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陳訓正

陳訓正

陳訓正(1872年—1943年),早年字無邪,又字屺懷,號玄嬰,室名天嬰室,故又號天嬰。1872年11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農曆十月三十日)誕生於西鄉官橋村。祖父克介公經營茶業及錢莊典當業,家中還算得上小康,平素樂善好施,鄉中有賢名。其父儒珍(依寶)公在經商途中逝世,年僅39歲,當時,陳訓正才只9歲。他是陳布雷之堂兄,著名革命黨人、同盟會元老、文化名人、報業家、教育家。► 19篇詩文

寡母督嚴 三叔愛護

陳訓正,字屺懷,浙江餘姚人,1872年11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農曆十月三十日)誕生於西鄉官橋村。祖父克介公經營茶業及錢莊典當業,家中還算得上小康,平素樂善好施,鄉中有賢名。其父儒珍(依寶)公在經商途中逝世,年僅39歲,當時,陳訓正才只9歲,下有兩妹,母親顧氏年輕守寡,情況之悲慘可想而知,幸賴她精明幹練,治家有方,平日對子督教嚴格。陳訓正是孝子,每次外出歸家,總不忘帶點糕果等孝敬母親。陳訓正的父親去世時,祖父還在,他希望這惟一的孫子能繼承他的家業,已約定他到寧波某錢莊去當學徒,誰知克介公不久又逝世,後即作罷。

陳訓正的三叔依仁公見訓正秉性聰穎,讀書過目不忘,便鼓勵他專心讀書,將家中眾多雜務瑣事一身包攬,叔侄兩人,相依為命。以後30餘年,陳訓正之所以能專心治學,獻身事業,無後顧之憂,與依仁公作出的犧牲是分不開的。

正是在其三叔的關愛下,陳訓正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他應考中舉,從此名揚鄉里,聲噪慈東,被人稱為甬上“陳氏三文豪”之一。後來,他感到清廷腐敗,外侮日亟,不願只埋頭研究文學,而有志於經世實用之學。1897年間,他即與同鄉有識之士集會、結社,與陳鏡堂、馮君木等組織“石關算社”、“剡社”。1902年在上海又參與“通社”,研究數學、詩文及翻譯日本、西洋科學名著與新政諸書達數十種,曾風行一時,傳誦頗廣。其間,1901年陳訓正還赴日本訪求科學圖書儀器,並以所覓到的蠶桑良種帶回,從事研究與實驗。後不久即加人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於革命事業。

滬上辦報宣傳革命

辛亥革命前,當孫中山先生致力於擴大同盟會在國內的政治影響、把報刊宣傳工作的重點,由海外轉向國內時,陳訓正積極回響,於宣統二年,在上海創辦了《天擇報》,自任社長兼總編輯,湯壽潛(曾任;臨時政府交通總長)任董事長。經常撰稿的人有柳亞子、陳布雷等,該報發表了大量攻擊清朝政府和親貴內閣的文章,揭露清政府媚外殘民的種種罪行,宣傳民主革命,聲光燁燁,有推進革命之勞。民國成立之日,孫大總統就職時的《告友邦人士書》,即由該報首先發表。《天擇報》與當時於佑任主辦的《神州日報》相伯仲,成為同盟會在上海的一個重要輿論宣傳陣地,也是辛亥革命時期,在上海地區深受讀者歡迎的報紙之一。

袁世凱竊位後,孫中山先生倡導實業救國,陳訓正為闡揚先生批民生主義,與趙家藝等於1912年在上海創設“平民共濟會”,刊印“生活雜誌”,提倡節育,禁止早婚、辦組合(即今之合作社),並主張糧食國營等等,在當時頗具識見,為時人競相傳誦。

1920年,陳訓正與趙家藝等在上海又創辦《商報》,他自任社長,主持編報大計,在創刊宣言中,公布三大信條:一、對於全世界,代表本國之利益而發言;二、對於本國,代表人民利益而發言;三。對於社會,代表商工業者而發言。次年,總編戴天仇因結婚請假,

由陳訓正的堂弟陳布雷代主筆,他以犀利激進的文筆,撰寫堅持反帝、反軍閥、反專制的大量政論文章,政論中外時事,時有卓見,令社會耳目一新,可謂名噪全國。《商報》一度成為與當時《申報》、《新聞報》鼎足而立的新聞媒介,這份報紙後來還得到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評價。

興辦教育 解脫“墮民”

陳訓正對於興辦教育事業,可謂殫精竭慮。早在1904年間,他就與盧鴻滄創辦育德農工國小堂,又與趙家藝於原月湖書院舊址改建寧波府師範學堂,又與鍾觀光等辦女學,後為省立第四師範與縣立女子師範。1905年至1911年間,陳訓正在擔任寧波府教育會副會長期間,在甬屬六縣中,共興辦中國小達三四百所。寧波光復後,與陳謙夫、趙家蓀等創辦私立效實中學(現為浙江省重點中學之一),培養出人才無數。此外,陳訓正還首創職業教育,創立中等工業學校,被推為校長,附設實習工廠,並設藝徒班,以培養貧寒子弟求藝自給,畢業後不愁生計,亦有進入科技界的。與此同時,陳訓正又籌款增設附屬國中文化班。1931年後,學校改為省立,陳訓正自籌資金增設的附屬國中改名為私立正始初級中學,校名取其訓正作始之意。1917年陳訓正還與天童寺八指頭陀共同發起成立僧尼教育會,經費多由新出家受戒法名安心頭陀(俗名傅宜耘)到南洋各地募捐而來,實為一種新創的職業教育。學校設定多類學科,量才分配有關學科畢業生去向,成效卓著。他們還籌建“寧波佛教孤兒院”,陳訓正任院長,至1926年冬,總計收養孤兒達268人,自初辦到人民政府接管為止的32年間,收容人數遠遠超過本縣其他孤兒院,其中成材者甚眾。

最為突出的是陳訓正當時克服種種封建勢力的阻撓,毅然為“墮民”脫籍辦學。

所謂“墮民”,據傳為南宋降將焦光瓚所部之後裔,被當時統治者貶為賤族,世代只能從事最低下的職業。如男的只能做轎夫、吹鼓手之類的活;女的也只能做伴待新娘、為新娘修飾、拎籃等低人一等的活;還不準他們與非墮氏通婚、不得應科舉、不準捐官任職,子弟雖有才智也不準他們人學求進。陳訓正早就認為,這是一種不平等、不人道的社會陋習,應予革除,恰好一位實業界朋友盧鴻滄,亦存有移風易俗、拯救墮民之心,乃由他倆首先倡議,偕同省內名紳聯名呈報朝廷,請特旨開放墮民。1904年(光緒三十年),頒旨準奏,寧紹兩地墮民遂得解脫。

之後,由盧鴻滄出資,陳訓正親任校長,兩人聯合創辦“育德農工國小堂”,招收脫籍子弟人學。陳訓正自編教材,首先施以“人格教育”,並親自撰寫學堂校歌,歌詞日:“堂堂亞東,怏怏大風,四明佳氣橫青蔥。聞越中子弟,誰人不是文明種?里消紅滅,何堪父老尚痴聾?撞破自由鐘,責任如山壓肩重,喚起人間夢。民權挽補天無功,願同胞大家努力,一雪奴才痛。心腸菩薩膽英雄,福我眾生眾。”

數百年來深受封建勢力壓迫的“墮民”,從此獲得解放,陳訓正和盧鴻淪為爭取“墮民”脫籍之舉,獲得成功,時人比之為美國林肯之解放黑奴。墮民進人育德國小畢業後,有升人大學的,也有以後成名的,有一位名叫李欽予的學生,因成績優異考上了大學,陳訓正有時以稿費接濟,後來李成了工程師,陳訓正還與之介紹結為遠親。這些貧賤出身的子弟,成材之後多不忘陳訓正的師恩。

陳訓正的詩文

蝶戀花二首 其一

近現代陳訓正

徙倚樓蘭春眼困。苦楝花開,㒸斷番番信。柳外餘霞紅不盡。

傷心又是斜陽近。

絮影飄搖生夕暈。慘綠尊前,亂入愁人鬢。別意彌天難問訊。

浮花浪蝶飛無準。

百字令·春雨托興

近現代陳訓正

凍花才破,又霏霏草背,千絲參直。做了春陰曾未足,竟被余寒羅織。

水眼回青,山顏翠轉,望里都無極。風低煙重,料難一霎收息。

似向綺陌芳塍,團團密密,刺出傷心色。薄霽霤聲還斷續,寒翳怎能消得。

不是牽愁,都應洗恨

好事近二首 其二

近現代陳訓正

破了畫工夫,勻不盡眉間黛。放著愁痕如許,怕傍人疑怪。

今宵細雨昨宵風,作淒涼態。便著團圞雙影,也無言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