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帽
作者:曹廷棟
《通典》曰:“上古衣毛冒皮。”則帽名之始也。陽氣至頭而極,寧少冷,毋過熱。狐貂以制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陽氣。未免眩暈為患;入春為陽氣宣達之時。尤不可以皮帽暖之。《內經》謂“春夏養陽”,過暖則遏抑太甚。如遏抑而致汗,又嫌發泄矣,皆非養陽之道。帽頂紅緯,時制也,少為宜,多則嫌重。帽帶或可省,老年惟取簡便而已。
腦後為風門穴,脊樑第三節為肺俞穴,易於受風。辦風兜如毯雨帽以遮護之,不必定用毯制,夾層衤由制亦可。綴以帶二,縛於頷下,或小鈕作扣,並得密遮兩耳。家常出入,微覺有風,即攜以隨身,兜於帽外。瞿佑《詩話》云:元廢宋故宮為寺,西僧皆戴紅兜蓋亦用以障風者。
《周禮》:“天官掌皮,共毳毛為毯”。《唐書·黠戛斯傳》:“諸下皆帽白毯”。《遼史》“臣僚戴毯冠”。今山左張秋鎮所出毯帽,羊毛為之,即本於古。有質甚軟者,乍戴亦似與首相習,初寒最宜,漸寒鑲以皮邊,極寒添以皮里,各制而酌用之。御冬之帽,殆無過此。
幅巾能障風,亦能禦寒。裁製之式,上圓稱首,前齊眉巾額,額左右有帶,繫於腦後,其長覆及其肩背,巾上更戴皮帽亦可。又有截幅巾之半,綴於帽邊下,似較簡便。唐《輿服制》有所謂“帷帽”,此仿佛似之。《後漢書》云:“時人以幅巾為雅,用全幅皂而向後,不更著冠。”但幅巾束首而已。按全幅不裁製,今俗婦人用之,古以為雅,今異宜也。
乍涼時需夾層小帽,亦必有邊者。邊須軟,令隨手可摺,則或高或下,方能稱意。又有無邊小帽,按《蜀志》:王衍晚年,俗競為小帽,僅覆其頂,俯首即墮,謂之“危腦帽”。衍以為不祥,禁之。今小帽無邊者,蓋亦類是。
梁有“空頂帽”,隋有“半頭幘”,今兒童帽箍,大抵似之。虛其頂以達陽氣,式最善。每見老年,仿其式以作睡帽,竊意春秋時家常戴之,美觀不足,適意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