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靈部·鱗介(2)
作者:張岱
四蛇衛之
開刑鮒鰅山。《山海經》云: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陰,四蛇衛之。
白帝子
漢高祖微時,見白蛇當道,揮劍斬之。後有老嫗泣曰:吾子,白帝子也,化蛇當道,為赤帝子所殺。
喚魚潭
青神中岩有喚魚潭,客至,撫掌,魚輒群出。
斬蛟
隋趙昱為嘉川守。犍為潭中有老蛟作虐,昱持刀入水,頃之潭水盡赤,蛟已斬。一日,棄官去。後嘉陵水漲,見昱雲霧中騎白馬而下,宋太宗賜封“神勇”。
孩兒魚
磁州出魚,四足長尾,聲如嬰兒啼,因名“孩兒魚”,其骨燃之不滅。
黃雀魚
出惠州。八月化為雀,十月後入海化為魚。
五色魚
隴州魚龍川有魚,五色,人不敢取。杜甫詩“水落魚龍夜”,即此。
視龍猶蝘蜓
禹南巡狩,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禹濟江,黃龍負舟,舟中人懼。禹仰天嘆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余何憂於龍焉。”視龍猶蝘蜓,顏色不變。須臾,龍俯首低尾而逝。
雙鯉
蕭山縣之城山,山顛有泉,嘉魚產焉。闔閭侵越,勾踐退保此山,意其乏水,饋以米鹽。勾踐取雙鯉報之,吳兵夜遁。
石蟹
生於崖(海南島)之榆林,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最寒,但蟹入則不能運動,片時即成石矣,人獲之,則曰石蟹。置之几案,能明目。
鰣魚
一名箭魚。腹下細骨如箭鏃,此東坡有“鰣魚多骨之恨”也。其味美在皮鱗之交,故食不去鱗。肋魚似鰣而小,身薄骨細,冬月出者名“雪肋”,味最佳。至夏,則味減矣。
龜歷
陶唐之世,越囊國獻千歲神龜,方三尺余,背上有文,皆蝌蚪書,記開闢以來事,帝命錄之,謂之龜歷。
元緒
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載入吳,夜泊越里,纜舟於大桑樹。宵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因呼龜為“元緒”。
河豚
狀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文,眼能開閉,觸物便怒,腹脹如鞠,浮於水上,人往取之。河豚毒在眼、子、血三種。中毒者,血麻、子脹、眼睛酸,蘆筍、甘蔗、白糖可以解之。
集鱣
楊震聚徒講學,有雀銜三鱣,集講堂前。皆曰:“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果如其言。
子魚
宋顯仁太后謂秦檜妻曰:“子魚大者絕少。”檜妻曰:“妾家有大者。”檜聞,責其失言,乃以青魚百尾進。太后笑曰:“我道這婆子村,果然!”
鱲魚
長二丈,皮可鑢物。其子旦從口出,暮從臍入,腹里兩洞,腸貯水以養子。腸容二子,兩則四焉。
岩蛇
龜身、蛇尾、鷹嘴、鼉甲,下有四足,足具五爪,大如癩頭鼉,硬似穿山甲,其殼極堅,其爪極利,茅竹青柴到口即碎,著人之肌膚,咬必透骨。台溫山下,此物極多。
懶婦魚
江南有懶婦魚,即今之江豚是也。魚多脂,熬其油可點燈。然以之照紡績則暗,照宴樂則明,謂之“饞燈”。
脆蛇
無膽,畏人。出崑崙山下。聞人聲,身自寸斷,少頃自續,復為長身。凡患色癆者,以驚恐傷膽,服此可以續命,兼治惡疽、大麻瘋及痢。腰以上用首,以下用尾。
瓦欏蚶
寧海沿海有蚶田,用大蚶搗汁,竹筅帚灑之,一點水即成一蚶,其狀如荸薺,用缸砂壅之,即肥大。
蝤蛑
陶榖出使吳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詢其名類,忠懿王命自蝤蛑以至彭越,羅列十餘種以進。榖視之,笑謂忠懿王曰:“此謂一蟹不如一蟹也。”
牡蠣
一名蚝山。《本草》:牡蠣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初生海岸,身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者。一房內有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飢腹。
綠毛龜
蘄州出。龜背有綠毛,長尺余,浮水中,則毛自泛起。壓置壁間,數年不死,能辟飛蛇。
蛤
隋帝嗜蛤,所食以千萬計。忽有一蛤置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脫,中有一佛二菩薩像,帝自是不復食蛤。
蚌
沉宮聞戲於棲水,獲一蚌。煮食時,中有一珠,長半寸,儼然大士像,惜煮熟失光,為徽人售去。
舅得詹事
燕文貞公女嫁盧氏,嘗為舅求官。公下朝,問焉。公但指支床龜視之。女拜而歸,告其夫曰:“舅得詹事矣。”
三足鱉
黃庭宣知太倉,民有食三足鱉而化地上,止存發一縷、衣服等物,如蛻形者,人以其婦殺夫報官。庭宣令捕三足鱉,召婦依前烹治,出重囚食之,亦盡化去。
魚羹荊花
許襄毅官山左,有民布田,其婦饗之,食畢而死。囊毅詢其所饗物,及所經道路。婦曰:“魚湯米飯,度自荊林。”公乃買魚作飯,投荊花於中,試之狗彘,無不死者。
毒鱔
鉛山賣薪者性嗜鱔。一日,市歸,烹食,腹痛而死。張昺治其獄。召漁者捕鱔,得數百斤,中有昂頭出水二三寸者七條,烹與死囚食,亦腹痛而死。
兩頭蛇
孫叔敖幼時遇兩頭蛇於路,殺而埋之。相傳見此者必死,歸泣告於母。母曰:“蛇今安在?”對曰:“恐害他人,已殺而埋之矣。”母曰:“汝有利人心,天必佑之!”果無恙。
箏弦化龍
唐刺史韋宥,於永嘉江滸沙上獲箏弦,投之江中,忽見白龍騰空而去。
牒蚌珠之仇
夏原吉治浙西水患,宿湖州慈感寺,夜有嫗攜一女來訴曰:“久窟於潮音橋下,歲被鄰豪欲奪吾女,乞大人一字為鎮。”公書一詩與之。公至吳淞江,有金甲神來告曰:“聘一鄰女已久,無賴賺大人手筆,抵塞不肯嫁,請改判。”公張目視之,神逡巡畏避。公憶曰:“是慈感蚌珠之仇也。”牒于海神。次日,大風雨,震死一蛟於錢溪之北。”
與蛇同產
竇武產時,並產一蛇,投之林中。後母卒,有大蛇徑至喪所,以頭擊柩,若哀泣者,少間而去。時謂竇氏之祥。
得魚忘筌
《莊子》:“筌者所以得魚,得魚而忘筌。”比受恩而不知報也。
魚游釜中
廣陵張嬰泣告張綱曰:荒裔愚民,相聚偷生,若魚游釜中,知其不可久。今見明府,乃更生之辰也。
巴蛇
《山海經》:“巴蛇蠶象,三歲而出其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