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徵部·卷六
作者:李昉
○晝昏
《爾雅》曰:陰而風為曀。
《史記》曰:晉烈公二十三年,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也。
《後漢書》曰:獻帝時,日晝晦。董卓擁斃蔻帝陵。
《晉書》曰:魏高貴鄉公時,司馬景王討毌丘儉,大風晦暝,行者傾伏。劉向以為正晝而暝,陰制陽,臣制君之像。儉敗見誅。
又曰:晉玄帝時,京都晝昏,風雲並起。時公室卑弱。
又曰:懷帝永嘉四年,日中昏。後劉曜寇洛川,王師敗績,帝蒙塵於平陽。
又曰:孝武時,大風晦暝。其後諸侯違命,干戈內侮。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秦符堅時,大風從西來,俄而晦暝,恆星皆見。後為謝石所敗。
又曰:南燕慕容超太上四年,超祠南郊,大風暴起,天地晝昏。至七年,超為晉將劉裕所滅。
《宋書》曰:孝武時,竟陵王誕鎮廣陵,將入城,晝晦而反,見殺。
又曰:晉安王子勛即偽位,拜安陵王子綏為司州,其日晦暝。俄子勛被殺。
《隋書》曰:梁玄帝承聖中,日晝昏,天地昏暗。明年,為西魏所執,遇害。
○陰
《漢書·五行志》曰:昭帝無嗣,立昌邑王賀。賀即位,天陰,晝夜不見日月。賀欲出,光祿大夫夏侯勝當車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欲何之?"賀怒縛勝,以屬吏,吏白大將軍霍光。光時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賀,光讓安世,以為泄語,安世實不泄。召問勝,勝上《洪範五行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有下人伐上。不敢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謀。"光、安世讀之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後數日,卒共廢賀。此常陰之明效也。
《晉書》曰:吳孫亮時,沉陰不雨三十餘日。時將誅孫綝謀泄,綝以斃尷亮。
又曰:孫皓時,久陰不雨。太史奏將有陰謀,皓驚懼。時陸凱等欲謀廢,不遂。皓既肆虐,群下多懷異圖,終降晉。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秦符堅時,久陰不雨。俄為姚萇廢而殺之。
《隋書》曰:文帝開皇末,久陰不雨。是時獨孤皇后與楊素謀廢太子為庶人,而後殺之,立晉王廣為太子。
《唐書》曰:睿宗先天二年,四月陰至六月,一百餘日,至七月三日誅竇懷貞等十七家方晴。
○旱
《尚書·洪範》曰:咎徵曰僣,恆陽若。(君行僣差,常陽順之。)
《禮記·檀弓下》曰: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然之言焉也。)曰:"天久不雨,吾欲曝尫而奚若?"(尫者面向天,冀天哀而雨也。)曰:"天則不雨,而曝人之疾子,虐,無乃不可乎!"(錮疾,人之所哀,曝之是虐。)"然則吾欲曝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於以求之,無乃已疏乎?""徙市則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諸侯薨,巷市三日。為之徙市,不亦可乎?(徙市者,庶民之喪禮也。今徙市,是憂戚於旱若喪也。)
《左傳·僖公》曰:夏大旱,公欲焚巫尫。臧文仲曰:"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嗇勸分,(嗇,儉也。勸分,有無相濟。)此其務也。巫尫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飢而不害。(不傷害民。)
又曰:昭公時,鄭大旱。使屠擊有事於桑山(有事,祭也。)斬其木,不雨。子產曰:"有事于山,藝山林也,(藝,養護,令繁殖。)而斬其木,其罪大矣。"奪之官邑。
《春秋考異郵》曰:旱之言悍也,陽驕蹇所致也。
《春秋繁露》曰:水乾土則大旱。
《洪範五行傳》曰:魯桓公五年,大雩,旱也。先是,殺君而立,有危亡之心,而下有悲{勤心}之氣,外結大國,娶於齊,以為夫人。後此二年,天子使大夫來聘。桓上得天子之意,下得大國之心,則有亢陽之意以御臣下。興邢丘之役,以勞百姓,則臣下離心而不從。故應是而秋大旱。
又曰:魯緒瀚十年秋,大旱。是時,公與齊伐萊。夫伐國,亢陽節也;師旅,百姓所不欲也。故應是而大旱也。
又曰:旱,所謂常陽。不謂常陽而謂旱者,以旱為災也。旱之為言乾也,萬物傷於乾而不得水也。君持亢陽之節,暴虐於下,興師旅,動眾勞民以起城邑,臣下悲怨而心不從,故陽氣盛而失度,故旱災應也。
《物理論》曰:陽盈而過,故致旱。
《家語》曰:哀公問孔子曰:"旱如之何?"孔子曰:"凶年則乘駑馬,力役不興,馳道不備,(馳道,君所行道。)祈以幣玉,(有王所祈請,用幣及玉,不用牲也。)祭事不縣(不縣,不作樂也。)祠以下牲,(當用大牢者用少牢。)此則賢君自貶以救民之禮也。"
《史記》曰:紂末年,大旱,俄為武王所殺滅也。
又曰:晉莊伯玄年,不雨雪。二年,翟人俄伐翼,至於晉郊。
又曰: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故有火災。其年,周厲王奔彘而死,立宣王。
又曰:魯莊公三十年冬,不雨。是歲一年而三築台於郎,夏築台於薛,秋築台於秦。
又曰:僖公二年三月,春夏不雨。莊公夫人與公子慶父淫,而殺賭瞢,國人攻之。慶父,桓公子,莊掛鬅。賭瞢,謂子般及閔公。
曰:襄公五年秋,大雩。先是,宋魚石奔楚,楚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八年九月,大雩。季氏盛二十八年八月,大雩。晉使荀吳、齊使慶封來聘。是夏,邾子來朝。襄公有大之應。
又曰:昭公三年八月,大雩。公居喪不哀,亢陽失眾。六年九月,雩。先是,莒牟夷以二邑來奔,莒怒伐魯。亢陽動眾之應。十六年九月,大雩。昭公夫人薨,昭公不戚,又大蒐於比蒲。魯有大哀,君無戚容,殆其失國。二十五年七月,大雩,旱甚,又雩。劉歆以為時君與季氏有隙,昭公伐季氏,為季氏所敗,出奔齊。
《漢書》曰:惠帝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水絕。先是,發男女十四萬人城長安。
又曰:文帝時,秋大旱。其年濟北王興居反,伏誅。五年春,天下大旱。匈奴入上郡、雲中,烽火通長安,三將軍周亞夫、劉禮、徐厲等出兵。
又曰:武帝玄光六年夏,大旱。是年衛青、李廣、公孫賀等四將軍出匈奴。玄朔五年春,大旱。十餘萬眾征匈奴。玄狩三年夏,大旱,是歲發天下民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天漢中,頻大旱。是年李陵沒。征和玄年夏,大旱。閉長安城門,大搜治巫蠱。明年,衛皇后、太子死。
又曰:宣帝本始三年夏,大旱,東西數千里。先是,五將軍二十萬眾征匈奴,趙充國、范明友等為將。
又曰:和帝時,夏旱,傷苗稼。其年,武靈蠻陬叛,寇金城。
又曰:順帝時,京師旱。揚州六郡賊寇四十九縣,殺其長吏。
又曰:桓帝時,京師旱,郡國飢、疫,人相食。明年,皇后崩,梁冀用事尤盛。
又曰:獻帝興平玄年秋,三輔旱,人相啖食,白骨委積。郭汜攻李傕,矢及御前,李傕逼乘輿幸其營壘。
《魏志》曰:有白毛玠出寂挑面反者,其妻子沒為官婢。玠曰:"使天不雨,蓋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獄。大理鍾繇詰玠曰:"急當陰霖,何以反旱?"玠遂黜免。
《晉書》曰:武帝太始八年五月,旱。是時,帝納荀勖邪說,留賈充,不復西鎮,上下皆蔽之應也。又李喜、魯芝、李胤等並在散職。
又曰:太始十年四月,旱。去年秋冬,彩擇卿校諸葛沖等女五十餘人入殿簡選,又取小剿泗女數十人。母子號哭於宮中,聲聞於外,行人悲酸。是始積陰生陽之應。
又曰:永寧玄年春夏,郡國旱。是年,三王討趙脫凶,六牙昀晷,數十戰,死者十餘萬。
又曰:懷帝永嘉初,大旱,河、洛、漢皆可涉。是年,東海王越歸京都,遣兵入京,收中書令繆播殺之。又劉玄海、石勒、王彌之徒,賊害百姓,流血成川。
又曰:明帝時,夏大旱。是時王敦有石頭植典,賭蕃陵辱,大臣誅死。
王隱《晉書》曰:愍帝建興四年,丞相府督軍令史淳于伯刑於建康市。百姓喧譁,鹹曰伯冤。於是大旱三年。
《晉中興書·徵祥說》曰:鹹和十六年,夏旱。十七年,秋冬旱。是時烈宗仁恕,信任會稽王道子,亦舒緩之應。
又曰:隆安二年冬,旱,且寒甚。四年夏五月,秋旱。時孫恩作亂,桓玄疑貳,內外騷動,兵革方興。
又曰:太玄二十年冬,無雪。亦猶《春秋》之"無冰",恆燠之罰也。是時,任會稽王道子,縱酒宴樂,不恤政事,舒緩之應也。
《宋書》曰:孝武時,頻年大旱,人飢死者十有六七。時帝造明堂,又大興師徒,南巡校獵,盛自矜大,故旱災。
《梁書》曰:武帝時大旱,米升五千文,人多餓死。時與魏交兵,前後連年,百姓勞敝。
《魏書》曰:靜帝天平年,諸州大旱,人多流散。是歲,齊武與魏戰於沙苑,死者數十萬。
又曰:武定年冬春大旱。西魏師入洛,齊神武親帥軍大戰於北芒,死者數萬。
《隋書》曰:北齊文宣天保年,夏大旱。時大發卒,築長城四百餘里。乾明年,春旱。先是,發卒數十萬築金鳳、聖應、崇光三台,窮極侈麗,不恤百姓。
又曰:後主河清年,夏大旱。突厥二十萬眾毀長城,寇恆州,內外纂嚴。
又曰:隋煬帝時,大旱,人疫死,死人如山。明年,楊玄感反。於時群盜蜂起,天下離叛之應。又發卒百餘萬築長城,百姓失業。至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時發四海兵親征高麗,六軍凍餵死者十八九。至十三年,天下大旱。時郡縣鄉邑悉築長城,男女無少長皆就役。
《管子》曰: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
《晏子春秋》曰:齊大旱,景公召群臣問曰:"天不雨久矣,貿蒼有飢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廣澤。寡人慾賦斂以祠靈山,可乎?"群臣皆莫對者,晏子進曰:"不可,祠此尾嫳也。夫靈山,固以石為身,以草木為毛髮。天不雨,發將焦,將熱,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鱉為民。天久旱不雨,水泉將下,百川將竭,國亡,貿搏滅矣,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為之奈何?"晏子曰:"君試避宮殿曝露,與山河共憂,其幸而雨。"景公即出曝露,三日,天果大雨。
《隨巢子》曰:幽、厲之時,天旱地坼。
《試縈》曰:湯之救旱也,素車白馬,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當此時也,弦歌鼓舞者禁之。
《韓子》曰:晉平公使師曠奏清徵,師曠曰:"清徵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薄不足以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室。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公之身遂病焉。
《師曠占》曰: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者,蒺藜也。
京房《別對災異》曰:久旱何?人君無施澤惠利於下人則旱。不救,蝗蟲害穀。又君亢陽暴虐,興師動眾,下人悲怨,陽氣盛,陰氣沉,故旱。萬物根死,數有火災,此金失其性。若夏大旱,則雩,祠之以素車白馬,布衣,以身為牲。或云:誅讒佞之臣於市,則三日之雨降於天矣。
《說苑》曰:湯之時,大旱七年,洛川竭,煎沙爛石。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祠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宮室宮耶?女謁盛耶?何不雨之甚也?"
《黃帝占書》曰: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
○寒
京房《易傳》曰:有德遭險,茲謂逆命,厥異寒。
《洪範五行傳》曰: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厥罰恆寒。
《史記》曰:秦始皇九年四月,大寒,人凍死。時嫪毐及閣臣二十人餘車裂以殉,夷滅宗族。遷四千餘家於房陵。
《晉中興書·徵祥說》曰:太興四年冬,大寒,民凍死。是時王敦肆亂,天子弗能禁。
《魏書》曰:靜帝武平年二月,大寒,人畜凍死。
○疫
《史記》曰:秦始皇三年,蟲起東方,蔽天而下。年為大疫。
《漢書》曰:哀帝永初六年夏,大疫。疫者,邪亂之氣所生。延光四年冬,京師大疫,有絕門者。人懼。
又曰:桓帝玄康玄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月,廬江又疫。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至二十五年,禪位於魏。
《晉書》曰:魏文帝黃初四年三月,宛許大疫,死者數萬。
又曰:明帝青龍二年四月,大疫。蜀相諸葛亮出斜谷,卒於渭南。又青龍三年正月,京師大疫。
《六韜》曰:人主好聚斂,人則多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