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作者:吳船錄
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歲五月二十九日戊辰離成都。是日,泊舟小東郭合江亭下。合江者,岷江別派自永康離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諸郡合於此。以下新津,綠野平林,煙水清遠,極似江南。亭之上曰芳華樓,前後植梅甚多。故事:臘月賞梅於此。管界巡檢營在亭傍。每花開及三分,巡檢司具申一兩日開燕,監司預焉。蜀人入吳者,皆自此登舟。其西則萬里橋。諸葛孔明送費禕使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後因以名橋。杜子美詩曰:“門泊東吳萬里船。”此橋正為吳人設。余在郡時,每出東郭,過此橋,輒為之慨然。東下五里,曰板橋灘,自蜀都下峽,灘之始也。
六月己巳朔。發孥累,舟下眉州彭山縣,泊。單騎轉城,過東、北兩門,又轉而西。自侍郎堤西行秦岷山道中,流渠湯湯,聲震四野,新秧勃然郁茂。前兩旬大旱,種幾不入土,臨行,連日得雨。道見田翁,欣然曰:“今歲又熟矣。”
五十里,至郫縣。觀者塞途,皆嚴裝盛飾,帟幕相望。蓋自來無制帥行此路者。自是而西,州縣皆然。郫邑屋極盛,家家有流水脩竹,而楊氏之居為最。縣圃大竹萬個,流水貫之,濃翠欲滴。
未至縣二十里,有犀浦鎮,故犀浦縣。今廢,屬郫,猶為壯鎮。杜子美詩:“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蜀無梅雨,子美梅熟時經行,偶值雨耳。恐後人便指為梅雨,故辯之。唐玄宗幸蜀,嘗以成都為南京雲。
郫筒。截大竹,長二尺以下,留一節為底,刻其外為花紋。上有蓋,以鐵為提梁,或朱或黑,或不漆,大率挈酒竹筒耳。《華陽風俗記》所載,乃刳竹傾釀,閉以藕絲蕉葉,信宿馨香達於外。然後斷取以獻,謂之郫筒酒。觀此,則是就竹林中為之,今無此酒法矣。
庚午。二十里,早頓安德鎮。四十里,至永康軍。一路江水分流入諸渠,皆雷轟雪卷,美田彌望,所謂岷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崇德廟在軍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
辛未。登城西門樓。其下岷江。江自山中出,至此始盛壯。對江即岷山。岷山之最近者,曰青城山。其尤大者,曰大面山。大面山之後,皆西戎山矣。西門名玉壘關。自門少轉,登浮雲亭,李蘩清叔守郡時所作。取杜子美詩“玉壘浮雲變古今”之句,登臨雄勝。
又登懷古亭,俯觀離堆。離堆者,李太守鑿崖中斷,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懷古對崖,有道觀曰伏龍,相傳李太守鎖孽龍於離堆之下。觀有孫太古畫李氏父子像。
出玉壘關,登山,謁崇德廟。新作廟前門樓,甚壯,下臨大江,名曰都江。江源政自西戎中來,由岷山澗壑出而會於此,故名都江。世雲江出岷山者,自中國所見言之也。李太守疏江驅龍,有大功於西蜀。祠祭甚盛,歲刲羊五萬,民買一羊將以祭而偶產羔者,亦不敢留,並驅以享。廟前屠戶數十百家,永康郡計至專仰羊稅,甚矣其殺也。余作詩刻石以諷,冀神聽萬一感動雲。
廟前近離堆,累石子作長汀以遏水,號象鼻,以形似名。西川夏旱,支江水涸,即遣使致禱,增堰壅水,以入支江,三四宿,水即遍,謂之攝水。余在成都,連歲遣郡丞馮輔攝水祠下,皆如期而應,連得稔。既謁謝於廟,徜徉三樓而返。
將至青城,再度繩橋。每橋長百二十丈,分為五架,橋之廣十二繩排連之,上布竹笆,攢立大木數十於江沙中,輦石固其根,每數十木作一架,掛橋於半空,大風過之,掀舉幡然,大略如漁人曬網、染家晾彩帛之狀。又須舍輿疾步,從容則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郡人云:“稍迂數里,有白石渡,可以船濟,然極湍險也。”
五十里,早頓羅漢院沿江行。山腳入青城界。道左右多幽居,流水淙琤,脩竹彌望。晚,漸入山。
三十里,至青城山。門曰寶仙九室洞天。夜宿丈人觀。觀在丈人峰下,五峰峻峙如屏,觀之台殿,上至岩腹。丈人自唐以來,號五嶽丈人儲福定命真君。傳記略云:“姓寗,名封。與黃帝同時,帝從之問龍蹺飛行之道。”本朝增崇祠典,與灊、廬皆有宮名,此獨號丈人觀。先是其徒以為言,余為請之朝。李燾仁父適為禮部侍郎,上議曰:
按:《河圖括地象》: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注曰:“昌即慶也。”青城實岷山第一峰,會慶又符誕節之名。
乃賜名會慶建福宮。余將入山而敕書適至,乃作醮以祝聖謝恩。
真君殿前有大樓,曰玉華。翬飛輪奐,極土木之勝。殿四壁,孫太古畫黃帝而下三十二仙真,筆法超妙,氣格清逸。此壁冠於西州。兩廡古畫尚多,半已剝落,惟張果老、孫思邈二像無恙。
壬申。泊青城山。始生之辰也。今春病少城,幾殆,僅得更生,因來名山禳祭。
夜,道士就殿前作步虛儀。方升壇,有大炬出殿後岩上,色洞赤,周鏇山頂,有頃滅變。同游者疾趨來觀,則無有矣。余默請於丈人,此燈正為仆出者,當復見,使諸人共觀之。語脫口,燈復出,分合眩轉,若經藏然,食頃乃沒。觀人云:“從來此峰無燈,四年前曾一見。”
今日山後老人村耆耋婦子輩,聞余至此,皆扶攜來觀。村去此不遠,但過數繩橋。俗稱其村曰獠澤,余以為不雅馴,更名老宅。近來鹽酪路通,壽亦減。
癸酉。自丈人觀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宮。在最高峰之頂,以板閣插石,作堂殿。下視丈人峰,直堵牆耳。岷山數百峰,悉在欄檻下,如翠浪起伏,勢皆東傾。一軒正對大面山,一上六十里,有夷坦曰芙蓉平,道人於彼種芎。非留旬日不可登,且涉入夷界,雖羽衣輩亦罕到。雪山三峰爛銀琢玉,闖出大面後。雪山在西域,去此不知幾千里,而瞭然見之,則其峻極可知。上清之游,真天下偉觀哉!
夜,有燈出。四山以千百數,謂之聖燈。聖燈所至多有,說者不能堅決。或雲古人所藏丹藥之光,或謂草木之靈者有光,或又以謂龍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則以為仙聖之所設化也。
甲戌。下山五里,復至丈人觀。二十里,早頓長生觀,范長生得道處也。有孫太古畫龍虎二君,在殿外兩壁上。筆勢揮掃,雲煙飛動,蓋孫筆之尤奇者。
殿壁又有孫畫《味江龍》一堵。相傳孫欲畫龍而不知其真。有丈夫過,云:“君欲識真龍乎?”忽變而夭矯。孫諦視,畫得之。視稍久,一目遂眚,即此畫也。舊壁,宣和間取入京師。臨行,道士募名筆摹於新壁,今所存者摹本也。
晚,宿范氏莊園。
乙亥。十五里,發青城縣。同年雅州守何正仲子方來見,招游其群從園林。江水分流入縣,灘聲聒耳,以故人家悉有流渠脩竹,易成幽趣。
四十五里,晚宿蜀州城外聖佛院。
丙子。二十里,早頓周家莊。周氏三大第,皆高爽嚴潔。大抵沃野所在,二百年不見兵火。居民屋室如法,有承平氣象。
十里,至蜀州。郡圃內西湖極廣袤。荷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纜古木脩竹間,景物甚野,為西州勝處。湖中多小菱,可食。蜀無菱,至此始見之。郡守吳廣仲撒舊四相堂新之,名曰熙春。余謂不若仍其舊。四相謂唐李絳、鍾紹京等,皆嘗為蜀州刺史者也。然但名四相,嫌限定數,乃為更名相業雲。
丁丑。三十里,早頓江原縣。前館職張縯季長招至其曾祖所作善頌堂上。季長之祖與司馬溫公、范太史同朝相善也,論新法不合,歸。二公作《善頌堂詩》以送之,使歸壽其親。詩卷皆存壁,有趙清獻公宰邑時題字。
季長之族祖浩,藏仁宗御飛白書。山谷所跋者,其末句譽天地之高厚,贊日月之光華;“臣知其不能也”,今集中作“臣自知其不能也”。“自”字蓋後來所增,語意方全。山谷自稱“洪州分寧縣雙井裡前史官臣黃庭堅”,蓋謫戎州時所跋。
四十里,宿新津縣。成都及此郡送客畢會。邑中借居,僦舍皆滿,縣人以為盛。成都萬里橋下之江與岷江正派合於此。
戊寅。為送客住一日。飲罷,發遣,令各歸,留者尚十五六。新津縣廨上雨傍風,無一席寬潔處。送客貪於相從,歡然竟日,忘其居之陋也。
己卯。大雨,不可登脩覺。脩覺者,新津縣對江一小山。上有絕勝亭,一望平野,可盡西川。杜子美所謂“西川供客眼,惟有此江郊”。是日,霧雨昏昏,非遠望所宜,故不復登。
辰初,以小舟下彭山,己、未已到,與孥累船會。即解維,午後,至眉州城外江,即玻璃江也。冬時水色如此。方夏,潦怒濤漲,皆黃流耳。江上小山名蟆頤,川原平遠似江、浙間。
城中荷花特盛,處處有池塘。他郡種荷者皆買種於眉。遍城悉是石街,最為雅潔,前守王陽英昭祖所作也。景疏樓在子城上,甚草草。聞舊樓在其角,尤不如今。其前多草木蔽虧,無所見。
庚辰。劉焞文潛招集於郡圃起文堂,堂名蓋為東坡設對起文。又一堂,前守李石知幾所作,名元佑學堂。眉人云:“李初揭堂名,輕薄子於郡前旗亭上,亦書其榜曰‘淳熙酒肆’。”其俗大抵好論議。文潛,郡人也。
眉郡治有古灶,在廳事後,太守不敢居,扃鑰奉祠之。又聞軍資庫有一水瓮,滿貯石子,每月朔亦祠之,仍增水、石各一器,不知其幾年,而至今不滿。官府怪誣之事,未有如眉之灶瓮者。
辛巳。招送客燕於眉山館,與敘別。荔子已過,郡中猶餘一株,皆如渥丹,盡擷以見餉。偶有兩柈留館中,經宿取視,綠葉紅實粲然。乃知尋常用籃絡盛貯,徒欲透風,不知為雨露沾灑,風日炙薄,經宿色香都變。試取數百顆,貯以大合,密封之,走介入成都,以遺高、朱二使者,亦兩夕到。二君回書云:“風露之氣如新。”記之以告好事者。
壬午。發眉州。六十里,午,至中岩,號西川林泉最佳處。相傳為第五羅漢諾矩那道場,又為慈姥龍所居。
登岸即入山徑,半里有喚魚潭。水出岩下,莫知淺深,是為龍之窟宅。人拍手潭上,則群魚自岩下出,然莫敢玩。兩年前,有監司從卒浴其中,若有物曳入崖下。翌日,屍浮出江上。
又半里,有深源泉。凡五里,至慈姥岩。岩前即寺也。凡山中岩潭亭院之榜,皆山谷書。山谷貶戎州,今敘州也。有親故在青神,遂至眉,游中岩。自此不復西,蓋元不識成都,疑有所畏避雲。
入寺,側出石磴,半里余,有三石峰,平正如高樓巍闕,巀嶪奇偉,不可名狀。前二峰,後一峰,如品字。前二峰之間,容一徑,可以並行。至中峰之下,有石室,諾矩那庵也。舊說有天台僧,遇病僧與一木鎖匙,曰:“異日至眉之中岩,以此匙扣石筍,我當出見。”已而果然。天台僧恍然,識為病僧。挈以赴海中齋會。既回,如夢覺。自此中岩之名遂顯。三峰,土人謂之石筍。余觀之,乃三石樓,筍蓋不足道。
傍又有寶瓶峰數百尺,上侈下縮,真一古壺,亦甚奇怪。
送客復集山中,遂留宿。初夜,月出東嶺,松桂如蒙霜雪,與諸人憑欄極談。至夜分,散。
癸未。早食後,與送客出寺,至慈姥岩前徘徊,皆不忍分袂。復班荊,小飲岩下。須臾風雨大至,岩溜垂下如布,雨映松竹,如玉塵散飛。諸賓各即席作詩,不覺日暮,遂皆不成行。下山,復入宿寺中。
甲申。早出山,至江步,與送客先歸者別。放船過青衣,入湖瀼峽,由平羌舊縣至嘉州,日未晡。自眉至嘉,百二十里,中岩其半途也。
謁憲使程詠之於雪堂。雪堂者,詠之葺重堂之後一堂。深邃清涼,專以度暑。盡取所藏雪圖掛四壁,而榜曰雪堂,將以館余。余不暇遷,然未行以前,蓋日造焉。
先是余造舟於敘,既成,溯流泊於嘉。甫畢而被召,自合江乘小舟至此。登新艦,乃治裝,及載諸軍封樁,稍治一行私商匿稅之弊,例留數日。
行館之側,曰問月堂。雖久不葺,然月正出前檐,名不虛得。
城累大石為之,以備漲湍,雖庳而堅。儀門之榜曰犍為郡,然非漢郡舊地也。尤多荔枝,皆大本,輪囷數圍,以九頂寺殿前槱核者為最,每歲,憲司專之。
乙酉。泊嘉州。渡江,游凌雲。在城對岸,山不甚高,綿延有九山頭,故又名九頂。舊名青衣山;青衣,蠶叢氏之神也。舊屬平羌縣,縣廢,並屬龍游。
躋石磴,登凌雲寺。寺有天寧閣,即大像所在。嘉為眾水之會,導江、沫水與岷江,皆合于山下,南流以下犍為。沫水合大渡河由雅州而來,直搗山壁,灘瀧險惡,號舟楫至危之地。唐開元中,浮屠海通始鑿山為彌勒佛像以鎮之。高三百六十尺,頂圍十丈,目廣二丈,為樓十三層。自頭面以及其足,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佛足去江數步,驚濤怒號,洶湧過前,不可安立正視,今謂之佛頭灘。佛閣正面三峨,餘三面皆佳山,眾江錯流諸山間,登臨之勝,自西州來,始見此耳。東坡詩:“但願身為漢嘉守,載酒常作凌雲遊。”後人取其語,作載酒亭于山上。
丙戌。泊嘉州。游萬景樓,在州城,傍高丘之上。漢嘉登臨山水之勝,既豪西州,而萬景所見,又甲於一郡。其前大江之所經,犍為、戎、瀘,遠山縹緲明滅,煙雲無際。右列三峨,左橫九頂,殘山剩水,間見錯出。萬景之名,真不濫吹。余詩蓋題為西南第一樓也。
九頂之傍,有烏尤一峰,小江水繞之,如巧畫之圖。樓前百餘步,有古安樂園。山谷常游之,名軒曰涪翁,壁間題字猶存。雲“見水繞烏尤”,惟此亭耳。是時未有萬景,故山谷以安樂園為勝,今不足道矣。
下山,入小巷,至廣福院。中有水洞,靜聽洞中,時有金玉聲,琅然清越,不知水滴何許作此聲也。舊名東丁水,寺亦因名東丁院,山谷更名方響洞,題詩云:“古人名此東丁水,自古丁東直到今。我為更名方響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泊嘉州。遣近送人馬,歸者十九。留家嘉州岸下,單騎入峨眉。有三山,為一列,曰大峨、中峨、小峨。中峨、小峨昔傳有游者,今不復有路。惟大峨一山,其高摩霄,為佛書所記普賢大士示現之所。自郡城出西門,濟燕渡水,洶湧甚險。此即雅州江,其源自巂州邛部合大渡河,穿夷界千山以來。過渡,宿蘇稽鎮。
壬辰。早發蘇稽,午過符文鎮。兩鎮市井繁遝,類壯縣。符文出布,村婦聚觀於道,皆行而績麻,無索手者。民皆束艾蒿於門,燃之發煙,意者熏袚穢氣,以為候迎之禮。
午後,至峨眉縣宿。
癸巳。發峨眉縣。出西門,登山,過慈福、普安二院、白水莊、蜀村店。十二里,龍神堂。
自是澗谷舂淙,林樾雄深。小憩華嚴院,過青竹橋、峨眉新觀、路口、梅樹埡、兩龍堂,至中峰院。院有普賢閣,迴環十七峰繞之。背倚白崖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曰呼應峰。下有茂真尊者庵,人跡罕至。孫思邈隱於峨眉,茂真在時,常與孫相呼,相應於此雲。
出院,過樟木、牛心二嶺及牛心院路口,至雙溪橋。亂山如屏簇,有兩山相對,各有一溪出焉。並流至橋下,石塹深數十丈,窈然沉碧,飛湍噴雪,奔出橋外,則入岑蔚中,可數十步,兩溪合為一,以投大壑。淵渟凝湛,散為溪灘。灘中悉是五色及白質青章石子。水色麴塵,與石色相得,如鋪翠錦,非摹寫可具。朝日照之,則有光彩發溪上,倒射岩壑,相傳以為大士小現也。
牛心寺三藏師繼業,自西域歸過此,將開山,兩石斗溪上,攬得其一,上有一目,端正透底,以為寶瑞,至今藏寺中,此水遂名寶現溪。自是登危磴,過菩薩閣,當道有榜,曰天下大峨山,遂至白水普賢寺。自縣至此,步步皆峻陂,四十餘里,然始是登峰頂之山腳耳。
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山。
謁普賢大士銅像。國初,敕成都所鑄。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賜御製書百餘卷,七寶冠、金珠瓔珞、袈裟、金銀瓶缽、奩爐、匙箸、果壘、銅鐘、鼓、鑼、磬、蠟茶、塔、芝草之屬。又有崇寧中宮所賜錢幡及織成紅幡等物甚多,內仁宗所賜紅羅紫繡袈裟,上有御書《發願文》,曰:
佛法長興,法輪常轉。國泰民安,風雨順時。干戈永息,人民安樂,子孫昌盛。一切眾生,同登彼岸。嘉佑七年十月十七日,福寧殿御札記。
次至經藏。亦朝廷遣尚方工作寶藏也。正面為樓闕,兩傍小樓夾之。釘鉸皆以石,極備奇靡。相傳純用京師端門之制。經書則造於成都,用碧硾紙銷銀書之。卷首悉有銷金圖畫,各圖一卷之事。經簾織輪相鈴杵器物及“天下太平”、“皇帝”、“萬歲”等字於繁花縟葉之中,今不復見此等織文矣。
次至三千鐵佛殿,云:“普賢居此山,有三千徒眾共住,故作此佛。”冶鑄甚樸拙。
是日設供,且禱於大士,丐三日好晴以登山。
乙未。大霽,遂登上峰。自此至峰頂光相寺七寶岩,其高六十里。大略去縣中平地不下百里,又無復蹊磴。斫木作長梯,釘岩壁,緣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險峻,無此比者。余以健卒挾山轎強登。以山丁三十夫,曳大繩行前挽之,同行則用山中梯轎。
出白水寺側門,便登點心山。言峻甚,足膝點於心胸雲。
過茅亭觜、石子雷、大小深坑、駱駝嶺、簇店。凡言店者,當道板屋一間。將有登山客,則寺僧先遣人煮湯於店,以俟蒸炊。
又過峰門、羅漢店、大小扶、錯喜歡、木皮里、胡孫梯、雷洞平。凡言平者,差可以托足之處也。雷洞者,路在深崖,萬仞磴道,缺處則下瞰沉黑若洞然。相傳下有淵水,神龍所居,凡七十二洞。歲旱,則禱於第三洞。初投香幣,不應,則投死彘及婦人弊履之類,以掁觸之,往往雷風暴發。峰頂光明岩上所謂兜羅綿雲,亦多出於此洞。
過新店、八十四盤、娑羅平。娑羅者,其木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春夏間開,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見之,至此,滿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昔固傳聞,今親驗之。余來以季夏,數日前,雪大降,木葉猶有雪漬斕斑之跡。草木之異,有如八仙而探紫,有如牽牛而大數倍,有如蓼而淺青。聞春時異花尤多,但是時山寒,人鮮能識之。草葉之異者,亦不可勝數。山高多風,木不能長,枝悉下垂。古苔如亂髮,鬖鬖掛木上,垂至地,長數丈。又有塔松,狀似杉而葉圓細,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圖,至山頂尤多。又繼無鳥雀,蓋山高,飛不能上。
自娑羅平,過思佛亭、軟草平、洗腳溪,遂極峰頂光相寺。亦板屋數十間,無人居。中間有普賢小殿。以卯初登山,至此已申後。初衣暑綌,漸高漸寒,到八十四盤,則驟寒。比及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毳衲駝茸之裘,盡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躡氈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山頂有泉,煮米不成飯,但碎如砂粒。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攜水一缶來,財自足也。
移頃,冒寒登天仙橋,至光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蓋之。王瞻叔參政,嘗易以瓦,為雪霜所薄,一年輒碎,後復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人云佛現悉以午,今已申後,不若歸舍,明日復來。
逡巡,忽雲出岩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雲行,勃如隊仗。既當岩,則少駐。雲頭現大圓光,雜色之暈數重。倚立相對中,有水墨影,若仙聖跨象者。一碗茶頃,光沒,而其傍復現一光如前,有頃亦沒。雲中復有金光兩道,橫射岩腹,人亦謂之小現。日暮,雲物皆散,四山寂然。乙夜,燈出,岩下遍滿,彌望以千百計。夜寒甚,不可久立。
丙申。復登岩眺望,岩後岷山萬重,少北則瓦屋山在雅州,少南則大瓦屋,近南詔,形狀宛然,瓦屋一間也。小瓦屋亦有光相,謂之辟支佛現。此諸山之後,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削,凡數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爛銀,晃耀曙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嘗消也。山綿延入天竺諸蕃,相去不知幾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間,瑰奇勝絕之觀,真冠平生矣。復詣岩殿致禱,俄氛霧四起,混然一白,僧雲銀色世界也。
有頃,大雨傾注,氛霧辟易。僧云:“洗岩雨也,佛將大現。”兜羅綿雲復布岩下,紛郁而上,將至岩數丈輒止。雲平如玉地,時雨點有餘飛。俯視岩腹,有大圓光,偃臥平雲之上。外暈三重,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光之正中,虛明凝湛,觀者各自見其形現於虛明之處,毫釐無隱,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形而不見傍人,僧雲攝身光也。此光既沒,前山風起雲馳,風雲之間,復出大圓相光,橫亘數山,盡諸異色,合集成辨。峰巒草木,皆鮮妍絢蒨,不可正視。雲霧既散,而此光獨明,人謂之清現。凡佛光欲現,必先布雲,所謂兜羅綿世界。光相依雲而出,其不依雲,則謂之清現,極難得。
食頃,光漸移,過山而西。左顧雷洞山上,復出一光,如前而差小,須臾亦飛行過山外,至平野間,轉徙得得,與岩正相值,色狀俱變,遂為金橋。大略如吳江垂虹,而兩圯各有紫雲捧之。凡自午至未,雲物淨盡,謂之收岩,獨金橋現至酉後始沒。
同登峰頂者:幕客簡世傑伯雋、楊光商卿、周杰德俊萬、進士虞植子建及家弟成績。今日,復有同年楊愻伯勉、幕客李嘉謀良仲自夾江來,甫至而光現。
丁酉。下山。始登山時,雖躋攀艱難,有繩曳其前,猶險而不危。下山時,雖復以繩縋輿後梯斗下,輿夫難著腳,既險且危。下山漸覺暑氣,以次減去綿衲。午至白水寺,則絺綌如故。聞昨暮寺中大雷雨,峰頂夕陽快晴,元不知也。
幕客范謨季申、郭明復中行、楊輔嗣勛皆自漢嘉來會,而不及余於峰頂。食後,同游黑水,過虎溪橋,奔流激湍,大略似雙溪而小不及。始開山,僧自白水尋勝至此,溪漲,不可渡,有虎蹲伏其傍,因遂跨之,亂流以濟,故以名溪。白、黑二水,皆以石色得名。黑水前對月峰,棟宇稍潔。宿寺中東閣。
秋七月戊戌,朔。離黑水,復過白水寺,前渡雙溪橋,入牛心寺。雨後斷路,白雲峽水方漲,碧流白石,照人肺肝,如層冰積雪。籃輿下行峽淺處以入寺。飛濤濺沬,襟裙皆濡。境過清,毛髮盡竦。
寺對青蓮峰,有白雲、青蓮二閣最佳。牛心本孫思邈隱居,相傳時出諸山,寺中人數見之。小說亦載招僧誦經,施與金錢,正此山故事。
有孫仙煉丹灶,在峰頂,及陶珠泉在白雲峽最深處。去寺數里,水深不可涉。獨訪丹灶。灶傍多奇石,祠堂後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石。
寺有唐畫羅漢一板,筆跡超妙,眉目津津,欲與人語。成都古畫浮圖像最多,以余所見,皆出此下。蜀畫胡僧,惟盧楞伽之筆為第一,今見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餘十五板亡之矣。
此寺即繼業三藏所作。業姓王氏,耀洲人。隸東京天壽院。乾德二年,詔沙門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貝多葉書,業預遣中。至開寶九年,始歸寺。所藏《涅盤經》一函,四十二卷。業於每卷後,分記西域行程,雖不甚詳,然地里大略可考,世所罕見,錄於此,以備國史之闕。
業自階州出塞西行,由靈武、西涼、甘、肅、瓜、沙等州,入伊吳、高昌、焉耆、于闐、疏勒、大食諸國,度雪嶺至布路州國。
又度大蔥嶺,雪山至伽濕彌羅國,西登大山,有薩埵太子投崖飼虎處,遂至健陀羅國,謂之中印土。
又西至庶流波國及左爛陀羅國。國有二寺。
又西過四大國,至大曲女城,南臨陷牟河,北背洹河,塔廟甚多而無僧尼。
又西二程,有寶階故基。
又西至波羅奈國,兩城相距五里,南臨洹河。
又西北十許里,至鹿野苑,塔廟佛跡最伙(業自雲別有傳記,今不傳矣)。南行十里,渡洹河。河南有大浮圖。自鹿野苑西至摩羯提國,館於漢寺。寺多租入,八村隸焉。僧徒往來如歸,南與杖林山相直,巍峰巋然。山北有優波掬多石室及塔廟故基。南百里有孤山,名雞足三峰。雲是迦葉入定處。
又西北百里,有菩提寶座城。四門相望,金剛座在其中,東向。
又東至尼連禪河。東岸有石柱,記佛舊事。自菩提座東南五里,至佛苦行處。
又西三里,至三迦葉村及牧牛女池。金剛座之北門外,有師子國伽藍。
又北五里,至伽耶城。
又北十里,至伽耶山,雲是佛說《寶雲經》處。
又自金剛座東北十五里,至正覺山。
又東北三十里,至骨磨城。業館於蝦羅寺,謂之南印土。諸國僧多居之。
又東北四十里,至王舍城。東南五里,有降醉象塔。
又東北,登大山,細路盤紆,有舍利子塔。
又臨澗有下馬迎風塔。度絕壑,登山頂,有大塔廟,雲是七佛說法處。山北平地。
又有舍利本生塔。其北山半曰鷲峰,雲是佛說《法華經》處。山下即王舍城,城北山址,有溫泉二十餘井。
又北有大寺及迦蘭陁竹園故跡。
又東有阿難半身舍利塔。溫湯之西,有平地,直南登山,復有畢缽羅窟。業止其中,誦經百日而去。窟西,復有阿難證果塔。此去新王舍城八里,日往乞食會。新王舍城有蘭若,隸漢寺。
又有樹提迦故宅城。其西,有輪王塔。
又北十五里,有那爛陁寺。寺之南北,各有數十寺,門皆西向。其北,有四佛座。
又東北十五里,至烏嶺頭寺。東南五里,有聖觀自在像。
又東北十里,至伽濕彌羅漢寺,寺南距漢寺八里許。自漢寺東行十二里,至卻提希山。
又東七十里,有鴿寺。西北五十里,有支那西寺,古漢寺也。西北百里,至花氏城,育王故都也。自此渡河,北至毗耶離城,有維摩方丈故跡。
又至拘屍那城及多羅聚落。逾大山數重,至泥波羅國。
又至磨逾里,過雪嶺,至三耶寺。由故道自此入階洲。
太祖已宴駕,太宗即位。業詣闕進所得梵夾舍利等,詔擇名山修習。登峨眉,北望牛心,眾峰環翊,遂作庵居,已而為寺。業年八十四而終。
出牛心,復過中峰之前,入新峨眉觀。自觀前山開新路,極峻斗下。冒雨以游龍門,竭蹶數里,歘至一處,澗溪自兩山石門中湧出,是為龍門峽也。以一葉舟桌入石門,兩岸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潤。入峽十餘丈,有兩瀑布各出一岩頂,相對飛下嵌根,有盤石承之,激為飛雨,濺洙滿峽,舟過其前,衣皆沾灑透濕,又數丈,半岩有圓龕,去水可二丈,以木梯升之,即龍洞也。峽中紺碧無底,石寒水清,非復人世。舟行數十步,石壁益峻,水益湍,亟回桌。舟人云:“前去更奇。”以雨大作,加飛瀑沾濡,暑肌起粟,骨驚神,凜乎其不可以久留也。
昔嘗聞峨眉雙溪,不減廬山三峽。前日過之,真奇絕。及至龍門,則雙溪又在下風。蓋天下峽泉之勝,當以龍門為第一。要之游者自知,未之游者,必以余言為過。然其路險絕,亂石當道,將至峽,必舍輿,躡草履,經營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峽口。蓋大峨峰頂天下絕觀,蜀人固自罕游,而龍門又勝絕於山間,游峨眉者,亦罕能到。非好奇喜事、忘勞苦而不憚疾病者,不能至焉。
復尋大路出山。初夜,始至縣中。
己亥。發峨眉。晚,至嘉州。
庚子、辛丑。皆泊嘉州。
壬寅。將解纜。嘉守王亢子蒼留看月榭。前權守陸游務觀所作,正對大峨,取李大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之句。郡治乃在山坡上。正堂之偏,有孫真人祠。祠前有丹井;又有石洞,亦有水聲如東丁,號鳴玉洞。
食後,發嘉州。監司太守前路相別。憲司吏獨桌葉舟,過佛頭灘,覆於望中。子侄船上重下輕,屢欹側不免,議易舟。僅行二十里,至王波渡宿。
蜀中稱尊老者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又有所謂天波、日波、月波、雷波者,皆尊之之稱。此王波蓋王老或王翁也。宋景文嘗辯之,謂當作“皤”字。魯直貶涪州別駕,自號涪皤,或從其俗雲。
癸卯。發王波渡,四十里至羅護鎮。岸有石如馬,村人常以繩糜之,雲不然為怪。百里至犍為縣。縣有江樓,甚高爽,下臨長川。過縣二十里,至下壩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