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黃燮清

黃燮清(1805~1864)晚清詩人、劇作家。原名憲清,字韻甫,號韻珊,又號吟香詩舫主人。浙江海鹽武原鎮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後屢試不第,晚年始得宜都縣令,調任松滋,未幾卒。少工詞曲,中年以後始致力於詩文。其詩多抒寫個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詠史弔古之作深沉豪放,頗具特色。有《倚晴樓詩集》及《倚睛樓七種曲》傳世。► 237篇詩文 ► 10條名句佳句

古文島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生平

黃燮清年輕時就以樂府詩文聞名。但仕途坎坷,前後六次赴鄉試未舉,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才中舉,後屢應會試不第,後在江西、安徽充任幕賓。鹹豐二年(1852)進京先當實錄館謄錄,後被任命為湖北知縣。時正值太平軍起義,戰火正熾,黃燮清未赴任而告病還鄉。從此怡情山水,修葺縣城南門別墅拙宜園,改晴雲閣為

代表劇作

黃燮清的《倚晴樓七種曲》包括七種傳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鴛鴦鏡》、《居官鑒》。另外還有《玉台秋》、《絳綃記》兩種傳奇。

《帝女花》寫清軍攻占北京後,崇禎帝之女坤輿公主欲在尼庵中削髮出家,原與公主有婚約的周世顯多方尋訪得知公主下

文學成就

黃燮清才思富贍,詩、詞、曲均所擅長,尤工詞。他的詩,早年學漢魏,多摹擬之作。中年以後,由於政治上的失意,寫了不少抒發個人抑鬱不滿和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特別是鴉片戰爭時期的《吳江嫗》、《十一月朔日大雪》諸詩,深切地表示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苦難的關注。這些詩在藝術上質樸暢達,情見乎辭。這一時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