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卷五
作者:李昉
○杏
《典術》曰:杏木者,東方歲星之精。
《師曠占》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善。
《書紀年》曰:昭公六年十二月,桃杏花。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
《山海經》曰:靈山之下,其木多杏。
盧諶《祭法》曰:夏祠用杏。
崔實《四民月令》曰:三月杏花盛,可播白沙輕土之田。
《後周書》曰:張玄,芮城人,性廉潔。南鄰有杏二樹,杏熟,多落玄園中。諸小兒競取食之,玄所得者,悉以還主。
《唐史》曰:馬燧之子暢,以第中大杏饋竇文場,文場以進德宗。德宗未常見,頗怪暢,令中使就封杏樹。暢懼,進宅,廢為奉誠園。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杏。
《莊子》曰:孔子游緇帷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玄晏春秋》曰:衛倫過予,言及於味,稱魏故侍中劉子楊食餅知鹽生,精味擲炅也。予曰:"師曠識勞薪,易牙別緇澠,子楊,令之妙也,定之何難!"倫因命仆取糧糗以進,予常之,曰:"麥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兼之?"倫笑而不言,退告人曰:"士安之識過劉氏!吾剿憒家多果實,杏時將發,故揉以杏汁;李時將發,又揉以李汁;柰時將發,又揉以柰汁,故兼三味。"
《汜勝之書》曰:杏始華,趣耕輕土;杏華落,趣耕闌。
又曰:杏花如何,可耕白沙。
盧毓《冀州論》曰:魏郡好杏,地產不為無珍。
《神仙傳》曰:董奉,字君異。居廬山,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種杏五株;輕病得愈者,為栽一株。數年擲晷,杏有十數萬株,郁然成林。杏子熟,奉於林中所在,作簞食一器,宣語:"買杏者不復須來報,但自取之,一器穀,便得一器杏。"有人少穀往而取杏多,即有三四頭虎逐之,奉悉以杏所得穀糧賑救貧窮。(《尋陽記》曰:杏在北嶺上,有樹百株,今猶稱董先生杏株。)
《南嶽夫人傳》曰:仙人有三玄紫杏。
《西京雜記》曰:上林有文杏(材有文彩。)蓬萊杏。(東海都尉於台獻一株,花瓣五色,六出,雲是仙人所食者。)
《廣志》曰:苜眶有白杏,鄴中有赤杏,有柰杏。
《嵩高山記》曰:嵩高山,東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爛然黃茂。自中國喪亂,百姓饑饉,皆資此為命。人人逞哎,而杏不盡。
《洛陽宮殿簿》曰:明光殿前杏一株,顯陽殿前杏六株,含章殿前杏四株。
《晉宮閣名》曰:臚章殿前杏一株。
楊咳戤《洛陽伽藍記》曰:西方于闐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將一比丘毗盧旃,在城南杏樹下白王:"伏罪今輒將異國沙門來。在城南杏樹下。"王聞忿怒,即往看。毗盧旃語王言:"如來遣我來,令王造復盆浮圖一軀,使王祚永隆。"王言:"使我見佛,我當從命。"毗盧旃鳴鐘告佛,佛即遣羅睺羅變為佛形,從空而見真容。王畏齎投地,即於杏樹下置立寺舍焉。
任昉《述異記》曰:杏園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種杏處。漢時,常有人舟行遇風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免死。雲洲中有冬杏。
王充《果賦》云:冬實之杏,春熟之甘。
郭太機《果賦》云:杏或冬而實。
又曰:范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
又曰:賴鄉老子祠有縹杏。
司馬相如《長門賦》曰:飾文杏以為梁。
王逸《荔枝賦》曰:魏土送西山之杏。
王廙《洛都賦》曰:豹祠赤杏。
胡安道《黃甘賦》曰:越魏都之赤杏。
朱超石《與兄書》曰:光武墳邊杏甚美,今奉送其核。
潘岳《閒居賦》曰:梅杏郁棣之屬,華實昭爛,言所不能極也。
○李
《爾雅》曰:休,無實李。(一名趙李。)坐,接慮李。(今之麥李也。)駁,赤李。(子赤也。)桃、李醜,核。(子中有核人。)棗、李曰疐之。
《毛詩·鵲巢》曰:何彼穠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又《淇澳·木瓜》曰: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韓詩外傳》曰:子質仕魏文侯,獲罪而北游,謂簡王曰:"贛今已去,不復樹德於人矣。"簡王曰:"負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彩其葉,秋得刺焉。今子所樹,非其人也!"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李。
又曰:遠《雅》《頌》,著倡優,則李生瓜。
《史記》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晉書》曰:王戎年七歲,常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子多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惟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子多,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又曰:王安豐有好李,常賣,恐人得種,恆鑽其核。
又曰:和嶠性至儉,家有好李,常求之,不過數十。王武子因其直率,將少年能食之人,交垣詣園,飽啖畢,伐之,送與嶠,問:"何如君李?"
《齊書》曰:王僧孺少時,有饋其父科李,先以一與之,不受,曰:"閣人未見,不容先常。"
《三國典略》曰:齊武成寵任東平王儼,而儼器服玩飾同於齊主。常於南宮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而怒曰:"尊兄已有,我何意無!"
《唐書》曰:武德中,有獻李樹連理,盤屈如龍。
又曰:貞觀中,玉華宮李樹連理,隔澗合枝。
又曰:神龍中,陳州官舍有李樹,黃落將盡,忽更鮮茂,而生花焉。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李。
《晏子》曰:景公病疽在背,欲見不得。公問國子,國子曰:"熱如火,色如日,大小如未熟李。"公問晏子曰:"色如蒼玉,大如璧也。"公曰:"不見君子,不知野人拙也。"
《孟子》曰: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目無聞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半,匍匐往食之,三咽而後聞見也。"
《呂氏春秋》曰:子產相鄭,桃李之垂於街者,莫之援也。
《抱朴子》曰:五原蔡誕,入山而返,欺其家人云:"到崑崙山,崑崙山有玉李,光明洞徹而堅,須以玉井水澆之,便軟可食。"
又曰:南頓人張助者,耕於白田,有一李栽在耕次,助意惜之,欲持歸,乃掘取之。未得即去,以濕土封其根,以置空桑中,遂忘取之。助後作遠職,不在。後其里中人見桑中忽生李,謂之神,有病目痛者,蔭息此桑下,因祝之,言李君能令我目愈者,謝一豚。其目偶愈,便殺肫祭之。傳者過差,便言此樹能令盲者得視,遠近噏然,互來請福。
《山海經》曰:邊春之山多李,里人常彩之。
《漢武內傳》曰:李少君謂武帝:"冥海之棗大如瓜,鍾山之李大如瓶。臣以食之,遂生奇光。"
又曰:仙之上藥,有圓丘紅李。
《晉宮閣名》曰:臚章殿前李一株。
《鄴中記》曰:華林園有春李,冬華春熟。
周處《風土記》曰:南郡細李,四月先熟。
《列仙傳》曰:師門者,嘯父弟子也,食桃李葩。
又曰:老子之母,適到李樹之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語,指李樹曰:"桿以為姓。"
《真人王褒內傳》曰:五靈丹山上,有玄雲之李,食之得仙。
嵇康《高士傳》曰:長靈安丘生病篤,弟子公沙都來省之。與安共於庭樹下,聞李香,開目見雙赤李著枯枝,自墮掌中。安食之,所苦除盡。
《笑林》曰:趙伯翁醉眠,數歲孫兒緣其腹戲,因以李子內其肶(音毗)臍中,累七八枚。既醒,了不覺。數日後,乃知痛,李爛汁出,以為臍穴,懼死,乃命妻子處分家事。李核出,尋問,乃知是孫兒所為。
《夢書》曰:李為獄官,夢見李者,憂獄官。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紫李、青綺李、黃李、青房李、綠李、顏淵李、出《魯志》合枝李、(五株)羌李、朱李、車下李、燕李、猴李、驢阮。
《廣志》曰:鼠李、朱李,可以染。
又曰:車下李、車上李。(亦春熟,可染也。)
又曰:麥李細小。有溝道李,有黃建李、青皮李、馬肝李、赤李、房林李。有飠(余石切。)李,肌黏茹似飠。有柰李、離核李,李似柰。有劈李,熟必先劈裂。有經李,一名老李,其樹數年則枯。有杏李,味小酢似杏。有黃扁李,有夏李,有冬李十一月熟,此三李種鄴園。有春李,冬華冬熟。
郭子橫《洞冥記》曰:琳國去長安九千里,多生玉葉李,色如碧,五千歲一熟,味酸苦。韓終常食之,亦名韓終李也。
《唐新語》曰:安金藏喪母,廬於墓側,有湧泉自出。又有李樹,盛冬開花,犬鹿相押。彩訪使盧慎以聞,詔旌其門閭。
《列異傳》曰:袁本初時,有神出河東,號度索君,民共立廟。兗州蘇氏母病,往禱,見一人著白布單衣,高冠似魚頭,語度索君曰:"昔盧山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悵然!"去後,度索君曰:"南海君也。"
任昉《述異記》曰:魏文帝安陽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數日不食。今李種有安陽李,大而甘者,即其種也。
又曰:杜陵有金李。李之大者為之夏李,尤小者呼為鼠李。
又曰:房陵定山有朱仲李,園三十六所。潘岳《閒居賦》云:"房陵朱仲之李。"
又曰《果賦》云:"三十六園擲覦李,蓋仙李縹而神李紅。"
陸士衡《果賦》云:中山之縹李。
又曰:武陵原在吳中山中,無他木,盡生桃李,俗呼為桃李源。原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傳:秦亂,吳人於此避難者,食桃李實者,皆得仙。
《吳氏本草》曰:李核治仆僵,花令人好色。
《東方朔占》曰:朔與弟子俱行,朔渴,命弟子叩道邊人家門,不知室主姓名,關門,呼不應。朔復往之門住,須臾,博勞飛集所呼門中李樹上。朔見之,語弟子曰:"桿室人當姓李,名博,汝呼言李博,博自當應汝。"室中人果姓李名博,出門應,與朔相見,入取飲與朔。
《鹽鐵論》曰:桃李實多者,來歲謂之穰。
左思《齊都賦》曰:露桃霜李。
王逸《荔枝賦》曰:房陵縹李。
王廙《洛都賦》曰:銅馬朱櫻,房陵緗李。
庾玄默《水井賦》曰:接朱李於玄泉,來甘瓜於欠晡。
傅玄《李賦》曰:河沂黃建,房陵縹青,一樹三色,異味殊名。
張載《瓜賦》曰:朱李零於桂圃,蒲陶潰於椒林。
《古歌詩》曰: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
曹植詩曰:南園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阮籍詩曰: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古樂府歌》曰: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征遐。
魏文帝《與吳質書》曰: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