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代
張栻後裔繁多,現湖南漣源(原安化縣)白楊、沖頭、馬頭、大范等張姓大多為張栻之第七世孫張萬全之子伯瑛、叔瑛、季瑛(張汝誠)、琨瑛、玉瑛、仲瑛、孟瑛、金瑛之後。每年在農曆6月30日季瑛公生辰日,此支張姓後裔均會在白楊進行祭祖活動。
另一支世係為張栻(南軒先生)——張焯——張
介紹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縣)人。中興名相張浚之子。幼承家學,既長,從師南嶽衡山五峰先生胡宏,潛心理學。曾以古聖賢自期,作《希顏錄》以見志。胡宏一見,知其大器,稱讚道:“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孝宗乾教育思想
辦學指導
在辦學指導思想方面,主張以“成就人材,以傳道濟民”為方針。他在《嶽麓書院記》中指出:“豈特使子群居佚談,但決科利祿計乎?亦豈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材,以傳道而濟斯民也”。這既是張為嶽麓書院制定的辦學方針,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舉取士制度以後,
影響
在張栻的影響下,湖湘弟子把重視“經濟之學”作為“踐履”的重要標準。他在嶽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成為湖湘學派的中堅力量。李肖聃《湘學略》說:“南軒進學於嶽麓,傳道於二江(靜江和江陵),湘蜀門徒之盛,一時無兩”。《宋元學案》中介紹南軒門人及再傳弟子,成器者達數十人。其中有“開禧北伐”功臣吳獵
評價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並先後在寧