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萬章章句上·第六節

作者:佚名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萬章問:“聽人說,到了禹的時候人生規律就衰微了,天下不傳給賢人,而傳給兒子,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不對,不是這樣的。上天想把天下給賢人,就會給賢人;上天想把天下給兒子,就會給兒子。從前,舜推薦禹給上天,經過十七年,舜去世,服喪三年後,禹避開舜的兒子到了陽城,天下的老百姓都跟隨著他,就象堯去世後不跟從堯的兒子而跟從舜一樣。禹向上天推薦益,經過七年,禹去世,服喪三年後,益避開禹的兒子到了箕山的北面,朝見和打官司的人不到益的那裡去而到啟的那裡去,他們說:‘這是我們天子的兒子。’歌頌的人都不歌頌益而歌頌啟,他們說:‘這是我們天子的兒子。’堯的兒子丹朱不賢能,舜的兒子也不賢能。舜輔佐堯,禹輔佐舜,經歷的歲月多,對百姓的恩惠時間也久。啟很賢明,能恭敬地繼承禹的道路,益輔佐禹,經歷的歲月少,給予百姓的恩惠也不久。舜、禹、益之間,相去久遠,他們的兒子賢明或不賢明,都是天意,不是人的力量所能為的。凡事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卻自然辦到了的,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卻自然來到了的,就是命運。一個平民而能擁有天下,品德修養必然象舜和禹一樣,而且還要有天子的推薦,所以孔子就沒能擁有天下。繼承祖先而擁有天下的,上天所廢棄的,必然是象夏桀、商紂一樣的人,所以益、伊尹、周公也沒能擁有天下。伊尹輔佐商湯統一了天下,商湯去世,太丁也沒有做天子,外丙繼位兩年,仲壬在位四年,太甲破壞了商湯的典章法律,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邑。過了三年,太甲悔過認罪,自己埋怨自己,在桐邑學習仁愛和改變行為方式,三年中,他聽從伊尹對自己的訓導,於是又回到毫都當天子。周公之所以沒能擁有天下,就和益在夏代、伊尹在殷朝一樣。孔子說:‘唐(堯)虞(舜)讓賢,夏商周三代子孫繼位相傳,其意義都是一樣的。’”

注釋
1.陽城:地名,在今河南登封縣北部。
2.箕山:地名,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部。
3.益:為舜屬下的一個大臣。《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這裡用為人名之意。
4.啟:夏禹的兒子,即夏後氏之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系傳說中禹的兒子啟所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建都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北)。
5.丹朱:人名,堯的兒子,名叫朱,封于丹,故稱丹朱。
6.桐: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以西,位處當時商朝國都的西南方。舊說桐是湯的葬地。
7.毫:地名,商湯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縣西部。《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