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靈樞·動輸

作者:佚名

黃帝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黃帝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歧伯曰:氣之離髒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黃帝曰:足之陽明,何因而動?歧伯曰: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沖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黃帝曰:足少陰何因而動?歧伯曰: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附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歧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

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譯文

黃帝問:十二經脈中,唯獨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三經有動脈搏動不止,是為什麼?

岐伯說:足陽明是胃脈,而胃是五臟六腑所需營養匯聚於其中的大海。其水谷精微所化的清氣由胃向上流注於肺,這氣從手太陰開始,運行全身,其運行是隨呼吸而上下往來的。所以,人一呼脈就搏動兩次,一吸,脈也搏動兩次,呼吸不止,脈也就跳動不止。

黃帝說:手太陰脈氣過於寸口,上入肺而息止,下至手的大指端伏藏。它從什麼道路返還本脈?我不知其究竟。

岐伯說:手太陰脈氣離開臟腑達於經脈時,猶如弓弩突然發機,又象是急流下沖堤岸。待到脈氣上於手魚部而呈現衰象,其所余之氣也已衰散而向上逆行,所以氣行遲緩微弱。

黃帝問:足陽明胃經因何而動?

岐伯說:胃氣向上流注於肺,它的本經乾氣上沖於頭部的,沿著咽喉上行,走入七竅,又循著眼球深處的脈絡向內而幕絡於腦,接著又出於顑部,下至客主人穴,再沿牙車,合於足陽明本經,並下行至於人迎。這就是胃氣別行而走向足陽明本經的情形。所以,手太陰的寸口脈,與足陽明的人迎脈,陰陽上下相應,其搏動是一致的。因此,陽病而陽脈反而小的,叫做逆,陰病而陰脈反而大的,也叫做逆。所以,寸口脈與人迎脈陰陽應合,靜則俱靜,動則俱動,就象牽引同一根繩子似的;如果二者之間失去平衡,出現偏象,就會生病。

黃帝問:足少陰腎經因何而動?

岐伯說:沖脈是十二經之海,它與足少陰的絡脈都起於腎下會陰穴,出於氣沖穴,沿大腿內側斜入於膝膕窩中,再沿小腿內側,與足少陰腎經相併,向下入足內踝後面,進入腳下。它的另一支脈,斜入踝內,出足跗外側近踝處,進入足大指之間,滲注於足少陰經在足脛部的諸絡脈,以溫潤足部、脛部。這就是足少陰經脈經常搏動的原因。

黃帝說;營衛之氣的運行,貫通全身上下,象圓環似的難分首尾。如果有人突然遇到邪氣,或遭逢大寒,手足懈惰無力,則其經脈陰陽的循行道路,氣血相互輸注的會合,就會出現混亂失錯,那么,氣又將從哪裡回還而往來運行呢?

岐伯說:四肢是陰陽會合的所在,是脈氣循行的大絡,頭、胸、腹、臍是脈氣的路徑,所以,即使絡脈阻塞斷絕而經脈仍能通行,四肢雖然懈怠而脈氣仍能順和,象圓環似的相互轉輸不止。

黃帝說:講得好。所謂如環無端,終而復始,難以測知其綱紀,說的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