八凱,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一歲,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
【贊】魏曹植帝顓頊贊曰: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天,以國為號,風化神宣,威暢八極,靡不祗虔。
◇帝嚳高辛氏
《史記》曰:帝嚳高辛氏者,黃帝之曾孫也,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不得在位,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助。
《帝王世紀》曰:帝嚳高辛氏,姬姓也,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顓頊,四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故以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於是化被天下,遂作樂六莖,以康帝位,世有材子八人,號曰八元,亦納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有娀氏女,曰簡翟,生,次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次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
【贊】魏陳王曹植帝嚳贊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無寧天地,神聖靈察,教弭四海,明並日月。
◇帝堯陶唐氏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邕。
《論語》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春秋元命苞》曰:堯眉八采,是謂通明,曆象日月璇璣玉衡。
《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榮光出河,休氣四塞,龍馬銜甲,赤文綠色,[龍形像馬,甲所以藏圖也,其文赤而綠,]甲似龜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錄紀,興亡之數。
《大戴禮》曰:宰我曰:請問帝堯,孔子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豫。
《淮南子》曰:人之所以樂為天子者,以其窮耳目之欲,而適躬體之便也,今高台曾榭,人之所麗也,而堯采椓不斫,斥題不枅,[言樑柱相斥距,不著枅櫨。]珍怪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堯糲梁之飯,藜藿之羹,文錦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掩形,鹿裘禦寒,養生之具厚不加,[《太平御覽》八十作不加厚。]以[御覽作而。]增之以大任,重之[御覽之下有以字。]憂,故舉天下而傳之舜,若釋負然。
《帝王世紀》曰: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勛,鳥庭河勝,或從母姓伊氏,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身長十尺,嘗夢天而上之,故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置敢諫之鼓,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時方岳之職,故名曰四岳也,諸侯有苗氏,處南蠻而不服,堯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乃以尹壽許由為師,夔放山川谿谷之音,作樂大章,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觀者嘆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於地,朱草生於郊,鳳皇止於庭,嘉禾孳於畝,澧泉涌於山,焦僥民來貢沒羽,廚中自生肉脯,其薄如翣形,搖鼓自生風,使食物寒而不籛,名曰翣脯。又有草夾階而生,隨月生死,王者以是占日月之數,惟盛德之君,應和而生,故堯有之,名曰蓂莢,始封稷契咎繇,襃進伯禹,納舜於大麓,後年二月。又率群臣,刻璧為書,東沉洛水,言天命當傳舜之意,今中候運衡之篇是也,凡堯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乃殂,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葬於濟陰之成陽西北,是為穀林,堯取富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及堯三年喪畢,舜踐天子位。
《符子》曰:堯曰:余坐華殿之上,森然而松生於棟,余立欞扉之內,霏焉而雲生於牖,雖面雙闕,無異乎崔巍之冠蓬萊,雖背墉槨,無異乎回巒之縈崑崙,余安知其所以安。
【贊】魏陳王曹植帝堯畫贊曰:火德統位,父則高辛,克平共工,萬國同塵,調適陰陽,其惠如春,巍巍成功,配天則神。
◇帝舜有虞氏
尚書舜典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帝曰:咨爾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
《禮記》曰:子曰:舜其大智也與,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又曰: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事具樂部。]
《論語》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孝經援神契》曰:舜龍顏重瞳大口,[手握襃,重童,象電多精光也,大口,象斗星口也,握襃,手中有襃字,喻從勞苦起,受襃飾,致大位也。]
雒書靈準聽曰:有人方面,日衡重華,[日衡,衡有骨表如日者也。]握石推,懷神珠,[推讀曰錘,錘,平輕重者也,握石錘,謂知璇璣玉衡之道也,懷神珠,喻有聖智也。]舜受終,鳳皇儀,黃龍感,朱草生,蓂莢孳,西王母授益地圖,[西王母得益地之圖來獻。]
《孟子》曰:雞初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初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蹠,盜蹠。]
又曰:堯之於舜,使其子九男事之,妻以二女焉,百年[孟子萬章作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而後舉加諸上位。
又曰: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霈然莫之能御也。
《尸子》曰: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堯聞其賢,徵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託天下焉。
《韓子》曰:歷山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讓畔,河濱漁者爭坘,舜往漁,期年而漁者讓長,東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
《呂氏春秋》曰:舜有子九人,不予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帝王世紀》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有聖德,始遷於負夏,販於頓丘,債於傳虛,家本冀州,每徙則百姓歸之,堯於是見舜於貳宮,設饗禮,迭為賓主,南面而問政,堯乃試以五典,遂舉八凱,使佐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舜於是有大功二十,故夢眉長與發等,堯乃賜舜以昭華之玉,老而命舜代己攝政,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受圖書,襃賜群臣,尊任伯禹稷契皋繇,皆益地,有苗氏負固不服,禹請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脩教三年,執乾戚而舞之,有苗請服,立誹謗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三載一考績,三載黜陟幽明,禹為司空,功被天下,棄為后稷,播時百穀,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皋繇為士,典刑惟明,倕為共工,莫不致力,益為朕虞,庶物繁植,伯夷為祑宗,三禮不闕,夔為樂正,神人以和,龍為納言,出內惟允,於是俊乂在官,群後德讓,百僚師師,以五采章施於五色為服,以六律五聲八音協治,治用之和,蒸民乃粒,萬邦作乂,庶績鹹熙,乃作大韶之樂,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故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景星曜於房,群瑞畢致,地出乘黃,舜於是德被天下,薦於天,使禹攝政,有苗氏叛,南征,崩於鳴條,殯以瓦棺,葬於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市,在今營道,下有群象為之耕。
【贊】魏陳王曹植帝舜贊曰:顓頊氏族,重瞳神聖,克協頑瞽,應唐涖政,除凶舉俊,以齊七政,應歷受禪,顯天之命。
晉夏侯湛虞舜贊曰:有虞愔愔,揖讓鼓琴,垂拱臨民,詠彼南音,世澄道玄,天下混心,思我王度,如玉如金。
晉庾闡虞舜像贊並序曰:夫至道玄妙,非器象所載,靈化潛融,非軌跡所傳,故道資沖朴,則謂之三皇,德被群生,則號稱舜禹,是以先王因其會通,制為準極,功格於天,則配於上帝,法施於民,則載在祀典,然後名教彰於至治,王道煥乎無窮,故茲堂之構也,有自來矣,然樹寢所以棲神,而寢非神之所期,立像所以表德,而像非德之所存,若乃廢其軌景,洞其玄真,雖冥照之鑑獨朗,天下惡乎注其耳目哉,遂乃顯圖靈像,廓其廟壇,俾天光焜於宇宙,南風散乎五弦,豈謂神道之妙,可寄之於有涯哉,蓋亦暢悠悠者之心也,其辭曰:玄像焜燿,萬物含靈,飛龍在天,陽德文明,神道雖寂,務由機生,擁琴高詠,寄和五聲,玄風既暢,妙盡無名,民鑒其朗,孰測窈冥。
周庾信舜乾戚畫贊曰:平風變律,擊石來儀,先齊七政,更服三危,朱乾獨舞,玉戚空麾,南風一曲,恭己無為。
【碑】後魏溫子昇舜廟碑曰:懷山不已,龍門未辟,大道御世,天下為公,感夢長人,明易攵仄陋,釐降二女,結友九男,執耜歷山,耕夫所以謝畔,施罟雷澤,漁父於是讓川,亦既登庸,以之納錄,九官鹹事,百揆時敘,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躬,受文祖之命,致昭華之玉,班五瑞於群後,禋六宗於上玄,舞乾戚而遠夷賓,棄金璧而幽靈應,青雲浮洛,榮光塞河,符瑞必臻,休祥鹹萃,以君人之大德,為帝王之稱首,陟方之駕遂往,蒼梧之窆不歸,爰自先民,實存舊廟,既緝藥房,遂鎮瑤席,龍駕帝服,蓋依俙於慕舜,交鼓亘瑟,實仿佛於聞韶,其辭曰:虹氣降靈,姚墟誕聖,樹陰未徙,帝圖已定,乃賓四門,以齊七政,天眷功高,民歸德盛,治既蕩蕩,化亦巍巍,南風在詠,西環有歸,疑山永逝,湘水長違,靈宮肅肅,神館微微。
【文】宋顏延之為張湘州祭虞帝文曰:惟哲化神,繼天作聖,藏器漁陶,致身愛敬,是以二妃嬪德,九子觀命,在麓不迷,御衡以正,唐歷既終,虞道乃光,咨堯授禹,素俎采堂,百齡厭世,萬里陟方,敬詢故老,欽咨聖君,職奉西湘,虔屬南雲,神之聽之,匪酒伊葷。
◇
《尚書·大禹謨》曰:受命於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從舜初授帝政事奉行之。]
《論語》曰:子曰:禹吾無間然矣,[孔子推禹功德之大,言不能復間廁其間。]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禮含文嘉》曰:禹卑宮室,垂意於溝洫,百穀用成,神龍至,靈龜服,玉女敬養天賜。
《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時,民大樂,其駢三聖相繼,故夏者大也。
《左傳》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尚書·中候》曰:伯禹曰:臣觀河伯,面長人首魚身,出水曰:吾河精也,授臣河圖。
《尚書璇璣鈐》曰:禹開龍門,導積石,玄圭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賜佩,[禹功既成,天出玄圭以賜之,古者以德佩,禹有治水功,故天佩以玄圭。]
呂氏春秋曰:禹南濟乎江,黃龍負舟,[事具祥瑞部。]
《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櫛疾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乘四載,隨山刊木,平治水土,定七百國。
又曰:禹為水,以身解於陽旰[淮南脩務篇作盱,注同。]之河,[解,禱也,陽旰河在秦。]
《吳越春秋》曰:禹案黃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九疑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山求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來候禹,令齋三月,更求之,禹乃三日齋,登宛委山,取得書,得通水之理,遂周行天下,使益疏記之,名山海經也。
鬻子曰:禹投[《太平御覽》八十二作據。]一饋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也,恐其留吾門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禹當朝廷,門可以羅雀。
《帝王世紀》曰:伯禹夏後氏,姒姓也,生於石坳,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鈐,胸有玉斗,足文履巳,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其父既放,降在疋庶,有聖德,夢目[《太平御覽》八十二作自。]洗於河西,四岳師舉之,舜進之堯,堯命以為司空,繼篰治水,乃勞身涉勤,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手足胼胝,故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又納禮賢人,一沐三握髮,一食三起,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之大禹,年百歲,崩於會稽,因葬會稽山陰縣之南,今山上有禹冢並祠,下有群鳥芸田。
又曰:禹葬,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繃之,下不及泉,上不通籛,既葬,收餘壤為壠,若參耕之畝。
《符子》曰:禹讓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勞矣,鑿山川,通河漢,首無發,股無毛,故舜也以勞報子,我生而逸,不能為君之勞矣。
【贊】魏陳王曹植夏禹贊曰:於嗟夫子,拯世濟民,克卑宮室,致孝鬼神,蔬食薄服,紼冕乃新,厥德不回,其誠可親,亹亹其德,溫溫其仁,尼稱無間,何德之純。
又曰:禹治水贊曰:嗟夫夏禹,寔勞水功,西鑿龍門,疏河道江,梁歧既辟,九州以同,天賜玄圭,奄有萬邦。
又禹渡河贊曰:禹濟於河,黃龍負船,舟人並懼,禹嘆仰天,予受大運,勤功恤民,死亡命也,龍乃弭身。
周庾信渡江贊曰:三江初鑿,九穀新成,風飛鷁涌,水起龍驚,樂天知命,無待憂生,危舟遂靜,亂楫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