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三·雜器

作者:曹廷棟

眼鏡為老年必需,《蔗庵漫錄》曰:“其制前明中葉傳自西洋,名'靉靆’”。中微凸,為“老花鏡”。玻璃損目,須用晶者。光分遠近,看書作字,各有其宜。以凸之高下別之。晶亦不一,晴明時取茶晶、墨晶;陰雨及燈下,取水晶、銀晶。若壯年即用以養目,目光至老不減。中凹者為近視鏡。

骨節作酸,有按摩之具曰“太平車”。或玉石,或檀木,琢為珠,大徑寸而匾,如算盤珠式;可五可六,鑽小孔貫以鐵條,折條兩頭合之,連以短柄,使手可執。酸痛處,令人執柄挼捺,珠動如車輪,故曰“太平車”。聞喇嘛治病,有推拏法,此亦其具也。

捶背以手,輕重不能調。制小囊,絮實之,如蓮房,凡二;綴以柄,微彎,似蓮房帶柄者。令人執而捶之,輕軟稱意,名“美人拳”。或自己手執,反肘可捶,亦便。

隱背,俗名“搔背爬”,唐李泌取松樛枝作隱背是也。制以象牙或犀角,雕作小兜扇式,邊薄如爪,柄長尺余。凡手不能到,持此搔之,最為快意。有以川山甲制者,可搔癬疥,能解毒。

《西京雜記》:“廣川王發魏襄王冢,得玉唾壺。”此唾壺之始也。今家常或瓷或錫,可以多備,隨處陳設。至寢時,枕旁尤要,偶爾欲唾,非此不可。有謂“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此養生家之說。《黃氏日抄》曰:“鬼畏唾。”愚謂唾非可畏,蓋人之陽氣,唾必著力發泄之,陽氣所薄,故畏耳,或有此理。養生貴乎不唾,正恐發泄陽氣也。

冬寒頻以爐火烘手,必致十指燥裂。須銀制暖手,大如鵝卵,質極薄,開小孔,注水令滿,螺鏇式為蓋,使不滲漏;投滾水內,有頃取出暖手,不離袖則暖可永日。又有玉琢如卵,手握得暖氣,即溫和不斷。

暑天室有熱氣,非風不驅。辦風輪如紡車式,高倍之,中有轉軸,四面插木板扇五六片。令人舉柄搖動,滿室風生,頓除熱氣,特不可以身當之耳。《三才圖會》,謂軍器中,有用此置地窖內,扇揚石灰者。

冬用暖鍋,雜置食物為最便,世俗恆有之。但中間必分四五格,使諸物各得其味。或錫制碗,以銅架架起,下設小碟,盛燒酒燃火暖之。

深夜偶索湯飲,猝不能辦,預備暖壺制以錫,外作布囊,厚裝絮以囊之,納諸木桶中,暖可竟夜。《博古圖》有“溫酥壺”,如膽瓶式,入滾水內化酥者。古用銅,今或用錫,借為暖湯之備,亦頃刻可俟。按《頤生錄》曰:“凡器銅作蓋者,氣蒸為滴,食之發瘡。”則用銅不如用錫,用錫更不如用瓷。

棕拂子。以棕櫚樹葉,擘作細絲,下連葉柄,即可手執。夏月把玩,以逐蚊蚋,兼有清香,轉覺雅於麈尾。少陵有詩云:“不堪代白羽,有足驅蒼蠅。”山野銷夏之具,亦不可少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