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鄭兼才

鄭兼才(1758~1822)字文化,號六亭。福建德化三班碩傑人。清嘉慶三年(1798)解元。是福建名解元之一,《台灣縣誌》、《台灣府志》纂修者。► 13篇詩文

人物生平

他一生長期在台灣從事文化教育等工作,為開發台灣、建設台灣獻出畢生的精力與寶貴的生命,為中華民族、為台灣人民作出不朽的貢獻。

鄭兼才生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青年時期曾肄業福州鰲峰書院,為院長盂超然高足。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選拔貢,人國子監,深得祭酒王廷珍器重。鏇考充正藍旗官教習,游京師九載。嘉慶三年(1798)銓選福建閩清縣教諭。同年,應戊午科福建鄉試中式第一名。之後,歷任福建安溪、建寧縣教諭。嘉慶九年(1804)調台灣縣教諭。嘉慶十年(1805),赴京參加乙丑科禮部會試未中。以後歷科會試,由於當時封建考試制度的積弊,屢試均未第。

嘉慶十年兼才會試落第後,復返台抵任,適逢同安蔡牽率武裝攻占台灣鹿耳門、鳳山、淡水等地,兼才奉命協力率眾收復鹿耳門等處,以軍功升江西長寧縣令,兼才堅辭,調福建泉州府教授。其後,鏇又到台灣任職多年,直至去世。

鄭兼才所到之處,修建學宮,振興教育,移風易俗。“舉凡鄉國利病,須言於當事者,必大聲疾呼”。在台任職期間,以崇聖興學為己任,凡文廟、殿閣、明倫堂及名宦、鄉賢、忠義、孝悌諸祠均勤加修建。曾撰寫《代郡台請廣鄉試中式額及歲科試入學額初呈》、《募修台灣縣學宮序》、《鹿耳門天后廟額跋》等各種文稿,表達了他對培育台灣地方人才,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關切。

鄭兼才更重視地方史乘的纂修工作。任台灣縣教諭時,在倡修學宮、興辦文化教育等工作外,又與嘉義縣教諭、安溪謝金鑾合修《台灣縣誌》。他曾說“邑事之當舉,獨學宮哉,徵文考獻,志乘其要也”。他擔負《台灣縣誌》修纂的籌理謀劃,並參與撰稿和編輯。親筆撰寫《申報續修台灣縣誌文》、《上汪制軍論修台灣縣誌書》、《續修台灣縣誌列傳》、《續修台灣縣誌後跋》、《上胡墨莊觀察再訂台邑志稿條記四條》等文稿。《台灣縣誌》修纂完成後,又受命與謝金鑾合力修纂《台灣府志》,謝金鑾因病歸梓,兼才獨力完成。

鄭兼才學問淵博,閱歷豐富,為人寬厚,樂於助人,做事勤謹,竭盡全力。道光二年(1822),在台灣督建昭忠祠時,因勞累過度,中暑病歿,為台灣人民,為台灣的建設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時年65歲。

鄭兼才的詩文

蔡騫逸出鹿耳門聞信感作

清代鄭兼才

鹿耳頻年瘴氣侵,可堪元惡未成擒。登城此日全無色,入汕當時苦用心。

殘喘知隨塵劫盡,餘波慮趁海潮深。竟攜黨與同舟去,不悔空揮百萬金。

經旗尾山

清代鄭兼才

層藍疊翠峙村西,旗尾排風落影齊。天遣好山標兩邑,地隨流水隔長溪。

彌濃莊近籠煙迥,傀儡峰高障霧低。空闊迷濛東港口,年來潮信息鯨鯢。

經猴洞感詠

清代鄭兼才

環村煙雨亂如絲,草店傷遭劫燼遺。十里空寮餘鹿陷,一方重鎮借牛皮。

莊通羅漢朝營壘,地近岡山夜舉旗。不是將軍能破賊,又教白骨障荒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