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張寧(1426—1496)字靖之,號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鹽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進士,授禮科給事中。丰采甚著,與岳正齊名,英宗嘗稱為“我張寧”雲。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後刑,境內利病悉罷行之。後為大臣所忌,棄官歸,公卿交薦,不起。能詩畫、善書法,著有《方洲集》等。► 10篇詩文
生平
無畏諫臣
張寧,自幼聰穎過人,7歲題畫龍圖有“莫點金睛恐飛去”之句。景泰五年(1454)中進士,授禮科給事中。在朝中以敢言直諫著稱。
景泰七年,順天府舉行鄉試,內閣大臣陳循和王文之子均未中考,兩大臣竟聯名誣告考官不公。張寧十分氣憤:“為一己私利,為不中用的兒子叫屈,視國法如兒戲,真恬不知恥!完全喪失大臣應有的品德,請求罷免這兩人職務。”皇帝準其奏。
朝廷議論考核官員,有大臣建議考核南京大小官員,但避談京城官員。張寧奏道:“京師尤根本之地,考核不可免。”又說:“目前京城地區武職3萬餘人,每年耗銀百萬,把國庫都挖空了。不如大力精簡,合格者充實都司、衛所,不合格的全部淘汰。”這建議因涉及眾多人切身利益,議而未決。
奉使朝鮮
天順四年,朝鮮王誘殺鄰部毛憐衛都督,都督之子興兵復仇,一場內部仇殺追在眉睫。明朝廷經過緊急商議,決定降旨譴責朝鮮王,盡力制止仇殺。但由誰去執行這一使命呢?朝鮮王是擁有實力的一方之王,弄不好會翻臉,使臣有性命之虞。
大臣曹石極力推薦張寧出使。這以前曹石因擅權事被張寧諫止,懷恨在心。明為推薦,實欲借刀殺人。皇帝遂派張寧和都指揮武忠兩人為正、副使臣前往朝鮮。張寧欣然受命。
張寧並非不知曹石居心,但他將此看作報效國家的極好機會。他深感肩負責任重大,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見了朝鮮王,他大義凜然,慷慨陳詞,一一列數朝鮮王的不是,把事先準備好的一番話爽爽快快傾吐出來。朝鮮王大為震驚。接著張寧又曉以利害,誠懇規勸朝鮮王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同行的武忠則在朝鮮王面前顯示了自己的神威:他把兩張弓併攏,一手拉開,射出兩箭,天上兩雁應聲落地。朝鮮王暗想:大明的文臣言辭慷慨不怕死,武臣驍勇善戰,我不是對手呀,況且使臣講得句句在理。於是接受規勸,向都督之子承認錯誤。結果兵不血刃,免卻了一場眼看將發生的惡戰。 張寧不辱使命,勝利歸來。不久因功升任都給事中。 張寧後來寫了一本《奉使錄》,記敘出使朝鮮的前後經過,被收入《四庫全書》和明代海鹽地方叢書《鹽邑志林》。
遭忌引歸
張寧才高志大,英宗意欲重用。但他久居諫壇,直言無忌,為朝中權貴所惡。給事中王徽因彈劾大學士李賢而獲罪,張寧率六科論救,由是漸與內閣相忤。後出為汀州知府,抑鬱不得志,遂以病免職。家居30年,屢次被薦,終不復召。在家鄉築方洲草堂(為海鹽著名的園林,今不存),以琴書自娛。張寧為文遵古法,才思敏捷,兼善畫,著有《讀史錄》、《刪改史論》、《方洲集》等。
一曲清商,人別後、故園幾度。
想翠竹、碧梧風采,舊遊何處。
三徑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
看蒼苔、白石易黃昏,愁無數。
嶧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誤。
嘆舞鸞鳴鳳,歸來遲暮。
冷淡還如西草,淒迷番作江東樹。
且留他、素管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