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職官部·卷三十三

作者:李昉

○太史令

《春秋元命苞》云:屈中挾一而起者為史,史之為言紀也,天度文法以此起也。

《尚書·酒誥》曰:太史友,內史友。(太史,內史掌國典法所賓友者也。)

《周書》曰:維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右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其驚,余乃取,遂事之,要戒申戎夫王之朔望以聞也。"

《禮記·曲禮下》曰:天子建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

又《玉藻》曰: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春秋·宣上》曰: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貽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又《襄四》曰:太史書:"崔杼殺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嗣續。)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又曰:魯昭公二年,晉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

《周禮·春官下》曰:太史掌建國之六典。(太史,日官也。《春秋傳》曰: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卿。)

《大戴禮》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則有司過之史。

《春秋文耀鉤》曰:楚立唐氏以為史官,蒼雲如霓,圍軫七蟠,中有荷斧之人,向軫而蹲,(蟠,猶周也。蹲,踞也。)楚驚。

《唐史》曰:君慢命,又簡宗廟,(命,天命也。軫,於天文楚之分也。向之而踞,是慢命踞簡宗廟。)於是晝遺炎煙,耀於蒼雲,精消無文。(軫火精雲水氣圍軫水也。晝,日陽也,炎火亦陽也。遺之者象蟠所也。水難勝火,三陽並氣,且火炎上宜消滅也。文則蜆也。)唐史之冊,上滅蒼雲。(告神以史功也。)

《韓詩外傳》曰:據法守職而不敢為非者,太史也。

《毛詩序》曰: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諷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春秋後語》曰: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以其圖法歸周。

《國語》曰:鄭桓公為司徒,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史伯,周太史也。)余懼及之焉。"

《漢書》曰:司馬喜生談,談為太史公。(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臣瓚案:《百官表》無太史公。茂陵中書司馬談為太史令。)遷仕,為郎中,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音昨)、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如淳云:周南,洛陽也。)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緒,封泰山而予不得行,是命也夫!是命也夫!予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述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

又《藝文志》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又曰:青史子注,古史官記事也。

又曰:孔甲《盤孟》篇。(黃帝史官。)

又曰:史籀。(周宣王大史,作大篆。)

又曰:秦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章。

《東觀漢記》曰:陰猛以博通古今為太史令。

司馬彪《續漢書》曰:張衡字平子,以郎中遷太史令。妙善璣衡之正,作渾天儀,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如酒杯。如有地動,樽則震,尋其方面,知震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張璠《漢紀》曰:初,王師敗於曹陽,欲浮河東下,侍御史、太史令王立曰:"去春,太白犯鎮星於斗,過天津熒惑,又逆行守河,北不可犯也。"由是遂不北渡河,將自軹關東出。立又謂宗正劉艾曰:"前太白守天關,與熒惑會,金火交會,革命之象也,漢祚終矣,晉魏必有興者。"後立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者土也。承漢,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惟委任曹氏而已。"曹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應劭曰:太史令,秩六百石,掌天時星曆。凡歲奏新年曆,凡國祭祀、喪娶之事,奏良日;國有瑞應、災異,記之。

又曰:太史令秩六百石。望朗三十人,掌故三十人。昔在顓頊,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分命羲和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至於夏後、殷、周,世敘其官皆精研術數,窮神知化。當春秋時,魯有梓慎,晉有卜偃,宋有子韋,鄭有裨灶,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其言屢中,有備無害。漢興,甘石、唐都、司馬父子抑亦次焉。末塗偷進,苟忝茲階,既闇候望,競飾邪偽,以凶為吉,莫之懲糾。

《漢舊儀》曰:承周史官,至武帝置太史公。司馬遷父談,世為太史。遷年十三,使乘傳行天下,求古諸侯之史記。

《魏志》曰:黃龍見譙橋,桓玄問太史令單颺,颺曰:"其國當有王者。"

《吳志》曰:吳範字文則,會稽上虞人也。劉盛兵西陵,范曰:"後當和親。"終皆如言。其占驗明審如此。權以范為騎都尉,領太史令,數從訪問,欲知其訣。范秘惜其術,不以至要語權。權由是恨也。

又曰:韋曜字弘嗣。孫亮即位,諸葛恪輔政,表曜為太史令,撰《吳書》。

沈約《宋書》曰:太史掌歷數、靈台,專候日月星氣焉。

《世本》曰:沮誦,蒼頡作書。(宋裒注曰:沮誦、蒼頡、黃帝之史。)

《唐書》曰:乾元元年改太史局為司天台,掌天文、歷數、風雲、氣色有異則密封以聞。其小史有司歷、保章正、靈台郎、挈壺正等,官各有差。

《呂氏春秋》曰:夏太史令終古見夏桀惑亂,載其圖法而泣,乃出奔商;商太史高勢見紂之迷亂,載其圖法出,之周;晉太史屠乘見晉之亂,以其圖法歸周。

《帝王世紀》曰:黃帝使蒼頡取象鳥跡,始作文字之篆,史官之作,蓋自此始。記其言行,冊而藏之。

《文士傳》曰:張衡性精微,有巧藝,特留意於天文、陰陽、算數,由是遷太史令。

《環濟要略》曰:太史令取善紀述者,使記時事,天子圖書計最典籍皆副焉。

《賈誼書》曰:不知日月之時節,不知先王之諱與國之忌,不知風雨雷電之眚,凡此屬太史之任也。

揚雄《太史令箴》曰:昔在太古,爰初肇記。天地之紀,重離是司。降及唐虞,乃命羲和,欽若昊天,百政攸宜。夏帝不慎,羲和不令,湎時亂日,帝旅爰征,庶寮至殷,惟天為難,夏氏黷德面明神不蠲。

荀悅《申鑒》曰: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廟,左右二史臧否成敗無不存焉。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悖人懼焉。故先王重之,以副賞罰,以輔法教。宜於今者,官以其方,各書其事,歲盡則集之於尚書。

○殿中監

《六典》曰:殿中監掌服御之事,總尚食、尚藥、尚衣、尚乘、尚舍、尚輦六局之官屬,備其禮物而供其職事。少監為之貳。尚食奉御掌常謹其儲供,辨其名數;直長為之貳。尚藥奉御掌合和藥物,辨藥上中下之三品;直長為之貳。尚衣奉御掌衣服,詳其制度,辨其名數。尚乘奉御掌內外閒廄之馬,辨其粗良,而率其習馭;直長為之貳。尚舍奉御掌殿庭張設、湯沐,而潔其灑掃;直長為之貳。尚輦奉御掌輿輦、傘扇之事,分其次序,而辨其名數;直長為之貳。

○大長秋

《天官書》: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周官有宮正、宮伯、(皆主王宮中官之長。)宮人、(掌王之六寢也。)內宰、(理王內之政令,以陰禮教六宮。陰禮,婦禮也。)閽人、寺人官。戰國時有宦者令,秦有將作、尉衛、少府各一人。(並皇后卿也。)漢景帝中元六年改將作為大長秋,(顏師古曰:秋,收成之時;長,恆久之義。故以為皇后官名。)或用中人,(中人,閹人也。)或用士人。成帝加置太僕一人,掌太后輿馬,通謂之皇太后卿;皆隨太后宮為官號,無太后則缺。至後漢復增置丞、中宮謁者令、中宮尚書、中宮私府令、中宮永巷令、中宮黃門冗從僕射,虎賁官騎、中宮官署令、藥長並隸大長秋。歷魏、晉、宋、梁、陳、後魏皆有長秋之號,而官屬省置不同。北齊有長秋寺,置卿、中尹各一人,掌諸宮門掖庭等,並用宦者。隋改曰內侍省,煬帝改為長秋監,置令一人、丞二人,並用士人。唐武德初復為內侍省,皆用宦者。

《後漢書》曰:鄭眾字季產,南陽犨人也。為人謹敏有心,永平中,初給事太子家。肅宗即位,拜小黃門,遷中常侍。和帝初,竇太后秉政,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又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謨誅之,以功遷大長秋。

又曰:良賀位為大長秋,清儉退厚。陽嘉中詔九卿舉武猛,賀獨無所薦,引帝問其故,對曰:"臣生自草茅,長於宮掖,既無知人之明,又未嘗交加士類。昔衛鞅因景監以見,有識知其不終。今得臣舉者,匪榮伊辱。"固辭之。

又曰:曹騰字季興。順帝在東宮,鄧太后以騰年少謹厚,使侍皇太子書,特見親愛。及即位,騰為小黃門,遷中常侍。桓帝得立,騰與長樂太僕州輔等七人,以定冊功,皆封亭侯,騰遷大長秋。用事省闥三十餘年,奉事四帝,未嘗有過。其所進達,皆海內名人。

又曰:曹節字漢豐,南陽新野人也。靈帝即位,以定冊功封長安鄉侯。時竇太后臨朝,後父大將軍武與太傅陳蕃謀誅中官,節等與長樂五官史朱瑀等,矯詔誅武、蕃等,節遷長樂衛尉,後轉大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