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張說

張說

張說(667年~730年)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 307篇詩文 ► 31條名句佳句

古詩文網 APP客戶端 立即打開

故事:不做偽證

張說入朝為官時,武則天的兩個內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權傾朝野,多為不法。滿朝官員中只有出名的硬漢宰相魏元忠不怕他們的淫威。張氏兄弟對魏元忠恨得要死,千方百計想把魏元忠除掉。他們在太后面前誣告魏元忠,說魏元忠在背後議論: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則天一聽就火了,把魏元忠打進了牢監,準備親自

故事:剖疑護太子

從武則天末年,唐朝屢次發生政變。睿宗李旦登基以後,政局仍不穩定,潛伏著政變危機,太平公主黨徒眾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嚴重威脅著太子李隆基的地位。 傳說睿宗景雲年間的一天,皇帝早朝時對大臣們說:“最近有術士預言五日之內有軍隊進攻皇宮,大家說怎么辦?”大臣們一聽,大為震驚

故事:姚崇算計張說

姚崇是唐玄宗早期的著名賢相,死後葬於洛陽,姚崇曾與張說一起在朝中為相,但兩人之間的政見多有不合,因而隔閡很深。

傳說姚崇病危時,對守在身邊的幾個兒子說:“張說丞相與我政見不和,但他才華出眾,文章妙絕天下。我死後希望能讓他來給我寫墓誌。我們關係不好,但張丞相向來喜歡炫耀,

性格特點

張說有才智,但脾氣暴躁,又好受人賄賂。百官凡奏事有不合他心意的,“好面折之,至於叱罵”,所以與同僚的關係不甚融洽。開元十四年(726年)二月,玄宗召回河南尹崔隱甫,欲授任要官,張說卻認為他不通文學,遂奏請擬任金吾大將軍;前殿中崔月用與張說關係密切,便推薦他為御史大夫。玄宗拒絕了他的意見,即

生平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職卑微,僅為洪洞縣丞。張說為文運思精密,年輕時很有造詣。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

長安初年(701年),詔

主要成就

軍事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蘇頲擢任宰相,張說以與其父蘇瓖為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頲,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頲讀後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於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

復出

新時代,新需要
經過玄宗君臣六七年的努力,唐朝出現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唐玄宗心裡又在思索了,國家下一步該向何處去呢?思考來思考去,唐玄宗覺得,現在,大唐已經擺脫亂象,逐漸實現治理,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迎接盛世的到來。什麼叫盛世?盛世的基本標準就是文治昌明、武功強盛。既然如此,那就應

故事:紺珠之助

傳說張說少年時代勤奮好學,樂於助人。一次,受到張說幫助的一個老者贈送給他一顆顏色深青而泛紅的紺珠。最初張說不接受,老人便向他講述了這顆紺珠的妙用:紺珠,名叫記事珠。讀書行文辦事時,將這顆紺珠握在手中,就能記事不忘。平時拿著這顆珠子把玩欣賞,能使自己心神開悟,事無巨細,過目即知,一無可忘。老人講罷

介紹

張說(667~730)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中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