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部·卷二
作者:李昉
○敘禮下
《禮記外傳》曰:吉、凶、賓、軍、嘉,即五禮之目也。吉禮者,祭祀郊廟宗社之事是也;(起自神農氏,始教民種穀。禮始於飲食,吹葦籥,擊土鼓,以迎田祖,致敬鬼神,皆用樂。此伊耆氏即神農別號。)凶禮者,喪紀之說、年穀不登、大夫去國之事也;(黃帝始養生送死也。)賓禮者,貢獻朝聘之事是也;軍禮者,始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嘉禮者,好會之事,起自伏羲以儷皮為幣,始制嫁娶,(享通者,嘉會之事也。)其後有冠、(冠者,代父之事也。婚有繼世之道,物有代謝之期,悲發於衷,乃非純吉,故為喜慰之事也。)鄉飲酒、鄉射、食耆老、王燕族人之事是也。(四者亦嘉會也。)但前代象天,其禮質而略;後代法地,其事煩而文。唐虞之際,五禮明備,周公所制文物極矣。
《左傳·文下》曰:齊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討其來朝也。季文子曰:"齊侯其不免乎?已則無禮,(執王使而伐其罪。)而討於有禮者,曰女何故行禮?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已則反天,而又以討人,難以免矣。"
又《文公》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鏇,弗敢失墜,曰:"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又《宣十六年》曰: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原襄公,周大夫。相,佐也。)殽蒸。(烝,外也。升殽於俎。)武子私問其故。(享當體薦而殽蒸,故怪問之。武,士會謚。季,其字。)王聞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聞乎?王享有體薦,(享則半解其體而薦之,所以示其儉。)宴有折俎。(體解節折,外之於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也。)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公謂諸侯。)武子歸而講求典禮,以修晉國之法。
又《昭二年》曰:晉侯使韓宣子來聘,(公即位故。)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代趙武為政,雖盟主而修好同盟,故曰禮。)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易、象》,上下經之象辭。《魯春秋》,史記之策書。《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事,故曰:"周禮盡在魯"也。)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當此時儒道廢,諸國多缺,惟魯備,故宣子適魯而說之也。)
又《昭四》曰:楚靈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言所聞,謙示所未行。)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其禮,六儀也。宋爵公,故獻公禮。)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鄭,伯爵,故獻伯、子、男會公之禮。)
又《昭五》曰: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往有郊勞,去有贈賄。)無失禮。(揖讓之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
又《昭七》曰: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不能相儀答郊勞,以此為已疾。)乃講學之,(講習也。)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二十四年孟僖子卒,傳終言之。)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僖子卒時,孔丘年三十五。)聖人之後也。我若獲沒,(得以壽終。)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說南宮敬、叔何忌、孟懿子,皆僖子之子也。)而學禮焉,以定其位。"(知禮則位安。)
又《昭二十五》曰:鄭子太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鏇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經者,道之常。)地之義也,(義者,利之宜也。)民之行也。'(行者,人所履。)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緯經錯居以相成者。)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又《昭二十六》曰:齊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有天地則禮義興。)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箴,諫也。)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從,不自專。)婦聽而婉:(婉,順也。)禮之善物也。"
又《定下》曰: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谷。(夾谷即祝其地。)孔丘相,(相,會儀也。)犁彌言於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
又《定下》曰:邾隱公來朝,(朱子益也。)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王朝者之贄。)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禮,死生存亡之禮也。將左右、周鏇,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不合法度。)心已亡矣。"
又《哀上》曰:太宰嚭召季康子,(嚭,吳大夫。)康子使子貢辭。太宰嚭曰:"國君道長大,(言君長於道路。)而大夫不出門,此何禮也?"對曰:"豈以為禮畏大國也?(畏大國,不敢虛國盡行。)大國不以禮命於諸侯,苟不以禮,豈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豈敢棄其國?太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裸以為飾,豈禮也哉?"
《春秋說題辭》曰:禮者,所以設容,明天地之體也。
《論語》曰: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又曰: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又曰: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征,成也。杞宋二國,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
又曰:子張問:"十世可知也?"(世謂易姓之世也。問其制度變易為何。)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所損益可知也者,據時篇目皆在可校數。)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自周之後,以為交易損益之極,極於三王,亦不是過也。)
又曰: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又曰: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言禮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貴者乃貴其安上治民。)
《漢書》曰:漢王已並天下,諸侯共尊為皇帝於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上患之。通知上益厭之,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十月。大行設九賓臚句傳。(上傳語告下為臚,下告上為句。)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戟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至禮畢,盡伏,置法酒,(文穎曰:作酒令法也。蘇林曰:常會須天子中起更衣,然後入置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如淳曰:抑,屈。)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喧譁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拜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通出,皆以五百金賜諸生。諸生乃喜曰:"叔孫生聖人,知當世務也。"
又曰:王者必因前王之禮,而順時施宜,有所損益,節人之心,稍稍製作。
又曰:宣帝時,諫議大夫王吉上疏,願述舊禮,明王制,驅一代之人,躋之仁壽之域。
范曄《後漢書·曹褒傳》曰:詔召玄武司馬班固,問改定禮制之宜。固曰:"京師諸儒多能說禮,宜廣招集,共議失得。"帝曰:"諺言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正月,乃召褒詣嘉德門,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今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於南宮東觀,盡心集作。"
《典略》曰:孔子過宋,與弟子集禮於大樹下。宋司馬桓魋使拔其樹。去適鄭。
《六韜》曰:太公對文王曰:"禮者,治之粉澤也。"
《管子》曰: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為之節文者也。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孫卿子》曰:禮者,人主以為群臣尺寸尋丈檢式也。禮有三本:天地,生之本;先祖,類之本;君師,治之本。國之本在禮也。
又曰:人生有欲,欲則求,求則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養之。禮者,養也。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馨,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黼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越席,沐浴機筵,所以養體也。
《莊子》曰:三王五帝之禮儀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王五帝之禮儀法度,其猶楂梨橘柚果瓜之屬耶?其味反而皆可於口。
《文子》曰:老子云: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法;心雖樂之,節以禮。趨翔周鏇,屈節異儀。肉凝而弗食,酒敗而不飲。外束其形,中愁其意,汨陰陽之和而迫生命之情。
《慎子》曰:禮從俗政,上國有貴賤之禮,無賢不肖之禮;有長幼之禮,無勇怯之禮;有親疏之禮,無愛惡之禮也。
《淮南子》曰:禮者,體情而制文者也。
又曰:夫水積則生相食之蟲;(言大魚食小魚。)土積則生食肉之獸;禮飾則生偽慝之儒。(偽,詐。慝,奸。)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
《說苑》曰:齊景公登酎,晏子修食禮以待。公曰:"禮,寡人饜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與之圖國。"晏子對曰:"君子無禮,是庶人也;庶人無禮,是禽獸也。禮而治國,所以御民也;轡者,所以馭馬也。無禮而治國家者,嬰未嘗聞也。"景公曰:"善。"乃飾酎更席,以為上客。
《尸子》曰:秋為禮,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禮之至也。
《韓詩外傳》曰:晏子聘魯,下堂則趨,授立則跪。子貢怪之,問孔子。孔子問晏子,晏子對曰:"夫上堂之禮,君行一,臣行二也。今君之受幣也畢,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禮中語襉禮。"
《董生書》曰:禮者,天所為也;文者,人所為。謂之禮者,因人情為節文,以救其亂也。夫堤者,水之防也;禮者,人之防也。刑防其末,禮防其本也。
《白虎通》曰:夫禮者,陰陽之際也,百事之會也。所以尊天地、賓鬼神、序上下之道也。
《袁淮書》曰:禮者,緣人情而為之節度者也。嚴父,愛親之情也;尊親,敬長之義耳。
《物理論》云:禮者,履也,律也。義同而名異。
孫卿《禮賦》曰: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