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陳曄

陳曄,字日華,福建長樂人。宋慶元二年間(1196)時知汀州,年發幣捐款助學,革除官占良田以養學校;減官鹽價以利平民。蓮城及寧化頭陀和姦商托五通漁利,依律法懲治;使尚鬼陋俗為之而變,末敢犯禁。廣西帳乾吳雄作《正俗論》三千餘言紀其事。陳曄畢生勤著述,編輯《臨汀志》,《家藏經驗方》等書。也是宋代著名詞人,見載於《全宋詞》。其弟陳映在嘉定年間(1208~1224)接任汀州知府事,恪守兄法;汀之八縣為之振興。亦遷廣東憲使。其先有同郡陳粹知州事,勸農養士亦多,典籍、革奏列為天下第三。寧宗趙擴賜書褒寵,故民稱:晉安三賢,閩汀至今祀之。► 15篇詩文

淳安為官

築惠人橋

陳曄到淳安後,發現地處交通要道的合洋(原茶園附近)溪上,竟然沒有一座像樣的橋樑,每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僅靠一條獨木橋維持通行,過往行人在橋上搖搖晃晃,心驚膽戰,一到春夏汛期,獨木橋被大水沖走,十天半月無法通行,只好尋找小船過渡,當地的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極不方便。於是,陳曄發動民眾、資以款項、招募工匠,修築了一條長三百尺,寬十二尺的大橋,並在橋兩邊築起圍欄,橋上蓋起長廊,大橋如長虹臥波,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還可在橋休憩、觀景。竣工之日,陳曄受邀參加通橋儀式,專門撰寫下了《合洋橋記》。記中說:“橋豈惟橋哉!凡舉一事,毋載胥及溺(都要把事情辦好),毋薄人於險。如是橋,豈不砥如坦如,永底蕩平哉!”。

修錦溪館

淳安縣原有一座驛站,建在縣衙的右邊,稱為青溪驛館,北宋宣和年間,方臘起兵時,毀於兵燹,後修復,更名為新安驛館,到陳曄來淳安當縣令時,因時間久遠而倒塌了。當時縣衙左邊修建了幾間官舍,是用來給縣衙的主薄等佐官居住的,由於佐官常常缺編,官舍便被專管釀酒的官員乘虛占居,致使上級或同級官員到縣辦事,無處住宿,沒辦法只好讓這些官員住在學校里。這些來淳安辦事的官員有些是來查辦案子的,他們住學校里,常常坐在講堂上支使衙吏鞭撻人犯,呼喊之聲不絕於耳,大殿和走廊的柱子上綁著許多傷痕累累的案犯,讓學生們看得聽得心驚膽戰,把學校搞得烏煙瘴氣,學生們根本無法讀書。陳曄來後,把縣衙左邊的官舍從酒官手中收回,修葺後改造成驛館,命名為錦溪館,用來專門接待來往官員,不再隨意占用學校,保證了學校的正常教學。

注重民生

陳曄到淳安後,積極推行義役。當時農村都由富戶輪流擔任保正(管一都,約五百戶)、保長(管一大保,約一百戶),由保正、保長應承上級各種差役,由於任務繁重,常常當一年差就被折騰得家破人亡。因此一些“大姓”常因輪派保正、保長役而起糾紛。於是浙江金華、麗水的州、縣官為減輕上戶輪差保正保長的重役,倡議由當地富戶自行結合,各戶或拿出一定數量的田產,或以官價購置田產,設為義役田莊,由保正保長從義役田莊中收取租課,以供應役之資,用來減輕當役戶的負擔。這種做法由處州(麗水)知州范成大上奏朝廷,得到宋孝宗認可,於是義役遂從兩浙路擴展到江東江西和福建等路,各地富戶紛紛實行。陳曄到淳後,即召集全縣大姓到縣衙,商量設定義役之事,講明設定義役的利害關係,並多方曉諭各大姓。他的建議得到淳安各大姓的認同,並很快就在淳安推行了義役法,從而減輕了各富戶的負擔。當時,朝廷下了個檔案,如果在外為官的自願獻出義役田,政府可以按官價給錢。淳安有個人叫項訓,字處約,考取進士後在江西省湖口縣當縣令,聽說家鄉實施義役制,欣然獻出自己的田產以回響政府的號召,而且堅決不肯收取縣政府給的錢。縣令陳曄非常感動,更把項訓所在的清溪鄉更名為和義鄉,所在的千仞里更名為歸善里,使項訓的善舉得到了廣泛的傳揚。

修繕設施

陳曄在淳安當縣令時特別注重民生和教化,對教育設施進行了全面的修繕,而且經常到學校親自為學生講課。重視交通設施的建設,積極組織人民開通道路、開鑿河灘、修建橋樑,使淳安的交通條件得到較大的改善。注重環境改造,在淳安縣縣城東邊有條古渠,長期無人管理,致使髒亂淤塞,陳曄到淳後,即組織人員疏通,使之重現甘冽,並將其取名為清心泉。同時,他還嚴格管理下面的衙吏,謹防身邊人向老百姓敲詐勒索。經常下鄉訪貧問苦,尤其關心老年人的生活。政治寬鬆,注重思想教育,使全縣的犯罪率大幅下降。勸導人民積極生產,並儘量減輕百姓的負擔,改善人民民眾生活。

陳曄的詩文

我愛淳安好

宋代陳曄

我愛淳安好,於民兩盡誠。
明倫喜知勸,有社敬皆生。
開學群材進,繙經眾說平。
嗟予不如昔,徒爾景恢宏。

汀州

宋代陳曄

嘗聞元豐間,元輿守茲土。
別乘果為誰,青山郭功甫。
二公德望尊,聲名播今古。

宋代陳曄

朝看碧溪初騰日,暮對青山淡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