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部·卷二十一
作者:李昉
○傳授下
《金簡玉字經》曰:黃帝授襄城小童步六紀之法。
又曰:黃累小童授步三綱之法也。
又曰:廣成授東中元童步六官之法也。
《文始內傳》曰:太上遣繡衣使者傳命尹喜。
《玉帝七聖玄紀》曰:七聖撰上玄之章,以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藏於紫蕊玉笈,封以啟命之章。西龜定錄,東華校名。
《三天正法》曰:太真靈錄秘在太上靈都之宮,付五老上真仙都左公。
《四極明科》曰:帝嚳之時,九天真王駕九龍之輿,降牧德之台,授帝此真文也。
又曰:凡授上清寶經,皆當備信,信以誓心,以寶於道。無信而授經,謂之越天道;無盟而傳經,謂之泄天寶。
《玉清隱書》曰:有帝簡金書,玄玉綠籍,可以傳玄羽玉經。玄羽玉經付玄羽玉郎,以授上清真人。
又曰:傳授上皇玉惠玉清之隱書,金玄隱玄之羽書。經者皆五老校圖,太一式觀。
又曰:上皇玉帝命太老真人開瓊珠之篋,出玉清隱書玄羽玉經,以傳太微天帝君。
《二十四生圖》曰:元始天帝於長桑碧林園中,聞帝尊普告元聖尊神洞玄天文靈寶玉奧也。
又曰:依舊典府仰之格,付度道君女青律,雲太真玉帝上宮府仰之格,舊經億劫不傳也。
又曰:帝尊在協晨靈觀,登白玉座,具宣秘要,開闡妙門。
《太玄經》曰:老子傳授經戒錄儀注訣曰:"以局腳小案置經,彩巾覆氏。"
《明真經》曰:元始尊在香林園中說明真經。
《太清中經》曰:道曰:慎無賣,吾以求寶也。慎無傳,吾非其人也。慎無閉,吾絕吾學也。
又曰:《大真經》曰:師之傳授,選其上有仙相,中有仁孝,下有才能篤志者,然後授之。
《太上真經》曰:太上曰:成道歸本,混同無初,出三界外,濟九天中。接生與善,授記德人。
《玄羽經》曰:元嬦金為簡刻玉篇,授葛玄。
《金根經》曰:太上以《大洞真經》付上相青童君,掌錄於東華青宮,使傳後聖應為真人者。此金簡金札,出自太上靈都之宮,刻玉為札,結金為簡,書以朱文,編以朱繩之結。
《太真科》曰:太上告張陵天師曰:"內外法契與天地水三官,折石飲丹為誓也。"張陵授命為天師,命弟子扶翼為詞師,上崇虛之堂,登白虛之壇,醮奏太一傳授口訣,傳命詞師承代基業,行教天人。
《真誥》曰:斐君曰:"太洞真經,讀之者輕舉。"昔中央黃君隱秘此經,世不知也。若知之,秘而不傳。
又曰:紫陽真人授蘇君三一玄丹之道。
又曰:有北海公涓子,授守一玄丹之道。
又曰:東宮中候真夫人授桐柏真人飛解脫綱之道。
又曰:昔周咀堙道常山中,積年精思,忽見老人,知是神異,乃叩頭請道。老人出素書七篇,令誦之。周君仙去。
又曰:趙叔譜騷道王屋山,時出民間,聞有卜者在市肆,叔期曰:"欲入天門,調三關,存朱衣,正崑崙。"叔期知神人,因拜乞要訣。因出一書與之,是《胎精中記》。拜此書,入山誦之。後合神丹,服而昇天。
《王君內傳》曰:王子登得太上丈人授以瓊蘊隱書並雲碧陽水飛丹法。君服之,絕見遠物,坐在立亡,役使群神。
又曰:太素三元君遣西華靈妃甄幽蕭齎成命之書,以雲瓊為板,紫金刻之,以授王君子登後聖。
《道君列紀》曰:道君命五老上真開紫蕊玉笈雲錦囊,出靈書紫文上經,以付青童君。
《八素真經》曰:若精勤,皆當書以蕊簡,刻以瓊文,位為上清左真公。
《昇玄經》曰:張道陵曰:"不敢以身傳此教。"太上曰:"何得顧難,廢不通法?汝當建意,無謂不可傳。若世有道士得此仙經,披尋首尾,知是真要,無師可授,便得奉行。"
《天戒經》曰:葛玄告弟子鄭隱云:"吾昔所授善道,太上所貴。今為師友,是以相授。吾去世也,將有樂道慈心居士來生吾門者,子當以今道業事一通付之,法應世世傳授也。子以一通依科傳付弟子佳者也。若無其人,一通封五嶽名山可也。"
又曰:劉翊字子朔,潁川人,有道德。家世子仁感濟於人,遇師皇先生,告詡曰:"子仁感天地,陰德鬼神,太上嘉子之用心,使我授汝以長生之道。吾仙官也,爾能從我去否?"翊曰:"願從教。"乃特入桐柏山中,授以隱地八術,服五星之華。而今度名東華,來在洞中,為定錄府右理中監。
又曰:淳于斟字叔通,會稽人,漢桓帝時為徐縣令。好道術,數服餌胡麻黃精。後入吳烏目山中隱居。人授以虹莖觿經,修行得道,在洞中為典柏執法郎,主誠有道者。
又曰:桃俊,錢塘人,少為郡吏。漢末入增城山中學道,遇東郭幼平。幼平秦時人,久隱增城,得道者也。幼平授俊服九精練氣輔星存心之術。俊修之道戒在東華宮中,為北河司命。
又曰:張奉字公先,河內人也。太傅袁隗常嘆其高操,後入剡山,遇山圖公子,授奉九雲水強梁煉桂法,在東華宮為太極仙侯。
又曰:夏馥字子治,陳留人也。少好道,服術餌和雲母。後入吳山,從赤須先生授煉魂法。又遇桐柏真人,授以黃水雲漿法。得道,在洞中為明晨侍郎。
又曰:後漢劉寬字文饒,少好道,為司徒太尉。年七十三,遇青谷先生,降於寢室,授其杖解法。入太華山,行九息服氣。及授以爐丹方修之。道成,在洞中作童初府上師至始學者。
又曰:劉少翁數入太華山中,遇西嶽丈人,授其仙道。
又曰:黃景華,司空黃瓊女,韓眾授以岷山丹,服得仙法。
又曰:趙威伯,東郡人,少好道,師邯鄲張先生。晚在中嶽,授《玉珮金璫經》於邱林,乃漢樓船將軍衛行道婦也。遂授行挹日月之景,又服九靈明鏡。華遂行道,在華陽內為保命承主仙籍並記學道者,並主暴雨水,領五芝金玉章。
又曰:張玄賓,魏武帝時人也。遇真人樊子明於少室,授以道變隱景之道,在天柱山。
《靈寶經》曰:迦羅山樹下,有三天人講《元陽經》。
《明真科》曰:元始尊在香林園中,與眾教化諸法。
《內音玉字經》曰:大梵隱語西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於洞室下教以授清虛真人王君,傳於夏禹,封文於南浮洞室石匱。故《五符經》雲"九天靈書猶封於石匱"是也。玉訣下云:五老真人封題玉匱,亦其例也。《孔靈符》云: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石,俗呼為石匱,壁立於雲,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其功未就,乃齋於此山,發石匱,得金簡玉字,以知山河體勢。於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
《上清經》曰:元始天帝與南極元君登太空瓊台,五老上真仙都公開鬱林之笈、雲錦之囊、上清變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三元布經以授於元君。
《道學傳》曰:王母雲,此靈光生經聽四千年德傳一人。無其人,聽八千年頓傳二人。授非其人,是為泄天道。可傳而不授,是為閉天寶。不計限而妄授之,是為輕天老。授而不敬,是為慢天藻。泄、閉、輕、慢四者,延禍之事也。同道謂之天親,同心謂之地愛,傳授當相親愛,共均榮辱。
又曰:漢武帝自撰西王母所說,集為一卷,及所與經圖之屬,盛以黃金之幾,封以白玉之函,安著柏梁台上。
《象名經》曰:東方上尊憑粕寶鳳文之曲幾,敷說道要真經。
《太上黃素經》曰:凡修受大洞真經雌一奇文,常置經於幾格潔淨處。
《法輪經》曰:夫欲授經,皆當齎金寶之信,詣師請授遣,貴法重道,非言不行,輕傳則為非寶,空修則為賤道。
《眾篇經》曰:古人非心不仙,末世非財不度,所以爾者,末世貴財賤道也。以黃金萬斤,仙經一部,施於窮山,末世乃取金棄經,黃金刻為身患,仙經刻得長生。公知如此,不能免貪也。非道弘人,此之謂也。
《大有經》曰:大上寶章傳太帝君,太帝君付天帝君,天帝君傳太微天帝,太微天帝傳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傳東海青君。授之,以金為盟,長九寸,廣四寸,厚三分,刻而書之,以封山川五嶽之真精也。
《三元真一經》曰:盟誓三官,委帛血壇,割革大約,乃得授付授者。盟者,保神以堅心,故萬物不能犯,天地不能違。以素絲一兩,齋百日,或五十日,或三十日,或二十日十日也。法以四十年得傳一。
《授玄丹玉經》曰:青布三十二尺,朱帛三十二尺,明鏡二枚,告誓,為不泄之約。
《八術神虎隱文》曰:欲授八術隱文者,齎金龍玉魚盟誓而授之。授大洞真經亦用此。
又曰:上金十兩,以為神真之信也。錦九十尺,以誓九天。青繒四十尺,以盟其文。好道樂真、勤心注玄、輕物貴道者,始可與言。
又曰:授三天虎書者,齎金虎,玉鈐,素錦,玄羅各四十尺,以為金真之誓,盟於天地,不宣之約也。
《太一洞真玄經》曰:古者傳經盟誓,皆歃血斷髮,立壇盟天。今自可以金青代髮膚之體。又雲,違此者失兩明。
《玄母按逝經》曰:琅玕、華丹、五石、玄腴之法皆結盟。
《真一修檢經》曰:授太一法,二十四年得傳。
又曰:東海玉華妃停文期,青童君之妹,降授張微子服霧之方。
又曰:主仙道君即命侍婦范運華、趙峻珠、玉抱台等發瓊笈、披綠蘊,出上清隱書《龍文八靈真經》二卷,授范襄平。
《太行經》曰:仁安遠遊山林,於寒靈洞穴遇玄和先生,授靈寶黑帝真文。
又曰:西方有九光靈童,以白帝真文授皇妃。
又曰:央有無生童子於色之國,授元君信然靈寶赤帝真文。
《三元經》曰:元始於明霞觀以上真玉檢,下授三天玉童。
《馬明生內傳》曰:龔仲陽授嵩高小童步紀之法。
《珠囊》曰:陸元德,吳興東遷人。宋文帝召入內,服應尊異。時太后王氏雅信黃老,降母后之尊,執門徒之禮。
又曰:陶弘景字通明,魏郡平陽人也,自雲華陽隱居。梁高祖太子從而授道。梁簡文邵陵諸王,謝覽、沈約、阮忻、虞權並服應師事之。
又曰:劉法先,彭城人也,為宋明帝崇靈館主。帝先師陸元德,元德卒,又師事法先,盡北面之禮。
又曰:薛彪之,晉陵人也。煙爐神鼎之法,無不辯其精粗,究其難易。門人有所請益,必誨示勤懇,隨量而退。
又曰:謝暄字元映,陳郡陽夏人也。年十二,辭親入高壽山,師朱天賜,菜食長齋,專務修道。朱性嚴厲,入室者惟暄一人也。隱虞山,雖居幽寂,遠近歸向,林谷常滿。
又曰:庾承仙字崇光,潁川鄢陵人也。幼聰悟,博極群書。時處士劉弘碩學,尤明老莊,隱於荊州之沙州。承仙師之,講習多所該究。家貧無書,每事假借,一覽便誦。
又曰:孫游岳字玄達,東陽永康人也。宋泰始中,陸元德自廬岳下都闡揚至教。游岳乃出京師問道,親侍帷席,預入室之流。其弘言奧旨,非游岳不傳。
《太一記》曰:裴君精思五年,五帝曰:"君登八極城明真靈台,授揮神九有之術。"
《玉皇譜錄》曰:元始丈人登玉虛之壇,授九天譜錄。
葛洪《神仙傳》曰:嚴青者,會稽人也。居貧,常於山逢一人與青語,臨別贈素書一軸。但以潔器盛之,置高處,並教青服石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