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部·卷十四
作者:李昉
○釣
《毛詩·何彼穠矣》曰:其釣維何?維絲伊緡。(伊,維。緡,綸也。《箋》云:釣者以此有求於何,彼以為之乎?以絲為之綸,則是善釣也。)
又《國風·竹竿》曰:籊々竹竿,以釣於淇。
又《小雅·采綠》曰:之子於釣,言綸之繩。(綸,約繳也。)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
《論語·述而》曰:子釣而不綱。(鋼,謂為大索橫流屬釣。)
《尚書大傳》曰:周文王至磻溪,見呂望釣。文王拜之,尚父云:"望釣得玉璜,刻曰:'周受命,呂佐檢,德合於今,昌來提。'"
《戰國策》曰: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益大,今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臣與王拂枕席,爵至人君,走人於庭,避人於塗。四海之內,其美人多矣!聞臣之得幸王也,必裂裳而趨王,臣亦猶曩之所得魚也,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乎!"魏王曰:"有是心也,何不相告?"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謝承《後漢書》曰:鄭敬隱於蟻陂,釣魚大澤,折芰為坐,以荷薦肉,瓠瓢盈酒,琴書自娛。
《後漢書》曰:郭玉者,廣漢人。初,有老父,不知何所出,常漁釣於涪水,自號涪翁。乞養民間,見有病者,時下針石,有效。玉從受術焉。
又曰:嚴光,字子陵,會稽餘姚人。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及光武即位,乃變姓名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令以物色訪之。後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帝疑其光也,備安車玄纁聘之。三反而後至,拜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於富春山。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
《晉書》曰:翟莊,湯之子也。少以弋釣為事,及長,不復獵。或問:"魚獵同是害生之事,而先生止去其一,何哉?"莊曰:"獵自我,釣自物,未能頓去,故先節其甚者。夫貪餌吞鉤,豈我哉?"時人以為知言。
《宋書》曰:王弘之性好釣。上虞江有一處名石頭,弘之常垂綸於此。經過者不識之,或問:"漁師得魚賣不?"弘之曰:"亦不得,得亦不賣。"日夕,載魚入上虞郭,經親故門,各以一兩頭置門內而去。
又曰:文帝嘗與群臣臨天泉池,帝垂綸,良久不獲。王景文越席曰:"臣以為垂綸者清,故不獲貪餌。"眾皆稱善。
又曰:漁父者,不知姓名,亦不知何許人也。太康孫緬為尋陽太守,落日,逍遙渚際,見一輕舟,凌波隱顯。俄而漁父至,神韻蕭灑,垂綸長嘯。緬甚異之,乃問:"有魚賣乎?"漁父笑而答曰:"其釣非釣,寧賣魚者耶?"緬益怪焉,遂褰裳涉水,謂曰:"竊觀先生有道者也,終朝鼓枻,良足勞止。吾聞:黃金白璧,重利也;駟馬高蓋,榮勢也。方今王道文明,守在海外,隱淪之士,靡然向風。子胡不贊緝熙之美,何晦用其若是也?"漁父曰:"仆,山海狂人,不達世務,未辯賤貧,無論榮貴!"乃歌曰:"竹竿籊々,河水悠悠。相忘為樂,貪餌吞鉤。非夷非惠,聊以忘憂!"於是悠然鼓棹而去。
《孔叢子》曰:子思居衛,衛人釣於河,得〈魚睘〉魚焉,(一作鰥魚。)其大盈車。子思問之曰:"〈魚睘〉魚,魚之難得者也。子如何得之?"對曰:"吾下釣,垂一魴之餌,〈魚睘〉過而弗視也;更以豚之半體,則吞之。"子思喟然曰:"〈魚睘〉雖難得,貪以死餌;士雖懷道,貪以死祿。"
《文子》曰:魚不可以無餌釣,獸不可以空器召。
《列子》曰: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條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川洎流之中,綸不絕,鉤不申,竿不撓,因水勢而施捨也。
又曰: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中有五山,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使巨鰲十五舉首而載之,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國有大民,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鰲,合負而趨,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
《荀鄉子》曰:自上蒞下,猶夫釣者焉,隱於手而應於釣,則可以得魚。
《鬼谷子》曰: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而投之必得魚矣。
《闕子》曰: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黃金之鉤,錯以銀碧,垂翡翠之綸,其持竿處位即是,然其得魚不幾矣。故曰:"釣之務,不在芳飾;事之急,不在辯言。"
《莊子》曰:莊子釣於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見焉,曰:"願以境內累夫子,"莊子持竿不顧。
又曰:任公子好釣巨魚,為大綸巨鉤,以犗牛為餌,蹲會稽,投東海,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驚揚波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振盪。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浙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
《淮南子》曰:詹公之釣,千歲之鯉不能避。
又曰:聖人以道德為竿綸,以仁義為鉤餌,投之天地間,萬物孰非其有哉?
又曰:無餌之釣,不可以得魚;遇士無禮,不可以得賢。
又曰:釣者靜之,罛者舟之,罩者抑之,罾者舉之,為之異,得魚一也。
《孫綽子》曰:海人與山客辯其方物,海人曰:"橫海有漁,額若華山之頂,一吸萬頃之波。"山客曰:"鄧林有木,圍三萬尋,直上千里,傍蔭數國。"有人曰:"東極有大人,斬木為策,短不可支;釣魚為鮮,不足充飢。"
《抱朴子》曰:金鉤玉餌雖珍,而不能制九淵之沉鱗;顯寵豐祿雖貴,而不能致無欲之幽人。
《符子·方外》曰:太公釣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太公跪石隱崖,且不餌而釣,仰詠俯吟,及暮而釋竿。
《傅子》曰:劉曄責楊暨曰:"夫釣者,中大魚則縱而隨之,須可制而後牽之,則無不得也。人主之威,豈徒大魚而已?子誠直臣,然計不足,不可不精思也。"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於珠澤,(此澤出珠,因名之雲。今越攜平澤出青珠。)以釣於流水。
又曰:辛未,天子北還,釣於漸澤,食魚於桑野。
又曰:天子乃釣於河,以觀姑繇之木。(姑繇,大木也。《山海經》曰:尋木長千里,生河邊。謂此木之類。)
《六韜》曰:呂尚坐茅以漁,文王勞而問焉。呂尚曰:"魚求於餌,乃牽其緡;人食於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小釣釣川,而擒其魚;中釣釣國,而擒其萬國諸侯。"
《呂氏春秋》曰:善釣者,出魚乎千仞之下,餌香也。
又曰:太公釣於茲泉,遭紂之世,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紂,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與不知也。
又曰:若釣者,魚有大小,餌有宜適,羽有動靜。(羽,釣浮也。)
《說苑》曰:宓子賤為單父宰,過於陽書,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陽書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焉,請以送子。"子賤曰:"釣道奈何?"陽書曰:"夫投綸餌,迎而吸之者,陽橋也,其為魚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不食者,魴也其為魚也,薄而味厚。"宓子賤曰:"善。"於是未至單父,冠蓋迎之者交接於道,子賤曰:"驅驅之!夫陽書之所謂陽橋者至矣。"
焦贛《易林》曰:曳綸江海,鉤掛魴鯉,王孫利得,以饗仲友。
《列仙傳》曰:呂尚,冀州人,避紂亂,釣於卞溪,三年不獲魚。比嫗聞曰:"自可止矣!"公曰:"非爾所知矣。"果獲大鯉,得兵鈐於魚腹中。後葬無屍,惟玉鈐六薦在棺中。
又曰:涓子者,齊人,釣於澤,得符鯉中。
又曰:陵陽子明,銍鄉人。釣施溪,得白龍子,解網拜謝放之。後數十年,得白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遂上黃山采五石脂、石肺,服之三年,白寵來迎之。
《神仙傳》曰:左慈,字元放,盧江人。少有神通,嘗在曹公坐,公從容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元放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因求銅盤貯水,以竹竿餌釣於盤。須臾引大鱸魚出。公大笑,會者鹹驚。
《中論》曰:獨思則滯而不通,獨為則困而不就。善釣不易坻而得魚,君子不降席而追道。
又曰:文王遇姜公於渭濱,皤然皓首,秉竿而釣。文王得之,灼若祛雲而見日,霍若開霧而觀山。
桓范《世論》曰:水則有波,釣則有磨,我欲更之,無如之何。言物動而釁已彰,形行而跡已著。
又曰:釣巨魚不使嬰兒輕預,非不親,力不堪也。
《王子年拾遺記》曰:漢帝元鳳中,季秋之月,泛沖瀾靈鷁之舟,窮晷繼夜,釣於台下。以香金為鉤,霜絲為綸,丹鯉為餌。得白蛟,長三丈,大若蛇,無鱗甲。
又曰:吳主與潘夫人游,釣得大魚。吳主喜,夫人曰:"昔聞泣魚,今乃為喜。有喜必憂,以為深誡。"至末年,漸相譖毀,稍見離退。時人謂夫人知幾,釣台今猶存焉。
《世說》曰:劉道真少時常漁釣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有一老嫗識異常人,甚樂歌嘯,乃殺豚進之。道真食豚盡,了不謝。嫗見不飽,又進一豚,食半還之。後為吏部郎,嫗兒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兒不知由,復白母,母告之,於是齎牛酒詣道真,道真曰:"去!去!無可復相報。"
《楚辭》曰:以直針為釣,又何魚之能得?
宋玉《釣賦》曰:宋玉與登徒子偕受釣於玄淵,退而見於楚襄王。登徒子曰:"夫玄淵之釣也,以三尋之竿、八絲之綸,餌以蛆〈蟲尞〉,鉤以細針,以出三尺之魚於數仞之水中。"
盧植《與張然明書》曰:臨江而釣,終日不獲一魚,魚之不食其餌也。是以君子慎其舉。
謝玄《與兄書》曰:居家大都無所為,正以垂綸為事,足以永日。此固下大有鱸魚,一出手,釣得四十七枚。
又與書曰:昨日疏成後釣,出手所獲魚,以為二坩鮓,今奉送。
○筌
《周易》曰: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廣雅》曰:篝筌謂之昆。
《莊子》曰:得魚忘筌。
王朝之《與庾安箋》曰:此間萬頃江湖,撓之不濁,澄之不清。而百姓投一綸、下一筌者,皆奪其魚器,不輸十匹則不得放。不知漆園吏何得持竿不顧,漁父鼓枻而歌滄浪也?
○罛
《說文》曰:罛,罟也。
《爾雅》曰:魚罟謂之罛。(郭璞注曰:最大網罟也,今江東雲。)
《毛詩·碩人》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穢穢,鱣鮪發發。
《莊子》曰:函車之獸,介而離山,不免乎網罟。
《淮南子》曰:張天下以為籠,因江海以為罟,又何亡魚失鳥之有乎。
○網罟(張獸事少,故並見漁部)
《廣雅》曰:罻{罒會}。魚網謂之罟。
《說文》曰:網,庖羲所結繩,以田以漁也。
《周禮·天官上》曰: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罟,網也。以網搏所當田之獸。)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狼膏聚,麋膏散。聚則溫,散則涼。以救時之若也。獸物,凡獸皆可獻也。)時田則守罟。(備獸觸攫。)
《禮記·中庸》曰:子曰:"人皆曰子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毛詩·國風》曰:九罭之魚,鱒魴。(興也。九罭,罟,小魚之網也。鱒魴,大魚也。)
《周易》曰:庖羲氏結繩而為網罟。
《爾雅》曰:緵罟謂之九罭,九罭,魚網也。(今之百襄罟是。亦謂之{罒畾}。今江東呼為緵。)
《韓詩》曰:"九罭之魚,鱒魴。"九罭,取蝦茈也。
《史記》曰:泉陽漁人豫且,舉網獲江東神龜。
《漢書》曰:豺獺未祭,罝網不布於野澤焉。
《魏志》曰:邴原在遼東十餘年,後乃潛遁還南。行已數日,而公孫度甫覺。度知原之不可復追也,因曰:"邴君所謂雲中白鶴,非鶉雉之網可能羅。始吾自遣之,勿復求也。"
《宋書》曰:孫法宗常居墓所,山禽野獸皆悉馴附。每逢鹿觸網,必解放之,備以錢物。
《陳書》曰:張昭,宇德明,吳郡吳人也。幼有孝性,父常患消渴,嗜鮮魚,昭乃身自結網捕魚,以供朝夕。
《南史》曰:陳王固嘗聘魏,宴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魚,大設罟網。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鱗不獲。
《文子》曰:臨河欲魚,不若退而織網。
《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莊子》曰:魚不畏網,而畏鵜鴣。(網者,公平無私;鵜鴣,有欲得之心,故魚畏。)
又曰:豐狐文豹,不免於網羅之患者,文也。
《韓子》曰:善張網者引其鋼,不一一攝萬目而後得。一一攝萬目而後得,則是勞而難獲,引其鋼而魚已慕矣。故吏者,民之本鋼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
又曰:靖郭君將城薛,客曰:"君聞大魚乎?網不能止,繳不能絓也;盪而失水,螻蟻得意焉!"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抱朴子》曰:太昊師蜘蛛而結網。
《國語》曰:魯宣公夏濫於泗淵,(濫,漬也。漬罟於泗水之淵以取魚。泗在魯城北。)里革斷其罟而棄之,(罟,網。)曰:"古者大寒降,土蟄發,(降,下也。寒氣初下,謂季冬建醜之月,大寒之後也。土蟄發,謂孟春建寅之月,蟄蟲始震,魚上水,獺祭魚。)水虞於是乎講罛罶,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行諸國,助宣氣也。今魚方別孕,不放魚長,又行罣罟,貪無藝也。"公聞之,曰:"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為我得法。(良,善。)使有司藏之,使吾無忘諗。"(言裡此罟,則不忘里革言。諗,告也。)師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於側之不忘也。"
又曰:聖人貴讓,且諺曰:"獸惡其網,民惡其上。"(獸惡其網,為害己;民惡其上,為病己也。)
《古史考》曰:庖羲作卦,觀像而作網。
《世本》曰:芒作網。(宋襄注曰:芒,庖犧臣。)
《呂氏春秋》曰:湯見設網者,四面張而祝之,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來者,皆罹我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如此?"
又曰:舜之未遇時也,以其從屬拙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罟網。
應璩《報東海相染季然書》曰:足下頓彌天之網,收萬仞之魚,量之以溪谷,數之以陔兆,何其壯乎!觀夫任公子之所釣,此為鰍蝦,未足為吾子之道!
○罶
《毛詩·鹿鳴》曰:魚麗於罶,鱨鯋。
又《小雅·苕之華》曰:牂羊僨首,三星在罶。(牂羊,牝羊也。罶,曲梁寡婦之笱也。)
《爾雅》曰:嫠婦之笱謂之罶。(郭璞注曰:謂以薄為其魚笱。)
《廣雅》曰:曲梁謂之罶。(《纂文》曰:揚州取魚罶也。吳人謂之為笱主。)
《說文》曰:罶,曲梁,寡婦笱,魚所留也。
○罺。
《爾雅》曰:罺謂之汕。(郭璞注曰:今之撩罟也。犍為舍人曰:以簿摷魚曰摷者也。)
《纂文》曰:以魚乘水上為汕。
○罩
《爾雅》曰:籗謂之罩。(郭璞注曰:捕魚籠也。)
《毛詩·小雅》曰:南有嘉魚,蒸然罩罩。
《纂文》曰:以鐵施棹,因以取魚。
《符子》曰:天羅廓矣,野人猶有罩翳之勤。
○涔
《爾雅》曰:糝謂之涔。(郭璞注曰:今作槮者,聚柴於水中,魚得寒,入其里藏隱,因以簿圍捕取之。犍為舍人曰:以米投水中養魚曰涔也。)
《纂文》曰:以鐵施竹頭取魚為涔。
○罾
《說文》曰:罾,魚網也。
《史記》曰:陳勝詐為書,置人所罾魚腹中。
《風土記》曰:罾樹四植而張網於水,車輓,上下之形如蜘蛛之網,方而不圓。
《楚辭》曰: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喻失其所。)
應璩《新詩》曰:洛水禁罾罟,魚鱉不為殖。(罾罟,網名。)空令自相啖,吏民不得食。
○笱
《毛詩·雞鳴·弊笱》曰:弊笱在梁,其魚惟惟。
又《小雅·小弁》曰:無逝我梁,無發我笱。
《說文》曰:笱,曲竹捕魚笱也,從"竹""勾","勾"亦聲。
○欚(音禮)
《廣雅》曰:其罾謂之欚。
○梁
《毛詩·國風》曰:維鵜在梁,不濡其翼;(鵜,洿澤也。梁,水中之梁。鵜在梁,可謂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箋》云:不稱者,言德薄而服尊。)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咮,喙也。)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又《小雅》曰:鴛鴦在梁,戢其左翼。(言休息也。《箋》云:梁,石絕水之梁。戢,斂也。鴛鴦休息於梁。)
又曰:彼何人斯?其心孔艱!胡逝我梁,不入我門?
《魏志》曰:文帝東征,郭后留譙宮。時後兄表留宿衛,欲遏水取魚。後曰:"水當通運漕,又少材木,奴客不在目前,當復私取官竹木作梁遏水。今奉車所不足者,豈魚乎?"
《齊地記》曰:高密郡有古斷水處,因造魚梁,歲收億數,故號曰"萬匹梁"。
○軥
《廣雅》曰:軥謂之輗。
○罠
《說文》曰:罠,魚攵也。
○罨
《廣雅》曰:罨,鮆網也。
《風土記》曰:罨如{罒從}而小,斂口,從水上掩而取者也。
○箅
《纂文》曰:箅,流水中張魚器也。
○{貍}
《纂文》曰:取蟹者曰{貍}。
○銛
《纂文》曰:鐵有鉅,施竹頭,以擲魚為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