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篤
李因篤,字子德,一字孔德,號天生,陝西富平東鄉(今富平薛鎮韓家村)人。生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聰敏,博學強記,遍讀經史諸子,尤諳經學要旨,精於音韻,長於詩詞,詩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實學,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韻學家、詩人。被時人稱為不涉仕途的華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薦鴻博授檢討。嘗辨秦中碑版極有依據。行、楷書用筆禿率,意近顏真卿。著《古今韻考》《受祺堂詩文集》《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 47篇詩文
人物生平
幼年時期
幼年時人呼為“神童”,李因篤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金元時,遷移關中,定居富平東鄉(今薛鎮韓家村)。其高祖、祖父經商於陝北的延安、定邊、安邊一帶。父親,名映林,“始以文補邑諸生,少而剛方,績學不怠,獨好傳注,以程朱為宗。”從師明末關學儒宗馮從吾,為得意門生。崇禎七
主要理念
主張經世致用
李因篤在經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清初散文家汪琬與人論師道書謂:“當代未嘗無可師之人,其經學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顧之寧人,李子天生”。說明他當時在經學方面可與顧炎武齊名。顧炎武在《抄書自序》中說:“天生今通經之士,其學蓋自為人而進乎為已者也。”他推崇程朱理學
學術成就
李因篤一生安貧樂道,勤於研讀,執教著文,畢生不倦,學識淵博,著述宏富。其主要著作有:《詩說》《春秋說》《議小經》《漢詩音注》5卷,《漢詩評》5卷,《古今韻考》《受祺堂詩集》35卷,《受祺堂文集》4卷,《受祺堂文集續刻》4卷,手抄本《山漢論》1卷等。
李因篤在音韻學研究上
民間傳說
李因篤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學者,,與周至李顒、眉縣李柏號稱“關中三李”。李因篤自幼勤學好思,聰穎過人。八歲就能詠詩讀論,提筆應賦。十一歲參加西安童子試,高中魁首,時人驚奇,譽為“神童”。
看著李因篤學有長進,才華過人,一家人特別高興,尤其是外祖父視因篤若掌上明珠。這年
詩歌題材
關學作為流行於關中地區的理學流派,在學術精神上具有鮮明特色。趙馥潔先生將關學精神歸結為: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識、勇於造道的創新精神、崇禮貴德的學術主旨、經世致用的求實作風、崇尚節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學態度。作為關學傳人,李因篤繼承並發揚了關學精神,注重經世致用,道德踐履,殊少空談天道性命
藝術特點
對於李因篤詩歌的藝術特點,前人多有評價。以潘耒所作的《受祺堂詩集序》較為全面。序曰:“富平李天生先生,關中豪傑也,為人豁達慷慨,自負經世大略,無所試其奇,一吐之於詩,其詩本風騷,出入古歌謠樂府:而以少陵為宗,意象蒼茫,才力雄贍,既與杜冥合,而章法句法講之尤精,千錘百鍊而出之,此學杜而得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