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八

作者:顏師古

受授

或問曰。年壽之字。北人讀作受音。南人則作授音。何者為是。答曰。兩音並通。按詩云。南山有栲。北山有杻。樂只君子。遐不眉壽。此即音受。嵇康詩云。頤神養壽。散發巗岫。此即音授也。

西

今俗呼東西之西音或為先。按王延壽靈光殿賦雲。朱柱黝儵於南北。蘭芝婀娜於東西。祥風翕習以颯灑。激芳香而常芬。神靈扶其棟宇。歷千載而彌堅。晉灼漢書音義反西為灑。是知西有先音也。

或問曰。今之宿衛人及於官曹上直皆呼為番。音翻。於義何取。答曰。按陳思王表雲。宿衛之人。番休遞上。此言以番次而歸休。以番次而遞上。字本為幡。文案從省。故番耳。

句鉤

或問曰。今之官書文按。檢覆得失。謂之為句。音褠。何也。答曰。字當作鉤。今從徑易。故省金耳。簿領之法。恐其事有枉曲。月日稽延。故別置主薄録事。專知覆檢。其訖了者。即以朱筆鉤之。鉤字去聲。故為褠音爾。原其根本。以鉤音也。

斃者。仆也。音與弊同。者。屈伸欲死之貌。音甓錫。字義既別。音亦不同。今關中俗呼斃皆作甓音。遂無為弊讀者。相與不悟。

逢姓者。蓋出於逢蒙之後。讀當如其本字。更無別音。今之為此姓者。自稱乃與龎同音。按德公。士元。所祖自別。殊非伯陵。尹父之裔。不應棄其本姓。混茲音讀。乃猥雲。逄姓之逄。與逢遇字別。妄為釋訓。何取據乎。

縣寰

宇縣。州縣字本作寰。後借縣字為之。所以謂其字者義訓繫著。故許氏說文解縣字從県音廟諱。亦或作炫。西京賦雲。後宮不移。樂不徙縣。恣意所幸。下輦成晏。既與寰同。故有假借。末代以縣代寰。遂更造懸字。下輒加心以為分別。按禮記雲。縣奔父。縣子瑣。二人姓氏音皆為廟諱。又天子宮縣。諸侯軒縣。諸如此類樂縣之字。豈有心乎。斯可明矣。左太沖魏都賦雲。殷殷寰內。此即言宇寰耳。讀者不曉。因為別說。讀之為環。則妄引環繞之義。斯不當矣。

苟者。偷合之稱。所以行無廉隅。不存德義。謂之苟且。而今之流俗便謂無恥之人行類豬狗。每為方幅則呼苟為犬。且更以戲弄爾。

鄙人

或問曰。愚陋之人。謂之鄙人。何也。答曰。本字作否。否者。蔽固不通之稱爾。音與鄙同。詩云。嗚乎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臧者。善也。否者。惡也。故以相對。書雲。否德忝帝位。而司馬子長撰史記。改否為鄙。以其言同。故用鄙字。自爾已來。因曰鄙人。又問曰。鄙非邊鄙之謂邪。美好者謂之都。言習京華之典則。醜陋者謂之鄙。謂守下邑之愚蔽。不其然歟。答曰。非也。都者自是閒美之稱。詩曰。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又雲。洵美且都。楚辭雲。此德好閒習以都。皆非上京之謂也。曹劌雲。肉食者鄙。孔子曰。鄙夫可以事君也與哉。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漢武帝詔賢良曰。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董仲舒對策曰。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楊惲雲。昆戎舊壤。子弟貪鄙。班孟堅雲。周勃為布衣時。鄙朴庸人。曹大家女誡序雲。鄙人愚闇。受性不敏。皆非田野之謂也。至如詩有都人士篇者。此自別指都邑爾。後文士論敘觀游。皆雲都人士女。直述其殷盛。亦無繋於賢愚也。蹈道則為君子。違義則為小人。豈必都邑之人皆能賢智。邊鄙之士悉皆頑劣。詳而言之。則不通矣。

被庳

或問曰。今俗人云高被者。何以謂下為被。有訓義不。答曰。左傳曰。宮室卑庳。音婢。易曰。智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音亦為婢。今呼被者。此蓋庳聲之轉爾。

摹姑

或問曰。小兒羸病謂之摹姑。何也。答曰。此謂巫蠱爾。轉為摹姑。此病未即殞斃而惙惙不除。有似巫祝厭蠱之狀。故祭酹出之。或雲漢武帝末年多所禁忌。巫蠱之罪遂及貴戚。故其遺言徧於三輔。至今以為口實也。

砢么

或問曰。俗謂輕忽其事。不甚精明為砢么上力可反。下莫可反。有何義訓。答曰。莊子云。長梧封人曰。昔余為禾而鹵莽之莽音莫古反。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則其實亦滅裂而報予。郭象注曰。鹵莽。滅裂。輕脫不盡其分也。今人所云鹵莽。或雲滅裂者。義出於此。但流俗訛。故為砢么耳。

骨鹿

問曰。俗謂鶬為骨鹿。此語有何典故。答曰。爾雅雲。鶬。麋鴰。然則鶬一名鴰。今人云骨鹿者。是鴰鹿耳。以鹿配鴰者。蓋象其鳴聲以呼之。亦由子規。蛁蟟。鵝。鴨。鳩。鴿之類也。今山東俗謂之鴰。此亦象其鳴聲。固知字並為鴰。不得呼為骨。傍輒加鳥者。此字乃是鶻鵰。不關鶬事也。

歷底

問曰。諺雲賊無歷底中道回。謂內應導引為歷底。何也。答曰。按周禮有狄鞮氏。掌譯蠻夷之言。禮雲。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道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此蓋謂譯導相因耳。今言外人未相練悉。不能來為賊盜。因籍當家有人導引。依其衝要孤虛。故謂之狄鞮也。俗語音訛。變言歷底耳。

門限

問曰。俗謂門限為門蒨。何也。答曰。按爾雅曰。柣謂之閾。郭景純注曰。門限也。音切。今言門蒨。是柣聲之轉耳。字宜為柣而作切音。

問曰。新故交代。謂之為替。何也。答曰。按爾雅雲。替。廢也。詩稱。勿替引之。傳雲。無替舊職。皆謂不廢墜耳。前人既廢。後人代之。故總謂代為替。近者俗人作鬄發字訛舛。妄改作。人因以為替代之字。相承行之。尋問根源。莫能解說。武德中。余忝中書舍人。專掌綸誥。於時中書令密國公平原封德彝亦性愛蒼雅。留心文字。詔勅宣行。務合訓典。舉余釐正。大改違失。因爾始為替代之字。自茲已後。莫不化焉。字絕矣。又鞾履之屜說計反。自有正文。鞍下屜脊。義亦無異。今既見替代字如此。遂作替脊。失其義旨。此屜非謂交代以替脊背。較然可知矣。

樂石

或問曰。秦始皇嶧山刻石文雲。刻茲樂石。樂石何也。答曰。許慎說文解字曰。磬。樂石也。樂石即磬也。禹貢稱徐州。嶧陽孤桐。泗濱浮磬。言泗水之濱有石可以為磬。蓋秦之所刻即是磬石。近泗濱。故謂之樂石爾。所以獨嶧山之文以稱之。他刻石文則無此語也。而近代文士遂總用碑碣之事。蓋失之矣。

或問曰。俗呼某人處為某享火剛反。其義何也。答曰。此是鄉聲之轉耳。鄉者。居也。州鄉之鄉取此為義。故子產有雲。毀於西鄉。又向對之向。古文典籍卒無向字。尋其旨趣。本因鄉字始有向音。今之向字若於六書。自是北牖耳。詩云塞向墐戶是也。

迥遠之迥。今俗讀之音戶鎣反。按潘岳西征賦雲。覽亡王之驕淫。竄南巢以投命。坐積薪以待然。方指日而比盛。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遼迥。以韻而言。或有此音矣。

上下

荀爽與李膺書雲。舍館上下。福祚日新。此蓋古來人士致書相問之常辭耳。凡言上下者。猶稱尊卑總論也。此類非一。是以王逸少父子與人書。每雲。上下數動靜。上下鹹宜。上者屬於尊親。下者明謂子弟。為論及彼之尊上。所以上字皆為縣闕。而江南士俗近相承。與人言議及書翰往復。皆指父母為上下。深不達其意耳。

孟仲叔季

元者。始也。孟者。長也。伯。仲。叔。季。亦以次序相承。是以古人立名字。多依此為義理。元將。仲將。元方。季方。孟丙。仲壬。孟堅。仲叔。伯符。仲謀之類是也。今流俗君子不思其義。或兄弟四五同稱一仲。昆季十數。但連一叔。失之遠矣。

鉉者。鼎之耳。易稱金鉉。玉鉉是也。扃者。關也。禮雲。入戶奉扃。今之宮中猶呼門戶短關以關鈕者為門扃。又左傳雲。楚人惎之脫扃。莊周雲。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皆謂鈕屈之內小關者爾。而禮器有鼎扃者。字或亦作鼎。謂橫關之物以扛舉之耳。所以貫鉉。非即鉉也。而先儒說者讀扃為鉉。合作一物。失之遠矣。若謂鉉非鼎耳者。易辭不應雲黃耳金鉉。據此而言。非鼎明矣。

許氏說文解字解示字雲。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從三垂。日月星也。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所以禍。福。禨。祥。神。祇之字皆從於示。而周官古文所論神祇皆以為示字。蓋古從省借耳。今之學者不知示字本義。便同福。祥之屬。字皆從示。乃雲祇旁立字。此不究其源也。

怨偶曰仇。義與讎同。嘗試之字。義與曾同。邀迎之字。義與要同。而音讀各異。不相假借。今之流俗。徑讀仇為讎。讀嘗為曾。讀邀為要。殊為爽失。若然者。初字訓始。宏字訓大。淑字訓善。亦可讀初為始。讀宏為大。讀淑為善邪。

愈。勝也。故病差者言愈。詩云。政事愈蹙。楚辭雲。不侵兮愈疏。此愈並言漸就耳。文史用之者。皆取此意。與病癒義同。而江南近俗讀愈皆變為踰。關內學者遞相放習。亦為難解。

舍字訓止。訓息也。人舍屋及星辰次舍其義皆同。論語云。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謂曉夕不止息耳。莊周雲。百舍重趼。謂在道多止息耳。今人皆不言舍。盡改音舍。違義借讀。於理僻謬。

飭者。謹也。敬也。音與勅同。字從食從力。其修飾之字從巾。書雲。飭天之命。月令雲。飭喪紀。考功記曰。飭力以長地財。謹按呂后詔稱。高皇帝匡飭天下。武帝詔稱。飭躬齊精。並是謹敬之義。諸如此類。文籍有用飭者。其意皆同。曲學之士不能詳別。遂使書寫訛謬。飾。飭兩字混而為一。並食傍作芳。縱或知有勅音。止謂借飾為飭耳。全不辨者。總讀為飾。蓋大失之矣。

陵遲

蔡南問。乾鑿度雲王道陵遲。何謂陵遲。董勛答曰。舒疾有節。禮雲。喪事雖遽不陵節。是王道越於遲節。言教不行也。按陵為陵阜之陵。而遲者遲遲微細削小之義。今俗語猶然。又遲即夷也。古者遲。夷通用。書稱遲任有言曰。遲字音夷。亦音遲。淮南說馮夷河伯。乃為遲字。史籍或言陵遲。或言陵夷。其義一也。夷者。平也。言陵阜漸平。喻王道弛替耳。越於遲節。曲而未允。

獻左氏傳

蔡南問。北平侯始獻左氏傳。北平侯從誰得之。董勛答曰。諸奇書左傳。周禮之屬。悉從河間王所得也。按許氏說文解字序雲。北平侯張蒼獻左氏春秋傳書。張蒼本以客從高祖。歷位諸侯相。御史大夫。蒼凡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孝文四年為丞相。百餘歲。孝景五年薨。而河間獻王。景帝之子。校其年月不相及。殆非獻王所得明矣。

或問。易雲失前禽。唯謂鳥耶。及其獸耶。董勛答曰。凡鳥未孕者為禽。鳥獸通耳。按言通是也。未孕非也。禽者取禽制於人。不別孕與未孕。禮雲。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傳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獸。豈論孕不孕乎。又傳稱收禽挾囚。漢高祖雲此其所以為我禽。諸如此類。皆屬於人。亦取禽制之義。豈又辨孕育哉。爾雅雲。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自是總別飛走大名。與禽制之義不相妨也。

關雎

蔡南問。詩關雎。尸鳩於今何鳥。董勛答曰。舊說雲。關雎。白鷢。尸鳩。鵩。未之審。按關關。和聲。雎鳩。王雎。詩序總撮句內二字以為篇名耳。不得即呼雎鳩為關雎也。譬猶交交桑扈。豈可便謂桑扈為交桑乎。於嗟乎騶虞。豈可謂於騶耶。問者混糅。答又不析。俱失之矣。

殊死

或問曰。每見赦書或雲殊死以下。或雲死罪以下。為有異否。何謂殊死。董勛答曰。殊。異也。死有異死者。大逆族誅梟首斬腰。易有焚如之刑也。漢高帝初興之際。死罪已下。是為異死者不赦也。世祖始起。赦殊死以下。是謂異死者皆赦也。按稱殊死。絕死。謂斬刑也。春秋傳曰。斷其木而不殊。班書韓延壽傳雲。門下掾自剄。人救不殊。殊者訓絕。而死有斬。絞。故或雲殊死。或雲死。但云死者。絞縊刑也。雲殊死者。身首分離。死內之重也。非取殊異為名。又漢高帝五年赦天下殊死已下。何言不赦乎。漢令雲。蠻夷有罪當殊之。而應劭釋雲。殊之者死也。義與誅同。此說亦未盡。

抉目

應劭風俗通義雲。吳王夫差大敗齊於艾陵。還。誅子胥。取其身流之江。抉其目東門。曰。使汝視越之入吳也。按史記吳子胥傳。吳世家及越絶等諸書。子胥本諫夫差伐齊。稱越之在吳。心腹之疾。越不為沼。吳其泯矣。齊之於我。疥癬耳。夫差不聽。子胥曰。嗟乎。吳朝必生荊棘。麋鹿游於姑蘇之台。夫差既敗齊師而還。賜子胥劍以死。子胥曰。抉吾目著於東門。以視越之入吳。此是子胥知越必滅吳。怨其言之不用耳。夫差以不信其言。故殺之。寧有夫差肯自雲越當入吳而令子胥自視。此語謬矣。

無恙

又釋無恙雲。上古之時。草居露宿。恙。噬人蟲也。善食人心。人每患苦之。凡相問曰無恙乎。非謂疾也。按爾雅雲。恙。憂心也。楚辭九辨雲。還及君之無恙。此言及君之無憂。豈謂不被蟲噬乎。漢元帝詔貢禹曰。今生有疾。何恙不已。乃上疏乞骸骨。此言病何憂不差而乞骸骨。豈又被蟲食心耶。凡言無恙。謂無憂耳。安得食人之蟲總名恙乎。

圈稱

陳留風俗傳自序雲。圈公之後。圈公為秦博士。避地南山。漢祖聘之。不就。惠太子即位。以圈公為司徒。自圈公至稱。傳世十一。按班書述四皓。但有園公。非圈公也。公當秦之時。避地而入商洛深山。則不為博士明矣。又漢初不置司徒。安得以圈公為之乎。且呼惠帝為惠太子。無意義。孟舉之說實為鄙野。近代草萊末學之人。多喜自撰家譜。處置昭穆。妄稱爵位。至有雲黃帝時為御史大夫。周宣王時為丞相。漢光武時為相州刺史。不知本末。轉相誑耀。皆此類也。又雲。呂伯。成哀之時兄弟三人並為丞相。按班書紀傳及百官表。成哀之時無丞相姓呂者。而雲兄弟三人為之。何所取哉。斯謬甚多。難以具舉。

嬰奧

陶弘景注本草雲。蒲萄作酒。雲用其膠汁。又說。即是江南嬰奧。恐如北土枳之類橘耳。按蒲萄酒即其多聚而釀之。安得膠事。嬰奧。蒲萄。種類殊別。江南自是蒲萄。北土兼有嬰奧。斯則非一物明矣。

稻秫稬

本草有秫米。稻米。稬米三者。並別出而體不同。陶弘景注秫米雲。此即今人以作酒及糖者。方藥不止用。噍嚼以塗漆創及釀酒諸藥醪耳。注稉雲。道家方藥有俱用稻米。秔米。即是兩物。雲稻米穅白如霜。今江東無此。皆通呼稉米為稻米耳。不知其色類復云何。按本草所謂秫米者即今之似黍米而粒小者耳。其米亦堪作酒而不及黍。所謂稻米者。今稬米耳。而陶公以稬為秫。不識稻是稬。故說之不曉。許氏說文解字曰。秫。稷粇者。稻。稌也。沛國謂稻為稌。又急就篇雲。稻黍秫稷。左太沖蜀都賦雲。稉稻漠漠。益知稻即稬。共稉並出矣。然後以稻是有芒之谷。故於後通呼稉稬總謂之稻。孔子曰。食夫稻。周官有稻人之職。漢置稻米使者。此並非指屬稻稬之一色。所以後人混稬。不知稻本是稬耳。

沙苑

本草雲。防風。出沙苑川澤及邯鄲。琅琊。上蔡。陶弘景注云。郡縣無名沙苑者。按今同州沙苑之內猶有防風。此乃古昔已來土宜所出。故本草稱之耳。自晉東徙。區宇分崩。揚越之地與三輔隔絕。所以彼人不識沙苑。陶公生長江南。間有此惑。乃於郡縣名求之。竟不知處。蓋亦尺有所短乎。

苦菜

本草雲。苦菜。味苦。名茶草。一名游東。生益州川谷及山陵旁。陵冬不凋死。陶公弘景注云。疑此即今茗。茗一名茶。又令人不眠。今陵冬不凋。而嫌其止生益州。益州乃有苦蘵耳。桐君藥録雲。苦菜。三月生扶疎。六月華從葉出。八月實落根後生。冬不枯。今茗極似此。按此苦菜即詩人所稱誰謂荼苦。荼音塗。其狀全似苦而細葉。斷有白汁。味極苦。陵冬不凋。桐君所說正得體狀。近來諸人無識之者。今吳蜀之俗謂苦菜者。即爾雅所謂。蘵。黃蒢爾。陶公雖知俗呼苦蘵為苦菜。而不識其苦菜之形。以其一名茶。乃將作茗。巧說滋蔓。秖增煩惑。且本草說其主療疾病。功力甚多。茗草豈有此效乎。

倉米

本草有陳廩米。陶弘景注云。此今久倉陳赤者。下條有稉米。弘景又注云。此即今常所食米。前陳廩米亦是此種。以廩給軍人。故曰廩耳。按陳廩米正是陳倉米。廩即是倉。其義無別。陶公既知已久入倉故謂之陳。而不知呼倉為廩。改易本字。妄以廩給為名。殊為失理。

羹臛

王叔師注楚辭招魂雲。有菜曰羹。無菜曰臛。案禮雲。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又苹藻二物即是鉶羹之芼。安在其無菜乎。羹之與臛。烹者以異齊。調和不同。非繫於菜也。今之膳者。空菜不廢為臛。純肉亦得名羹。皆取於舊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