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大腸腑方·痰飲第六

作者:孫思邈

(論一首 方四十一首 灸法一首)

論曰∶夫飲有四,何謂?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之證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過多,水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堅,築築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於脾,其夫病患卒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耳。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氣,其脈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煩滿不能食,脈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 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其脈沉者,有留飲也。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患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缺盆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劇,必有伏飲。病患一臂不遂,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勞,營衛氣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小半夏湯
病心腹虛冷游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者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橘皮(四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納桂心四兩。若腹滿痛,納當歸三兩,羸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參二兩(仲景無橘皮、人參。)。

又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三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甘草湯
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方。

甘草(二兩) 桂心 白朮(各三兩) 茯苓(四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宿漬,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

十棗湯
治病懸飲者,若下後不可與也。凡上氣汗出而咳者,此懸飲也。(方見本卷咳

小青龍湯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小青龍湯主之(方見本卷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龍湯)。

木防己湯
治膈間有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者,用此方。

木防己(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石膏(雞子大十二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發則復與,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微下利即愈。(一方不加茯苓。)

  濃朴大黃湯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飲過度所致。其脈虛者必胸滿,胸中有支飲,此方主之。

濃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

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分二服。

嘔家不渴,渴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又有先渴即嘔者,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分再服。(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兩。)

  五苓散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癲眩,水也,此方主之。(方見前九卷傷寒上

椒目丸
治腹滿,口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方主之。

椒目 木防己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後稍增,口中有津液止。渴者,加芒硝半兩。

甘遂半夏湯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者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 芍藥(三枚) 甘草(一枚如指大, ?

上四味以蜜半升,納二藥汁合一升半,煎取八合,頓服之。

大茯苓湯
主胸中結痰飲 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

茯苓 白朮(各三兩) 半夏 桂心 細辛(一作人參) 生薑(各四兩) 橘皮 附子 當歸(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劑。良。

  茯苓湯
主胸膈痰滿方。

茯苓(四兩)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八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極者加大附子四兩,若氣滿者加檳榔三七枚。

大半夏湯
治冷痰飲 胸膈,中氣不運方。

半夏(一升) 白朮(三兩) 茯苓 人參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兩) 生薑(八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湯
治痰飲 氣吞酸方。

半夏 吳茱萸(各三兩) 生薑(六兩) 附子(一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少各半,日三。

  乾棗湯
治腫及支滿 飲方。

大棗(十枚) 大戟 大黃 甘草 甘遂 黃芩(各一兩) 芫花 蕘花(各半兩)

上八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度。

  當歸湯
治留飲宿食不消,腹中積聚轉下方。

當歸 人參 桂心 黃芩 甘草 芍藥 芒硝(各二兩) 大黃(四兩) 澤瀉 生薑(各三兩 ?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痰飲飲食不消乾嘔方∶

人參 鏇復花 橘皮 細辛(各一兩) 澤瀉 白朮 杏仁 枳實(各一兩) 茯苓 半夏生薑 柴胡 芍藥(各三兩)

上十三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二。

治胸中痰飲腸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方∶

檳榔(十二枚) 生薑 杏仁 白朮(各四兩) 半夏(八兩) 茯苓(五兩) 橘皮(三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吳茱萸湯
治胸中積冷,心嘈煩滿汪汪。不下飲食,心胸應背痛方。

吳萸(三兩) 半夏(四兩) 人參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 生薑(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來沉弦細遲悉主之方∶

半夏 生薑(各五兩) 芍藥(三兩) 茯苓(四兩) 鏇復花 細辛 橘皮 桂心 人參 甘 ?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時喜水下者,用白朮三兩,去鏇復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黃二兩。須微調者,用乾地黃。

治冷熱久 實,不能飲食,心下虛滿如水狀方∶

前胡 半夏 茯苓 生薑(各四兩) 枳實 白朮 甘草(各三兩) 桂心二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湯
治胸中久寒 實,隔塞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飲食減少無味,或寒熱身重臥不欲起方。

前胡(三兩) 人參 當歸 半夏 甘草(各二兩) 大黃 防風 麥冬 吳萸 黃芩(各一兩) 生薑(四兩) 杏仁(四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師方雲∶若脅下滿,加大棗十

  鏇復花湯
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

鏇復花 細辛 前胡 茯苓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八兩) 桂心(四兩) 半夏(一升)烏頭(三枚)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姜椒湯
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嘔吐方。

薑汁(七分) 川椒(三合)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兩)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兩)半夏(三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薑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劑止。

若飲服大散諸五石丸,必先服此湯,及進黃 丸,佳。(一方不用甘草。

姜附湯
治痰冷 氣嘔沫,胸滿短氣,頭痛,飲食不消化方。

生薑(八兩) 附子(四兩,生用四破)

上二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風。

  撩膈散
治心上結痰飲實寒冷心悶方。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參 甘草(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諸黃。

斷膈湯
治胸中痰 方。

恆山(三兩) 甘草 松蘿(各一兩) 瓜蒂(二十一枚)

上四味 咀,以水酒各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後漸減之,得快吐後,須服半夏湯。(方見本卷前篇。)

松蘿湯
治胸中痰積熱皆除方。

松蘿(二兩) 烏梅 梔子(各十四枚) 恆山 甘草(各三兩)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浸一宿,平旦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頓服之。亦可分二服。一服得快吐,即止。

杜蘅湯
治吐百病方。

杜蘅 松蘿(各三兩) 瓜丁(二七枚)

上三味 咀,以酒一升二合漬二宿,去滓,分二服。若一服即吐者,止。未吐者,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令藥力盡,服稀糜一升即定。老小用之,亦佳。

蜜煎
主寒熱方。

蜜(五合) 恆山 甘草(各一兩,一方用半兩)

上三味取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納蜜,溫服七合,吐即止。不吐,更服七合,勿與冷水。

又方 蜜(二合) 醋(八合)

上二味調和,平旦頓服。須臾猥猥然欲吐, 之,若意中不盡,明旦更服,無不大嘔安穩。

治卒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氣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瘥方∶

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適冷暖,飲二升,須臾 令吐,吐畢又飲,如此數過。劇者,須吐膽汁乃止。不損人而渴則瘥。

蔥白湯
治冷熱膈痰,發時頭痛悶亂,欲吐不得者方。

蔥白(二七莖) 桃葉(一握,一作枇杷葉) 真珠 恆山 烏頭 甘草(各半兩)

上六味 咀,以酒水各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納珠末,每服一升,吐即止。

大五飲丸
主五種飲∶一曰留飲,水停在心下;二曰 飲,水 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由飲酒後及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方。

蓯蓉 遠志 苦參 藜蘆 烏賊骨 白朮 甘遂 大黃 石膏 栝蔞根 桔梗 半夏 紫菀 前胡 五味子 芒硝 桂心 芫花 大戟 葶藶 黃芩 貝母 人參 茯苓 當歸 芍藥(各一兩) 甘草 恆山 山藥 濃朴 細辛 附子(各三分) 巴豆(三十枚)

上三十三味治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之,以知為度。

  鏇復花丸
治停痰 飲結在兩脅,腹脹滿,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乾嘔,大小便或澀或利,腹中搖動作水聲,腹內熱,口乾好飲水漿,卒起頭眩欲倒,脅下痛方。

鏇復花 桂心 枳實 人參(各五分) 甘遂(三分) 吳茱萸 細辛 大黃 黃芩 葶藶 濃朴 芫花 橘皮(各四分) 乾薑 芍藥 白朮(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烏頭 石(各八分)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後加以知為度。(《延年方》無白朮、野狼毒、蜀椒、杏仁、防葵各三分,地黃四分。)

中軍候黑丸
治 飲停結,滿悶目暗方。

芫花(三兩),巴豆(八分) 杏仁(五分) 桂心 桔梗(各四分)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胡豆,每服三丸,稍增得快下止。

順流紫丸
治心腹積聚,兩脅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塞方。

石膏(五分) 桂心(四分) 巴豆(七枚) 代赭 烏賊骨 半夏(各三分)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胡豆,平旦服一丸,加至二丸。(胡洽有藜蘆、蓯蓉、當歸各三分。

《范汪方》無石膏、半夏,有當歸一分,蓯蓉二分,茯苓三分,藜蘆五分。)

治停痰 飲結在兩脅,腹滿羸瘦不能飲食,食不消,喜唾乾嘔,大小便或澀或利方∶

鏇復花 大黃 附子 茯苓 椒目 桂心 芫花 野狼毒 乾薑 芍藥 枳實 細辛(各八分)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三丸,日三服,後漸增。

  治風氣膈上痰飲方∶

用不開口苦瓠一枚,湯煮三五沸,以物裹熨心膈上。

治結積留飲 囊胸滿,飲食不消方∶

灸通谷五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