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人事部·卷一百八

作者:李昉

○喜

《說文》曰:"喜,不言而悅曰喜,從壴口。(壴,音知句切。)

《易》曰: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尚書》曰:股肱喜哉,玄首起哉。

《毛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又曰:我有嘉賓,中心喜之。

又曰:菁菁者莪,樂育才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也。

《禮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是故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

又曰:人喜則斯陶,(陶,鬱陶也。)陶斯詠,詠斯搖。

又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也。

又曰:武王承命,興師誅商,萬國鹹喜,軍發盟津,前歌后舞。

又曰:文王朝夕至於大寢之門外,問於內豎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今日安。"太子乃有喜色。

《左傳》曰:城濮之役,晉師三日穀,文公猶有憂色。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艾也。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子玉得臣。)公喜而後可知也。

又曰:子產始知然明,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子產喜,以語子太叔,曰:"他日吾見蔑之面(蔑,然明名。)今吾見其心矣!"

又曰: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齊侯喜,與之陽穀。

又曰:吳將伐齊,越子率其眾以朝焉。吳人皆喜,惟子胥懼。曰:"是豢吳也!"吳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

又曰:鄭六卿餞韓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賦,起亦以知鄭志。"子賦《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抑賦《蘀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

《公羊傳》曰:九月丁卯,子同生。子同者孰謂?謂莊公。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此言喜有正何?久無正子也。

又曰:齊高子來盟。高子者何?齊大夫也。何以不稱使?我無君也。然則何以不名?喜之也。

《爾雅》曰:坎坎,僔僔,喜也。

《論語》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又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又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也與?"子路聞之喜。

《尚書中候》曰:"維王既誅崇侯虎,諸侯貢,萬民鹹喜。"(鄭玄曰:王,文王也。貢,貢國異物色也。)

《尚書大傳》曰:惟丙午,王還師。師乃鼓譟,師乃慆,前歌后舞。(鄭玄曰:慆,喜也。眾大喜前歌后舞也。)

《春秋玄命苞》曰:兩口銜土為喜。喜得明心。喜者為憙,憙天心。(宋均曰:心為天王布政之宮,萬物須之乃盛,所以為喜也。今於口間土移一畫之者,於字型安也,是為兩口土也。喜得明明得所喜也。)

《春秋繁露》曰:春之言,猶蠢也。蠢蠢者,喜樂之貌。

《國語》曰:伯宗朝,以喜歸。其妻曰:"子貌有喜,何也?"曰:"吾言於朝,諸大夫皆謂我知似陽子。(知有似也。子陽,處父也。)"對曰:"陽子華而不實,言而無謀,是以難及於身。子何喜焉?"

《戰國策》曰:呂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東周大喜。

又曰:孟嘗君出行至楚,楚獻象床。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往,見孟嘗門人公孫戊曰:"臣,郢之登徒,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傷此若發標,賣妻息不足以償。足下能使仆無行,先入有寶劍,願獻之。"戊曰:"諾。"入見孟嘗,曰:"五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以國事累君者,誠悅君之義,慕君之廉。今君至楚而受象床,所未至國,將何以待君?"孟嘗曰:"善。"戊趨而出,孟嘗君曰:"今子舉足高,志之揚,何也?"戊曰:"臣有大喜三,重之以寶劍一。"孟嘗曰:"何謂也?"戊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入諫,一喜;諫而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三喜。"

《史記》曰:趙使藺相如齎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秦王大喜,傅璧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又曰:孔子由大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門人怪之。孔子曰:"非樂其貴,然喜下人得吾也。"

又曰:龍且與韓信夾濰水陣,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韓信怯也。"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擊,殺龍且。

又曰:慶雲,喜氣也。

又曰:呂后謂高祖曰:"季所居之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

又曰:邑中人民嘗懼出獵,任安為人分麋鹿雉兔,眾人皆喜曰:"無傷也,任少卿分則平也。"

《漢書》曰:朱博為左馮翊。長陵大姓尚方禁少時盜人妻,見斫,創著頰。博聞以它事召,視其面,果有瘢。博辟左右問方禁:"是何創?"禁自知情得,叩頭服狀。博笑曰:"大丈夫固時有是。博欲灑鄉恥,能自效不?"方禁且喜且懼,對曰:"必死!"博因親信之以為耳目。

又曰:高祖入關,與父老約,法三章,民大喜也。

又曰:英布間行與隋何俱歸漢。王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死。就舍,張御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

又曰:韓信投漢,蕭何等已數言上,不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且怒且喜。

又曰:呂須嘗以陳平前為高帝謀執樊噲,數讒平於呂后曰:"為丞相,不治事,日飲醇酒,戲婦人。"平聞日益甚。太后聞之,私喜。

又曰:翟方進隨父至汝南,蔡父奇方進形貌,有封侯骨。方進既厭為小吏,聞蔡父言,心喜。

又曰:匈奴單幼稍:"願婿漢氏以自親。"玄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欣喜。

謝承《後漢書》曰:廬江毛義,家貧,以孝行稱。南陽張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守令。義捧檄而入,喜動顏色。

《續漢書》曰:荀爽嘗謁李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侯。"見慕如此。

《東觀漢記》曰:上謂鮑永曰:"我攻懷三日而兵不下,關東畏卿,且將故人往。"即拜永諫議大夫。至懷,謂太守曰:"足下所以堅不下者,未知孰是也?今聖主即位,天下以定,不降何待!"即開城降。上大喜,與永對食。

又曰:賈復北與五校戰於真定,大破之,復傷瘡甚,上驚。復病,尋愈,追及上,上見大喜。

又曰:梁鴻妻椎髻,著布衣,操作具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之妻也!"字之曰:"德曜孟光。"

又曰:上幸長祠、高廟十一陵,歷覽宮館舊處。會郡縣吏勞賜作樂者,有縣三老大言:"陛下入東都,臣望顏色容儀,類似先帝,臣一歡喜;百官嚴設如舊時,臣二歡喜;見吏賞賜,識先帝時事,臣三歡喜;陛下聽用直諫,默然受之,臣四歡喜;陛下至明,懲艾酷吏,視人如赤子,臣五歡喜;進賢用能,各得其所,臣六歡喜;天下太平,德合於堯,臣七歡喜。"

又曰:上以馮異為孟津將軍,屯河上,擊走朱鮪,追至雒陽城門,環城一匝乃還。上聞之大喜,諸將皆賀。

又曰:郭伋,字細侯,河南人。在并州,素結恩德。行部,到河西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於道次迎拜。伋問曰:"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

《魏志》曰: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郭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矣。表為司空軍謀。

《吳志》曰:曹公破走,魯肅選還,權大喜。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眾人聞之,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蒲輪徵肅,始當顯耳。"權拊掌歡笑。

王隱《晉書》曰:石珩問袁甫:"壽春以西河以常旱?東何以恆水?"甫曰:"東是吳人新附,積憂成陰;西是中國新平,吳珍美人皆入,志盈心滿長歡,故旱。"

孫嚴《宋書》曰:劉宣,字萬壽,彭城人也。素曉天文,知晉室當復,又夢丸土服之,覺而喜曰:"丸者,桓也,桓既吞矣,吾當複本土乎?"

《齊書》曰:謝超宗詣東府,門自通,其日風慘,太祖謂四座曰:"此客至,使人不火自暖矣。"超宗既坐,飲酒數巡,辭氣橫出,太祖對之甚歡。

崔鴻《後秦錄》曰:秦末,祅星見於東井。尹緯知秦將滅,心喜,踴躍向天再拜。

《唐書》:陸贄從幸山南,道途艱險,扈從不及,與帝相失。一夕不至,上喻軍士曰:"得贄者賞千金。"翌日,贄謁見,上喜形於顏色。其寵待如此。

《周書》曰:人有五氣,喜氣內畜,雖欲隱之,陽喜必見,喜色油然以出。

又曰:師曠見太子晉曰:"願聞一言。"王子應之曰:"吾聞太師將來,吾心甚喜;既已見子,喜而又懼。吾年甚少,見子而懾,盡忘吾度。"

《韓詩外傳》曰:曾子曰:"吾嘗仕為吏,祿不過鍾、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多也,樂其逮親也。"

張勃《吳錄》曰:長沙桓王在歷陽,遣書呼周瑜。瑜將兵五百人,船糧器杖,星夜馳赴。王大喜,執瑜手曰:"卿至,諧矣。"

又曰:吳王之女有所怨王者,遂自殺。王痛之,葬於昌門外,文石為槨,高墳深池,珍玩人馬以徇葬。國人哀之。湛盧之劍夜飛去楚,楚昭王覺,劍在其床首。昭王召風鬍子而問焉,對曰:"越獻劍於吳,名曰湛盧,人君有過則去,適他國。聞吳王葬女奢侈,以人從死,其必是也。"昭王大喜。

胡沖《吳歷》曰:太史慈,字子義,於神亭戰敗,為孫策所執。策素聞其名,即解縛咨問進取之術。慈曰:"州郡新破,士卒離心,若倘分散,難複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旨。"策長跪答曰:"誠本心所望也。明日日中,望君來還。"諸將皆疑,策曰:"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明日,大會諸將,預設酒食,立竿視中而慈至,策大歡喜,常與參論軍事。

司馬彪《九州春秋》曰:曹公與袁紹相距,遣人招張繡。繡欲歸紹,賈詡勸繡歸曹公,繡曰:"紹強。又曹公與吾有讎,不可。"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之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大怨明德於四海也。"繡從之,歸曹公。曹公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君也。"

檀道鸞《續晉陽秋》曰:初,苻堅南寇,京師大震。謝玄入問討御之方,謝安夷然無懼色。玄等既破賊,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畢,攝放床上,了無喜色,還棋如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客罷,還內過戶,安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也。

太公《六韜》曰:因其所喜,以順其志。

又曰:文王拘羑里,求天下珍、怪而獻之,紂貪其幣,大喜,殺牛,而賜之。

《曹操別傳》曰:拜操典軍都尉,還譙、沛,士卒共叛,襲擊之。操得脫身亡走,竄平河,亭長舍,稱曹濟南處士。臥養足創八九日,謂亭長曰:"曹濟南雖敗,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車牛相送,往還四五日,吾厚報公。"亭長乃以車牛送操,未至譙,數十里騎求操者多,操開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雷煥別傳》曰:張華以煥為豐城令,得雙寶劍,乃送一劍與華,自留一劍。華得劍甚喜,曰:"此干將也!"

《邴原別傳》曰:魏太祖為司空,辟原署東閣祭酒。太祖北伐三郡,克單于,還,太祖曰:"孤返,鄴守諸君必將來迎。其不來者,獨邴祭酒耳!"言訖未久,而原先至。門下通謁,太祖大喜,攬履而起,遠出迎原曰:"賢者誠難則度!孤謂君將不能來,而遠自屈,誠副飢虛之心。"

《零陵先賢傳》曰:劉巴入益,益州牧劉璋見而驚喜,每有事咨問。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入必有為,不可內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璋不聽。巴閉門稱疾。備攻成都,令軍中曰:"其有害巴者,誅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列異記》曰:華子魚為諸生,寄宿人門外。主人婦夜生。頃兩吏詣門,便辟易卻,相謂曰:"公在此。"躊躇良久,一吏曰:"籍當定,奈何住?"乃前向子魚拜,相將入。入出並行,共語曰:"當與幾歲?"一人曰:"當三歲。"子魚後故往視之,兒果已死。子魚喜曰:"我固當為公。"後果為太尉。

《西京雜記》曰:樊將軍噲問陸賈曰:"自古人君皆雲受命於天,雲有瑞應,豈有是乎?"賈應之曰:"有之。夫目得酒食,火花得錢財,鴉鵲噪則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也。"

《晉朝雜事》曰:明帝入,幘不正,玄帝自為正之,明帝大喜。

《莊子》曰:凡交,近則靡以信,遠則必忠之言。以言必,或傅之夫失傅。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惡之言,凡溢之類,妄則信之。

《列子》曰: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從而擊之,斃。恐人之見也,遮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

又曰:堯微服游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喜曰:"疇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曰:"古詩也。"

《孟子》曰: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奚為喜?"曰:"其為人也好善。"

又曰:子路,人告其過,則喜。

《抱朴子》曰:人主有道,國無粗政,則四七從度,五星不逆,日不蝕朔,月不薄望,霜不夏繁,雷不冬泄,嘉瑞並臻,災厲寢滅,此則天喜也。

《呂氏春秋》曰: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歸湯。湯於是請取婦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

《顧子》曰:夫哀樂喜怒、愛憎欲懼,人之情也。當其哀也,則欲哭泣擗踴,遇其樂也,則欲歡笑鼓舞。

公孫尼子曰:君子怒則自說以和,喜則收之以正。

《楚辭》曰: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乃喜。(王逸曰:師,謂太公也。昌,文王也。後,亦文王也。)

曹植《禮上表》曰:臣得去幽屏之城,獲覲百官之美,此一喜也;背茅茨之陋,登閶闔之闥,此二喜也;必以有靦之容,瞻見穆穆之顏,此三喜也;將以檮杌之質,稟受崇聖之訓,此四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