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偈頌品·一
作者:實叉難陀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羅中諸廣義故,而說偈言:
“諸法不堅固, 皆從分別生,
以分別即空, 所分別非有。
由虛妄分別, 是則有識生,
八九識種種, 如海眾波浪。
習氣常增長, 槃根堅固依,
心隨境界流, 如鐵於礠石。
眾生所依性, 遠離諸計度,
及離智所知, 轉依得解脫。
“得如幻三昧, 超過於十地,
觀見心王時, 想識皆遠離。
爾時心轉依, 是則為常住,
在於蓮華宮, 幻境之所起。
既住彼宮已, 自在無功用,
利益諸眾生, 如眾色摩尼。
“無有為無為, 唯除妄分別,
愚夫迷執取, 如石女夢子。
應知補伽羅, 蘊界諸緣等,
悉空無自性, 無生有非有。
我以方便說, 而實無有相,
愚夫妄執取, 能相及所相。
“一切知非知, 一切非一切,
愚夫所分別, 佛無覺自他。
諸法如幻夢, 無生無自性,
以皆性空故, 無有不可得。
我唯說一性, 離於妄計度,
自性無有二, 眾聖之所行。
“如四大不調, 變吐見螢光,
所見皆非有, 世間亦如是。
猶如幻所現, 草木瓦礫等,
彼幻無所有, 諸法亦如是。
非取非所取, 非縛非所縛,
如幻如陽焰, 如夢亦如翳。
“若欲見真實, 離諸分別取,
應修真實觀, 見佛必無疑。
世間等於夢, 色資具亦爾,
若能如是見, 身為世所尊。
三界由心起, 迷惑妄所見,
離妄無世間, 知已轉染依。
“愚夫之所見, 妄謂有生滅;
智者如實觀, 不生亦不滅。
常行無分別, 遠離心心法,
住色究竟天, 離諸過失處。
於彼成正覺, 具力通自在,
及諸勝三昧, 現化於此成。
“化身無量億, 遍游一切處,
令愚夫得聞, 如響難思法。
遠離國中後, 亦離於有無,
非多而現多, 不動而普遍。
說眾生身中, 所覆之性質,
迷惑令幻有, 非幻為迷惑。
“由心迷惑故, 一切皆悉有,
以此相系縛, 藏識起世間。
如是諸世間, 唯有假施設,
諸見如暴流, 行於人法中。
若能如是知, 是則轉所依,
乃為我真子, 成就隨順法。
“愚夫所分別, 堅濕暖動法,
假名無有實, 亦無相所相。
身形及諸根, 皆以八物成,
凡愚妄計色, 迷惑身籠檻。
凡愚妄分別, 因緣和合生,
不了真實相, 流轉於三有。
“識中諸種子, 能現心境界,
愚夫起分別, 妄計於二取。
無明愛及業, 諸心依彼生,
以是我了知, 為依他起性。
妄分別有物, 迷惑心所行,
此分別都無, 迷妄計為有。
“心為諸緣縛, 生起於眾生;
諸緣若遠離, 我說無所見。
已離於眾緣, 自相所分別,
身中不復起, 我為無所行。
眾生心所起, 能取及所取,
所見皆無相, 愚夫妄分別。
顯示阿賴耶, 殊勝之藏識,
離於能所取, 我說為真如。
“蘊中無有人, 無我無眾生,
生唯是識生, 滅亦唯識滅。
猶如畫高下, 雖見無所有,
諸法亦如是, 雖見而非有。
如乾闥婆城, 亦如熱時焰,
所見恆如是, 智觀不可得。
“因緣及譬喻, 以此而立宗,
乾城夢火輪, 陽焰日月光。
火焰毛等喻, 以此顯無生,
世分別皆空, 迷惑如幻夢。
見諸有不生, 三界無所依,
內外亦如是, 成就無生忍,
得如幻三昧, 及以意生身,
種種諸神通, 諸力及自在。
“諸法本無生, 空無有自性;
迷惑諸因緣, 而謂有生滅。
愚夫妄分別, 以心而現心,
及現於外色, 而實無所有。
如定力觀見, 佛像與骨鎖,
及分析大種, 假施設世間。
“身資及所住, 此三為所取;
意取及分別, 此三為能取。
迷惑妄計著, 以能所分別,
但隨文字境, 而不見真實。
行者以慧觀, 諸法無自性,
是時住無相, 一切皆休息。
“如以墨塗雞, 無智者妄取;
實無有三乘, 愚夫不能見。
若見諸聲聞, 及以辟支佛,
皆大悲菩薩, 變化之所現。
三界唯是心, 分別二自性,
轉依離人法, 是則為真如。
“日月燈光焰, 大種及摩尼,
無分別作用, 諸佛亦如是。
諸法如毛輪, 遠離生住滅,
亦離常無常, 染淨亦如是。
如著陀都藥, 見地作金色,
而實彼地中, 本無有金相。
愚夫亦如是, 無始迷亂心,
妄取諸有實, 如幻如陽焰。
“應觀一種子, 與非種同印,
一種一切種, 是名心種種。
種種子為一, 轉依為非種,
平等同法印, 悉皆無分別。
種種諸種子, 能感諸趣生,
種種眾雜苦, 名一切種子。
“觀諸法自性, 迷惑不待遣;
物性本無生, 了知即解脫。
定者觀世間, 眾色由心起,
無始心迷惑, 實無色無心。
如幻與乾城, 毛輪及陽焰,
非有而現有, 諸法亦如是。
“一切法不生, 唯迷惑所見;
以從迷妄生, 愚妄計著二。
由種種習氣, 生諸波浪心;
若彼習斷時, 心浪不復起。
心緣諸境起, 如畫依於壁,
不爾虛空中, 何不起於畫?
“若緣少分相, 令心得生者;
心既從緣起, 唯心義不成。
心性本清淨, 猶若淨虛空;
令心還取心, 由習非異因。
執著自心現, 令心而得起,
所見實非外, 是故說唯心。
“藏識說名心, 思量以為意,
能了諸境界, 是則名為識。
心常為無記, 意具二種行,
現在識通具, 善與不善等。
證乃無定時, 超地及諸剎,
亦越於心量, 而住無相果。
“所見有與無, 及以種種相,
皆是諸愚夫, 顛倒所執著。
智若離分別, 物有則相違,
由心故無色, 是故無分別。
諸根猶如幻, 境界悉如夢,
能作及所作, 一切皆非有。
“世諦一切有, 第一義則無;
諸法無性性, 說為第一義。
於無自性中, 因諸言說故,
而有物起者, 是名為俗諦。
若無有言說, 所起物亦無,
世諦中無有, 有言無事者。
顛倒虛妄法, 而實不可得;
若倒是有者, 則無無自性。
以有無性故, 而彼顛倒法,
一切諸所有, 是皆不可得。
“惡習熏於心, 所現種種相,
迷惑謂心外, 妄取諸色像。
分別無分別, 分別是可斷,
無分別能見, 實性證真空。
無明熏於心, 所現諸眾生,
如幻象馬等, 及樹葉為金。
“猶如翳目者, 迷惑見毛輪;
愚夫亦如是, 妄取諸境界。
分別所分別, 及起分別者,
轉所轉轉因, 因此六解脫。
由於妄計故, 無地無諸諦,
亦無諸剎土, 化佛及二乘。
“心起一切法, 一切處及身,
心性實無相, 無智取種種。
分別迷惑相, 是名依他起;
相中所有名, 是則為妄計;
諸緣法和合, 分別於名相,
此等皆不生, 是則圓成實。
“十方諸剎土, 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 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 極樂界中出,
於方廣經中, 應知密意說。
所有佛子說, 及諸導師說,
悉是化身說, 非是實報佛。
“諸法無有生, 彼亦非非有,
如幻亦如夢, 如化如乾城。
種種由心起, 種種由心脫,
心起更非余, 心滅亦如是。
以眾生分別, 所現虛妄相;
唯心實無境, 離分別解脫。
“由無始積集, 分別諸戲論,
惡習之所熏, 起此虛妄境。
妄計自性故, 諸法皆無生;
依止於緣起, 眾生迷分別。
分別不相應, 依他即清淨,
所住離分別, 轉依即真如。
“勿妄計虛妄, 妄計即無實,
迷惑妄分別, 取所取皆無。
分別見外境, 是妄計自性,
由此虛妄計, 緣起自性生。
邪見諸外境, 無境但是心,
如理正觀察, 能所取皆滅。
如愚所分別, 外境實非有,
習氣擾濁心, 似外境而轉。
已滅二分別, 智契於真如,
起於無影像, 難思聖所行。
“依父母和合, 如酥在於瓶,
阿賴耶意俱, 令赤白增長。
閉屍及稠胞, 穢業種種生,
業風增四大, 出生如果熟。
五與五及五, 瘡竅有九種,
爪甲齒毛具, 滿足即便生。
初生猶糞蟲, 亦如人睡覺,
眼開見於色, 分別漸增長。
分別決了已, 唇齶等和合,
始發於語言, 猶如鸚鵡等。
“隨眾生意樂, 安立於大乘,
非惡見行處, 外道不能受。
自內所證乘, 非計度所行,
願說佛滅後, 誰能受持此?
大慧汝應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 持於我法者。
南天竺國中, 大名德比丘,
厥號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 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眾緣所起義, 有無俱不可;
緣中妄計物, 分別於有無,
如是外道見, 遠離於我法。
一切法名字, 生處常隨逐,
已習及現習, 展轉共分別。
若不說於名, 世間皆迷惑;
為除迷惑故, 是故立名言。
“愚分別諸法, 迷惑於名字,
及以諸緣生, 是三種分別。
以不生不滅, 本性如虛空,
自性無所有, 是名妄計相。
如幻影陽焰, 鏡像夢火輪,
如響及乾城, 是則依他起。
真如空不二, 實際及法性,
皆無有分別, 我說是圓成。
“語言心所行, 虛妄墮二邊,
慧分別實諦, 是慧無分別。
於智者所現, 於愚則不現,
如是智所現, 一切法無相。
如假金瓔珞, 非金愚謂金;
諸法亦如是, 外道妄計度。
“諸法無始終, 住於真實相,
世間皆無作, 妄計不能了。
過去所有法, 未來及現在,
如是一切法, 皆悉是無生。
諸緣和合故, 是故說有法;
若離於和合, 不生亦不滅。
“而諸緣起法, 一異不可得,
略說以為生, 廣說則為滅。
一是不生空, 一復是生空,
不生空為勝, 生空則滅壞。
真如空實際, 涅槃及法界,
種種意生身, 我說皆異名。
“於諸經律論, 而起淨分別;
若不了無我, 依教不依義。
眾生妄分別, 所見如兔角,
分別即迷惑, 如渴獸逐焰。
由於妄執著, 而起於分別;
若離妄執因, 分別則不起。
“甚深大方廣, 知諸剎自在,
我為佛子說, 非為諸聲聞。
三有空無常, 遠離我我所,
我為諸聲聞, 如是總相說。
不著一切法, 寂靜獨所行,
思念辟支果, 我為彼人說。
“身是依他起, 迷惑不自見,
分別外自性, 而令心妄起。
報得及加持, 諸趣種類生,
及夢中所得, 是神通四性。
夢中之所得, 及以佛威力,
諸趣種類等, 皆非報得通。
“習氣熏於心, 似物而影起,
凡愚未能悟, 是故說為生。
隨於妄分別, 外相幾時有,
爾所時增妄, 不見自心迷。
何以說有生, 而不說所見?
無所見而見, 為誰云何說?
心體自本淨, 意及諸識俱,
習氣常熏故, 而作諸濁亂。
藏識舍於身, 意乃求諸趣,
識述似境界, 見已而貪取。
所見唯自心, 外境不可得;
若修如是觀, 舍妄念真如。
“諸定者境界, 業及佛威力,
此三不思議, 難思智所行。
過未補伽羅, 虛空及涅槃,
我隨世俗事, 真諦離文字。
二乘及外道, 同依止諸見,
迷惑於唯心, 妄分別外境。
羅漢辟支佛, 及以佛菩提,
種子堅成就, 夢佛灌其頂。
心幻趣寂靜, 何為說有無?
何處及為誰? 何故願為說。
“迷惑於唯心, 故說幻有無,
生滅相相應, 相所相平等,
分別名意識, 及與五識俱,
如影像暴流, 從心種子起。
若心及與意, 諸識不起者,
即得意生身, 亦得於佛地。
“諸緣及蘊界, 人法之自相,
皆心假施設, 如夢及毛輪。
觀世如幻夢, 依止於真實;
真實離諸相, 亦離因相應。
聖者內所證, 常住於無念;
迷惑因相應, 執世間為實。
“一切戲論滅, 迷惑則不生;
隨有迷分別, 痴心常現起。
諸法空無性, 而是常無常,
生論者所見, 非是無生論。
一異俱不俱, 自然及自在,
時微塵勝性, 緣分別世間。
“識為生死種, 有種故有生,
如畫依於壁, 了知即便滅。
譬如見幻人, 而有幻生死;
凡愚亦如是, 痴故起縛脫。
內外二種法, 及以彼因緣,
修行者觀察, 皆住於無相。
“習氣不離心, 亦不與心俱,
雖為習所纏, 心相無差別。
心如白色衣, 意識習為垢,
垢習之所污, 令心不顯現。
我說如虛空, 非有亦非無,
藏識亦如是, 有無皆遠離。
意識若轉依, 心則離濁亂,
我說心為佛, 覺了一切法。
“永斷三相續, 亦離於四句,
有無皆舍離, 諸有恆如幻。
前七地心起, 故有二自性;
餘地及佛地, 悉是圓成實。
欲色無色界, 及以於涅槃,
於彼一切身, 皆是心境界。
隨其有所得, 是則迷惑起;
若覺自心已, 迷惑則不生。
“我立二種法, 諸相及以證,
以四種理趣, 方便說成就。
見種種名相, 是迷惑分別;
若離於名相, 性淨聖所行。
隨能所分別, 則有妄計相;
若離彼分別, 自性聖所行。
“心若解脫時, 則常恆真實;
種性及法性, 真如離分別。
以有清淨心, 而有雜染現;
無淨則無染, 真淨聖所行。
世間從緣生, 增長於分別,
觀彼如幻夢, 是時即解脫。
“種種惡習氣, 與心和合故,
眾生見外境, 不睹心法性。
心性本清淨, 不生諸迷惑,
迷從惡習起, 是故不見心。
唯迷惑即真, 真實非余處,
以諸行非行, 非余處見故。
“若觀諸有為, 遠離相所相,
以離眾相故, 見世唯自心。
安住於唯心, 不分別外境,
住真如所緣, 超過於心量。
若超過心量, 亦超於無相,
以住無相者, 不見於大乘。
行寂無功用, 淨修諸大願,
及我最勝智, 無相故不見。
“應觀心所行, 亦觀智所行,
觀見慧所行, 於相無迷惑。
心所行苦諦, 智所行是集,
餘二及佛地, 皆是慧所行。
得果與涅槃, 及以八聖道,
覺了一切法, 是佛清淨智。
“眼根及色境, 空明與作意,
故令從藏識, 眾生眼識生。
取者能所取, 名事俱無有,
無因妄分別, 是為無智者。
名義互不生, 名義別亦爾,
計因無因生, 不離於分別。
妄謂住實諦, 隨見施設說,
一性五不成, 舍離於諦義。
“戲論於有無, 應超此等魔,
以見無我故, 不妄求諸有。
計作者為常, 咒術與諍論,
實諦離言說, 而見寂滅法。
依於藏識故, 而得有意轉;
心意為依故, 而有諸識生。
虛妄所立法, 及心性真如,
定者如是觀, 通達唯心性。
“觀意與相事, 不念常無常,
及以生不生, 不分別二義。
從於阿賴耶, 生起於諸識,
終不於一義, 而生二種心。
由見自心故, 非空非言說;
若不見自心, 為見網所縛。
“諸緣無有生, 諸根無所有,
無貪無蘊界, 悉無諸有為;
本無諸業報, 無作無有為,
執著本來無, 無縛亦無脫;
無有無記法, 法非法皆無,
非時非涅槃, 法性不可得;
非佛非真諦, 非因亦非果,
非倒非涅槃, 非生亦非滅;
亦無十二支, 邊無邊非有,
一切見皆斷, 我說是唯心。
“煩惱業與身, 及業所得果,
皆如焰如夢, 如乾闥婆城。
以住唯心故, 諸相皆舍離;
以住唯心故, 能見於斷常。
涅槃無諸蘊, 無我亦無相,
以入於唯心, 轉依得解脫。
“惡習為因故, 外現於大地,
及以諸眾生, 唯心無所見。
身資土影像, 眾生習所現,
心非是有無, 習氣令不顯。
垢現於淨中, 非淨現於垢;
如雲翳虛空, 心不現亦爾。
“妄計性為有, 於緣起則無,
以妄計迷執, 緣起無分別。
非所造皆色, 有色非所造,
夢幻焰乾城, 此等非所造。
若於緣生法, 謂實及不實,
此人決定依, 一異等諸見。
“聲聞有三種, 願生與變化,
及離貪瞋等, 從於法所生。
菩薩亦三種, 未有諸佛相,
思念於眾生, 而現於佛像。
眾生心所現, 皆從習氣生,
種種諸影像, 如星雲日月。
“若大種是有, 可有所造生;
大種無性故, 無能相所相。
大種是能造, 地等是所造;
大種本無生, 故無所造色。
假實等諸色, 及幻所造色,
夢色乾城色, 焰色為第五。
“一闡提五種, 種性五亦然;
五乘及非乘, 涅槃有六種。
諸蘊二十四, 諸色有八種;
佛有二十四, 佛子有二種;
法門有百八, 聲聞有三種;
諸佛剎唯一, 佛一亦復然;
解脫有三種, 心流注有四;
無我有六種, 所知亦有四。
遠離於作者, 及離諸見過,
內自證不動, 是無上大乘。
生及與不生, 有八種九種,
一念與漸次, 證得宗唯一。
無色界八種, 禪差別有六,
辟支諸佛子, 出離有七種。
“三世悉無有, 常無常亦無,
作業及果報, 皆如夢中事。
諸佛本不生, 為聲聞佛子,
心恆不能見, 如幻等法故,
故於一切剎, 從兜率入胎,
初生及出家, 不從生處生。
為流轉眾生, 而說於涅槃,
諸諦及諸剎, 隨機令覺悟。
“世間洲樹林, 無我外道行,
禪乘阿賴耶, 果境不思議。
星宿月種類, 諸王諸天種,
乾闥夜叉種, 皆因業愛生。
不思變易死, 猶與習氣俱;
若死永盡時, 煩惱網已斷。
“財谷與金銀, 田宅及僮僕,
象馬牛羊等, 皆悉不應畜。
不臥穿孔床, 亦不泥塗地,
金銀銅缽等, 皆悉不應畜。
土石及與鐵, 螺及玻瓈器,
滿於摩竭量, 隨缽故聽畜。
常以青等色, 牛糞泥果葉,
染白欽婆等, 令作袈裟色;
四指量刀子, 刀如半月形,
為以割截衣, 修行者聽畜。
勿學工巧明, 亦不應賣買,
若須使淨人, 此法我所說。
“常守護諸根, 善解經律義,
不狎諸俗人, 是名修行者。
樹下及岩穴, 野屋與冢間,
草窟及露地, 修行者應住。
冢間及余處, 三衣常隨身;
若闕衣服時, 來施者應受。
“乞食出遊行, 前視一尋地,
攝念而行乞, 猶如蜂采華。
鬧眾所集處, 眾雜比丘尼,
活命與俗交, 皆不應乞食。
諸王及王子, 大臣與長者,
修行者乞食, 皆不應親近。
生家及死家, 親友所愛家,
僧尼和雜家, 修行者不食。
寺中煙不斷, 常作種種食,
及故為所造, 修行者不食。
“行者觀世間, 能相與所相,
皆悉離生滅, 亦離於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