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任昉

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彥升,小字阿堆,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南朝文學家、方誌學家、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十六歲時,被劉宋丹陽尹劉秉聘為主簿,後被朝廷徵召,任太常博士、征北行參軍。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長史。梁高祖蕭衍即帝位後,任命任昉為黃門侍郎,接著又升任吏部郎中。天監二年(503年),出任義興太守。此後先後出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天監六年(507年)春,出任寧朔將軍、新安太守。天監七年(4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終年四十九歲。追贈太常卿,諡號“敬子”。► 23篇詩文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心繫百姓

梁高祖天監二年(503年),義興(今宜興)鬧災荒,任昉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賑濟災民,救活2000多人。由於災年,因貧困有人生下孩子不養活,任昉嚴格限令,這與殺人同罪。並給懷孕的婦女供給費用,受到救濟的有幾千戶之多。任昉的公田,年產米800餘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餘都用來救濟鄉民。

任昉關心百姓疾苦。當地年滿80歲的老人,他都派衙門官員前去看望。新安郡內有蜜嶺產楊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給太守採摘,任昉認為不能為一己之私讓百姓冒生命危險,當時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認為這是百餘年沒有過的德政。

文學成就

任昉是以學問為詩,以博見為文的一派人物的領袖之一。

駢文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駢文,且他的駢文大多是一些駢體公牘文章。駢體公牘文章一直套用於政治生活中,駢偶句型使廟堂公文整飭典雅,但同時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達。然高明的寫手力圖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濃密的故典舊實進行補償,表意倫理,暢行不悖,達到了駢體公文形式與內容相對和諧的結合。任昉閱讀了大量的典籍,人稱“五經笥”,最擅長用典。任昉雖然不是六朝最擅長駢文的人,但也為駢文的發展完善獻力頗多。用典為駢文的文體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勞在於,他力圖將這一問題特徵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極致。任昉的駢文,雖不比庾信的優美渾融,但就其身處年代的文學發展而言,至少在蕭統等眼裡,他已經於繼承拓新中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詩歌

任昉在其詩歌中追求典故的運用,形成了以學問入詩的創作習慣。因以學問為詩,任昉詩歌的風格就趨向於雅正淵永。因善用事義,又不滯礙於典故對於詩意的表達,且多有直率明達的語句,其詩歌又呈現出質樸的風貌。任昉作詩不關心聲律平仄,這在永明體興起並風行的當時也較為特殊。

在當時,任昉作詩使事用典,標榜學問,得到相當一部分士人的認同及效仿。從現存詩歌看,任昉的詩雖不是上乘之作,但亦是特色鮮明的作品。

志學成就

任昉的方誌學成就集中體現於《地記》一書中。《地記》是任昉在陸澄《地理書》的基礎上增補84部志書彙編而成,總計252卷。主要保存了從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的方誌。任昉編纂《地記》時,收書極廣,但凡記載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現象的書籍,統統收錄。這其中,不但包括總志和區域志,還包括專述異物、都邑、行記、山川、冢墓、地名、寺觀等的專題志書。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觀已相當寬泛。他認為對特定地理區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現象進行記述的圖文,都可歸諸方誌學範疇。不過,任昉修志觀亦有強烈的唯心性,即神話傳說和現實記載尚未分離。 [29]  任昉的《地記》是繼陸澄《地理書》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部方誌學叢書。這部方誌學叢書,對於方誌保存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收錄《山海經》等全國性總志,還收錄大量地方州郡縣誌、山川圖記、都邑志、異物志、外域傳奇等,從中可以全面了解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中國及外域諸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物產、民俗、外交等情況。《四庫全書總目》把《地記》稱作“叢書之祖”。

  藏書成就

任昉對書籍典章無所不讀,家雖貧窮,藏書卻有上萬卷,是梁代三大藏書家之一。據《梁書》記載,任昉藏書有書目,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書編目的最早記載。任昉的藏書中善本異本書很多,能補充國家藏書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後,梁高祖派學士賀縱同沈約一起校勘他的書目,官家沒有的書,就拿任昉家的書補充。這種私家藏書補國家藏書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傳承文化的功用。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任昉未出生時,他的母親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覺,夢到一個彩色的旗蓋四角懸掛著鈴鐺,從天而降,其中一個鈴鐺落入了裴氏的懷中,裴氏心跳得厲害,隨後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任昉身高七尺五寸,從小聰明靈透,被稱讚為悟性如神。四歲能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寫文章,自己寫出《月儀》,文辭內容都很美。褚彥回曾對任遙說:“聽說先生有個好兒子,真為你高興。正所謂有一百不算多,有一個不算少啊。”任昉從此名聲更大。十二歲時,他叔叔任晷善於識人,見到他叫著他的小名說:“阿堆,你是我們家的千里馬啊。”任昉對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間從沒有脫衣休息過,一開口就流淚,湯藥飲食都要先親口嘗一嘗。宋丹陽尹劉秉徵辟他為主簿。當時任昉十六歲,賭氣得罪了劉秉的兒子,導致長期得不到提拔。過了很久,才轉任奉朝請,隨後被推舉為兗州秀才,又被任命為太常博士,接著又提升為征北行參軍。

入仕齊朝

永明二年(484年),衛將軍王儉任丹陽尹,接納任昉為主簿。王儉特別欽佩、重用任昉,認為當時無人可同任昉並論。此後任昉被提升司徒刑獄參軍事,進京後任尚書殿中郎,隨後又調任為司徒、竟陵王蕭子良的記室參軍。當時琅邪王蕭融有才氣,自以為天下無雙,等見到任昉的文章,便恍然若失。任昉後因父親去世離職。

任昉特別孝順,守喪時居行按禮行事。三年守喪期滿後,身體虛弱地柱著拐杖才能站起來。齊武帝對任昉伯父任遐說:“聽說任昉哀痛過度超越禮節,使人擔憂,如有什麼意外,不光你們家會喪失親人,於公也會損失一位棟樑之才。要好好勸勸他。”任遐勸任昉吃些東西,任昉當時勉強咽下,回去就又吐了出來。他父親任遙吃檳榔,經常咀嚼,臨終時曾要檳榔吃,但剖開百來個,沒有一個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所以深為此遺憾,於是終生不再嘗檳榔。任昉父喪守喪期才滿母親又去世了,任昉已經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當痛哭就會昏厥,半天才能甦醒過來。任昉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這兒守墓以盡喪禮。他經常趴著哭泣的地方,已經不長草了。任昉平時身體強壯,腰圍挺粗,喪服期滿後形容枯槁,難以辨認。

輔政蕭鸞很器重任昉,在任昉服喪完畢後準備對他大力提拔,但被不喜歡任昉的人說了壞話,只好委任他為太子步兵校尉,掌管東宮書記。 隆昌元年(494年),蕭鸞廢鬱林王蕭昭業,將出任侍中、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為宣城郡公,增兵五千,讓任昉為他起草就職謝恩的章表。寫成後,蕭鸞不喜歡其中有對自己貶損的言辭,對此很是惱火,於是任昉在蕭鸞稱帝以後的整個建武年間職位始終不能升遷。

入仕梁朝

任昉很會寫文章,尤其擅長寫記敘文,才華橫溢,當時王公的上書奏文,多請他代寫。任昉下筆即成,不用修改。沈約堪稱一代詞宗,也很推崇他。齊明帝蕭鸞去世後,任昉遷任中書郎。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長史。梁高祖蕭衍攻克京都,幕府剛建立,就讓任昉擔任驃騎記室參軍,專門負責起草文書。原因是蕭衍和任昉曾在竟陵王官舍西邸相遇,蕭衍私下對任昉說:“我要是當了三公,就任命你作記室。”任昉也和蕭衍開玩笑說:“我若當了三公,就任命你做騎兵。”意思是說蕭衍很會騎射。所以現在讓任昉擔任驃騎記室參軍,是應過去的話。任昉給蕭衍的書信中說:“昔日太平清靜之時,您曾經對我有預言,本意是對我提拔,看起來卻像善意的玩笑。誰料我竟如此幸運,昔日之言一點沒有落空。”就是指的這件事。蕭衍準備篡位登基時,以齊和帝蕭寶融名義頒布的禪讓文告,多由任昉寫成。蕭衍即帝位後,任命任昉為黃門侍郎,接著又升任吏部郎中,不久又以原職兼管著作事務。

為官清正

天監二年(503年),任昉出任義興太守。在任期間清正廉潔,妻室兒女只吃粗米飯。在此期間,任昉曾與在彭城的好友到溉和他的弟弟到洽,一起遊歷山水。任昉從義興離任時,只有七匹絹、五石米的家當。回到京都時沒有衣服可以更換,是鎮軍將軍沈約派人帶著衣服去接他的。任昉到京後再度出任吏部郎中,參與執掌任選官吏之事,但幹得不稱職。不久轉任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自齊朝永元年以來,皇宮藏書館的四部圖書篇目卷次雜亂,任昉親自校訂,從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天監六年(507年)春,任昉出任寧朔將軍、新安太守。在郡期間不注意衣著打扮,獨自一人隨便的拐杖拄著拐杖,步行到城鎮村舍走街串巷,民間有是非官司,隨即就地裁決。這樣處理政事既清靜又省事,官民都感到很便利。

任內去世

天監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終年四十九歲。家裡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沒有錢財安葬。任昉留下遺言,不許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東西帶回京都。下葬時棺材是用雜木做的,平時的舊衣服做裝殮。新安全郡人都很悲痛,百姓們一起在城南給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時祭祀他。梁高祖聽到他的死訊時,正在吃西苑綠沉瓜,立時把瓜扔到盤子裡,悲痛難禁。屈指算了算說:“任窻年輕時常怕活不到五十,如今是四十九,可算是知道自己的氣數啊。”當天就為他舉哀,哭得很悲痛。追贈太常卿,諡號“敬子”。

軼事典故

為人孝順

任昉對父母極其孝順,伺候得病的父母時,睡覺從不脫衣服,時刻準備起來;湯藥、飲食一定要先親自品嘗試探溫度,再餵食長輩。後來任昉因為父親去世辭官,痛哭以至於眼中流血,如此三年,拄著拐杖才能起來,任昉一向身體強壯,守孝完畢後讓人都認不出來了。任昉奉養叔父、叔母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侍奉哥哥嫂嫂非常恭敬小心。親戚貧困,他一直供養接濟他們。所得的薪水,四處饋贈,都分散給了親屬、親戚,所剩無幾。

喜交朋友

任昉喜好交結朋友,鼓勵、進薦朋友,得到他稱譽的人大多升遷了,所以官宦及官宦子弟都爭著與他交往,家中賓客經常不下數十人。當時的人很仰慕他,稱他為任君,意思是說他像漢朝的三君一樣。陳郡的殷芸給建安太守到溉寫信道:“哲人去世了,模範與世長辭。楷模現在哪裡?誰來指引方向?”朋友推崇他到了如此高度。

不治家業

任昉不治家業,以至於沒有居住的房屋,有人笑他乞討租借財物,還時常散發給親友。任昉經常感嘆說:“知道我的人認為我是叔則(裴楷),不知道我的人也認為我是叔則。”

任昉的詩文

贈郭桐廬山溪口見候余既未至郭仍進村維舟久之郭生方至詩

南北朝任昉

朝發富春渚,蓄意忍相思。涿令行春返,冠蓋溢川坻。

望久方來萃,悲歡不自持。滄江路窮此,湍險方自茲。

疊嶂易成響,重以夜猿悲。客心幸自弭,中道遇心期。

親好自斯絕,孤游從此辭。

濟浙江詩

南北朝任昉

昧旦乘輕風,江湖忽來往。或與歸波送,乍逐翻流上。

近岸無暇目,遠峰更興想。綠樹懸宿根,丹崖頹久壤。

落日泛舟東溪詩

南北朝任昉

黝黝桑柘繁,芃芃麻麥盛。交柯溪易陰,反景澄餘映。

吾生雖有待,樂天庶知命。不學梁甫吟,唯識滄浪詠。

田荒我有役,秩滿余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